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1篇
工业技术   8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化学计量LaNi5型储氢合金的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富La混合稀土与Ni、Co、Mg等元素组合,获得了一种非化学计量LaNi5型储氢合金、用金相、XRD和SEM-EDX等方法分析了该合金的组织结构,研究了合金的气相储氢特性以及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在1.6MPa氢压和温度29℃下,该合金的储氢量达到1.58%(质量分数),该合金的放电容量为380mAh/g。经3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55%,该合金的基体是CaCu5型结构的LaNi5相,但有第二相(LaMg)Ni3析出,这种第二相的形成是导致该合金大容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1.4%C超高碳钢显微组织与疲劳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4%C超高碳钢试样热处理后的疲劳极限与断裂韧性进行测定,观察了显微组织与试样断口。结果表明,经950℃淬火700℃回火热处理后,又经860℃正火处理,试验用钢的组织结构超细化且碳化物弥散均匀分布,获得良好的综合强度与韧性及较高的疲劳极限,断裂强度较40CrNiMo调质态提高48%,屈服强度提高15%,延性指标相当,是一种优良的结构钢材料。  相似文献   
3.
为了降低AB5犁储氢合金的成本,对低钴的Ml0.9Mg0.1Ni3.4Co0.3Al0.3合金的组织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研究,并与工业储氢合金MmNi3.55Co0.75Mn0.4Al0.3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此低钴合金是由LaNi5主相和LaNi3第二相构成。它们的储氢晕(ω,%)分别为1.36%和1.37%,最大放电容量分别为320mAh/g和324mAh/g,循环稳定性为:300次充放电循环后,2种合金剩余容晕都是88%。但Ml0.9Mg0.1Ni3.4Co0.3Al0.3的高倍率放电性能明显优于MmNi3.55Co0.75Mn0.4Al0.3合金。主要原因是由于LaNi3第二相的乍成不仪提高了合金颗粒表面的电化学催化活性,而且提高了结构韧性从而抵消了低钴合金颗粒粉化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赵廷凯  柳永宁  朱杰武 《功能材料》2004,35(Z1):2675-2678
本文简述了纳米材料的基本概念、特性、制备方法、应用以及发展前景;同时介绍了我国纳米材料研究的现状和产业化的状况.  相似文献   
5.
Si元素对Ti基储氢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改善Ti基储氢合金的电化学性能,采用Si元素部分替代Mn元素的方法,分析研究了Ti基储氢合金Ti03Zr0.225V0.25Mn0.25-xNi0.5Six的相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合金均由六方结构的C14型Laves主相和立方结构的TiNi第二相构成;随着Si元素替代量x的增大,合金的活化性能降低,而循环稳定性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采用温控电弧炉,分别于He气氛和催化剂中加入不同量的氧,系统地研究了氧对纳米管形成的影响。TEM等研究分析表明,气氛中含有一定量的氧有利于氧化非晶碳促进纳米管的生长;催化剂中加入金属氧化物可以起到辅助催化的作用,减少产物中杂质含量,提高单壁碳纳米管的纯度。  相似文献   
7.
采用温控电弧炉,以FeS,Ni,Mg的混和粉末作为催化剂,起弧电压为32V,放电时间为10min;研究了催化剂组成与成分对制取单壁碳纳米管的影响,确定了优化参数。在环境温度为600℃时,起弧电流为100A,催化剂FeS/Ni/Mg的组成和成分含量分别为2∶1∶2(%),5%,氦气气氛,气氛真空度为5.7×104Pa,单壁碳纳米管的产量和纯度都分别达到了12g/h和70%上,其管径为1.24~1.36nm。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碳含量为1.6%超高碳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离异共析转变工艺可使锻造组织中的碳化物得到球化,获得铁素体基体上弥散分布球状碳化物颗粒的组织;在随后进行的第二次热处理中,采用正火和淬火 回火工艺,可使超高碳钢获得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其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都比40CrNiMo钢调质态提高很多,而塑性与 40CrNiMo钢相当.  相似文献   
9.
报道了采用温控氢电弧法制备C60及C70。未须纯化,采用透射电镜可直接观察到C60及C70的微观晶体结构。虽然该法产量较低,但为制备C60及C70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碳含量1.26wt%的超高碳钢在等温淬火后的组织及其对拉伸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超高碳钢的等温淬火组织为超级贝氏体(Superbainite)+残留碳化物的复相组织。超级贝氏体的形成是因为超高碳钢中的高碳成分及铝元素的添加。由于原奥氏体晶粒细化,超级贝氏体的形核率增加,长大路径缩短,使转变速率加快。形貌观察表明,贝氏体铁素体片和残留奥氏体薄膜的厚度只随着等温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奥氏体化温度对贝氏体铁素体片厚度没有影响,但超级贝氏体组织的尺寸会随奥氏体化温度提高而增加。拉伸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等温时间的延长,抗拉强度逐渐升高,但断后伸长率却先增加后减小;等温温度或奥氏体化温度升高均会引起抗拉强度降低,但伸长率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