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篇
数理化   3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盐酸介质中,铌(Ⅴ)与桑色素和吐温-80形成多元络合物,其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ε430)=7.90×104L.mol-1.cm-1,相关系数为0.998 8,铌量在0~0.40 mg.L-1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用丹宁沉淀法分离Fe3+、Al3+、V(Ⅴ)、W(Ⅶ)、Cr(Ⅵ)、Mn2+等干扰离子,应用于地质、合金样品中微量铌的测定,其相对标准偏差≤4.0%(n=8)。  相似文献   
2.
在pH 7.6的PBS介质中,且在PVA存在下,荧光桃红在其荧光发射峰555nm处的荧光强度因β-环糊精的加入而增强(荧光开),当在此体系中加入镍(Ⅱ)离子,其荧光发生猝灭(荧光关),其猝灭程度(ΔIf)与镍(Ⅱ)的质量浓度在5~300μg·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N)为1.75μg·L-1。应用此"开关"型荧光探针测定了污水和矿石样品中镍的含量,并用标准加入法进行回收试验,测得回收率在98.8%~106%之间,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10)在1.2%~2.2%之间。对此荧光体系的反应机理也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甲基红(MR)为能量给体,CdTe量子点(QDs)为能量受体,构建了MRCdTe QDs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体系,同时基于荧光猝灭法建立了检测痕量强力霉素(DOX)的新方法。实验表明,在pH=8.0的Tris-HCl缓冲介质中,聚乙烯醇(PVA)胶束能缩短MR与CdTe QDs分子间的距离,二者之间发生有效能量转移,使CdTe QDs荧光强度增强。而强力霉素能够猝灭该体系中CdTe QDs的荧光强度,以此建立了能量转移荧光猝灭法测定痕量强力霉素的新方法。实验表明强力霉素的线性范围为8~350×10-9 mol/L,检出限为2.1×10-9 mol/L。方法可应用于实际样品中强力霉素残留的测定。  相似文献   
4.
利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了牡荆素(VT)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VT对BSA的荧光猝灭为动态猝灭过程,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的猝灭常数;根据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VT在BSA中的结合位置与色氨酸残基间的距离为2.675.nm;通过热力学参数推断出VT与BSA之间主要靠疏水作用...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铌-铬天青S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反应体系.在pH 4.6的邻苯二甲酸氢钾-NaOH(Clark-Lubs)缓冲溶液中,在OP存在下,铌-铬天青S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进一步形成复合物,其最大吸收峰位于595 nm,且随着BSA量的增加,体系在595 nm波长处吸收峰也随着增大.据此建立以铌-铬天青S配合物为光谱探针,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新方法.牛血清白蛋白含量在0~0.32 mg/mL的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摩尔吸光系数ε595为 4.4×105 L·mol-1·cm-1,相关系数为γ=0.9996,生物体内的常见物质基本上不干扰测定,方法可用于人血清蛋白中蛋白质的测定.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经L-y半胱氨酸修饰后的碳点(CDs)-荧光素(FAM)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体系,并利用该体系建立了测定阿司匹林(ASP)的新方法。结果表明:在λex=330 nm下,于p H 7.0的Tris-HCl缓冲液中,CDs与FAM反应5 min后能发生有效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能量供体CDs将能量转移到受体FAM,使FAM的荧光显著增强,而ASP的加入可有效猝灭FAM的荧光,且ASP浓度在1.0~150.0μg/m L范围内与体系的荧光猝灭值ΔIF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6),基于此建立了测定ASP的新方法。在最佳实验条件下,方法的检出限达0.33μg/m L(3δ/k,n=11),回收率为97.1%~105.3%,相对标准偏差(RSD)不大于4.6%(n=6)。常见的无机离子以及与ASP同类型的药物对测定影响较小,方法的选择性较好。  相似文献   
7.
4种黄酮小分子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及构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紫外可见光谱测定了4种黄酮小分子芦丁、牡荆素、山奈素、金丝桃苷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稳定性及半抑制浓度(IC50),并以常用的天然抗氧化剂抗坏血酸作为对照,考察了其抗氧化效果,探讨了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性与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的抗氧化剂清除DPPH自由基达到平衡的时间不同,芦丁所需时间最长。4种黄酮小分子及抗坏血酸均对DPPH自由基有清除效果,并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金丝桃苷、抗坏血酸、芦丁、山奈素、牡荆素。结构分析表明,B环邻二酚羟基是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所必需的基团,其羟甲基化及A环羟基糖苷化不利于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而C环3-OH的糖苷化对抗氧化活性有利,且单糖苷优于双糖苷。  相似文献   
8.
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偶氮氯膦-mA-铌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反应体系.在pH3.0的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溶液(Mcllvaine)中,随着BSA量的增加,偶氮氯膦mA-铌配合物在542 nm波长处吸收峰也随着减小.据此建立了以偶氮氯膦mA-铌配合物为光谱探针,光度法测定蛋白质的新方法.牛血清白蛋白量在0~60 mg/L范围内与体系的褪色程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相关系数为r=0.9996,摩尔吸光系数为ε542=3.3×105 L·mol-1·cm-1.方法应用于人血清蛋白的测定.  相似文献   
9.
MBTH法测定织物中的微量甲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MBTH法测定织物中微量甲醛的原理及条件.甲醛与MBTH反应形成嗪,嗪与MBTH的氧化产物反应生成青蓝色化合物,该青蓝色化合物在635nm处有最大吸收,在最佳条件下甲醛的检出限为0.00l8μg/mL.利用此法测定织物中甲醛的含量,相对标准偏差为0%-2.5%,回收率为96%-105%,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巯基乙酸为稳定剂,在水相中合成水溶性的CdTe量子点(CdTe QDs),并基于QDs荧光增强原理,建立了QDs荧光探针测定水中痕量Cd2+的新方法。研究表明,在pH为7.8的硼酸-硼砂缓冲溶液和吐温-40的存在下,Cd2+能够显著增强CdTe QDs的荧光强度,且Cd2+浓度在2.0×10-7~5.5×10-5g/L范围内与CdTe QDs荧光增强强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88,检出限(3s/k)为3.2×10-8 g/L。该方法简单便捷,灵敏度高,应用于实际水样的检测,回收率为96.0%~10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