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
应用焦锑酸盐沉淀技术对水稻花后衰退珠心和胚乳发育初期进行了Ca^2 的超微细胞化学定位。结果显示在初始衰退的珠心细胞中Ca^2 主要分布于液泡膜上和核内;在衰退中期的珠心细胞中,Ca^ 主要分布在核膜、液泡膜及质膜上;在严重衰退的珠心细胞,Ca^2 仅存在于液泡中。珠心降解的Ca^2 跨过胚囊壁,通过质外体向胚乳内运输;发育初期的胚乳细胞,Ca^2 主要位于胞间隙,线粒体和液泡中也有少量分布。讨论了Ca^2 与珠心PCD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水稻胚乳细胞淀粉质体被膜与其增殖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水稻胚乳细胞经高锰酸钾固定法固定后,显示出十分清晰的内膜结构,尤其展现了淀粉质体被膜与淀粉质体增殖在结构上的密切关系。常见的淀粉质体出芽、缢缩和形成中间隔板的增殖方式分别与淀粉质体外层被膜、内外层被膜、内层被膜的活动有关。另外,淀粉质体外层被膜也能出芽,形成双层膜小泡,再积累淀粉形成淀粉质体;而淀粉质体内层被膜向内出泡或内外层被膜同时内陷,在淀粉体内形成新淀粉质体,这是淀粉质体增殖的两种新方式。对淀粉质体被膜在淀粉质体增殖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以水稻胜泰一号为材料,对其开花后发育前期颖果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查明在某一特定时期线粒体大量转变为淀粉质体。进而对线粒体标志酶-琥珀酸脱氢酶进行了电镜细胞化学定位分析,在胚乳细胞中线粒体的内膜和嵴上均有显著的酶活性,进一步证实胚乳细胞中线粒体转变成淀粉质体的事实。  相似文献   
4.
垩白对籼米蒸煮食用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6个常规籼稻品种为材料,利用质构仪(TA)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分析了籼米的质构品质特征以及热力学糊化特性。结果表明:垩白显著影响米饭的硬度、回弹性、耐嚼性,但对粘度的影响不明显;垩白度不同,籼米精米粉的DSC热力学曲线存在明显差异,垩白度越大,精米粉的糊化起始温度(To)、峰值温度(Tp)和终结温度(Tc)越低,糊化过程所需热焓(△H)越小。  相似文献   
5.
稻米三种淀粉成分的分离及其蒸煮前后的结构差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离稻米粉得到4种成分:非淀粉成分、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及中间成分,分别为淡黄色致密粉末、白色疏松粉末、玻璃状和薄膜状物质。扫描电镜下观察非淀粉成分为较大的不规则致密团块;直链淀粉为质地疏松的颗粒:支链淀粉由极细的微粒组成,切面有分层产生的窄裂缝;中间成分处于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间的过渡态,但不是两者的简单混合,颗粒较支链淀粉粗糙,切面分层产生的裂缝较大。无论垩白区还是非垩白区,米质较优的稻米其淀粉体内的淀粉粒均比米质较差的稻米结合紧密,结晶度高;蒸煮后米质较优的稻米的背、中、腹部均比米质较差稻米的相应部位糊化好。品种间背部糊化的差异比中、腹部小,品种内米质优的稻米的背、中、腹部的差异比米质差的稻米小。  相似文献   
6.
以水稻胜泰一号为材料 ,对其开花后发育前期颖果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 ,查明在某一特定时期线粒体大量转变为淀粉质体。进而对线粒体标志酶———琥珀酸脱氢酶进行了电镜细胞化学定位分析 ,在胚乳细胞中线粒体的内膜和嵴上均有显著的酶活性 ,进一步证实胚乳细胞中线粒体转变成淀粉质体的事实  相似文献   
7.
扫描透射附件早已有厂家研制生产。就目前所见产品可分为两类。一是在样品台下面加接透射电子探测装置;另一类为简易型,它由一管状样品杯及一个约45度的反射面构成。显然由于前者增加一套检测装置,不仅仪器结构复杂化且价格也较昂贵;后者虽较简单、利用打在斜面上的透射电子产生二次电子、然后检测成像。但是,由于对散射电子吸收极差且二次电子信号也较微弱,所以成成像质量不好,几十至数百倍图像尚可以,千倍以上则较模糊。因此,这种产品不受用户欢迎,几乎步入淘汰境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