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数理化   8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1.
通过重离子核反应与在束γ谱的实验技术, 对A=130缺中子核区的双奇核136La的高自旋态进行了研究, 所用核反应为130Te(11B,5n). 实验结果扩展了136La的能级纲图, 包括3个集体转动带, 最高自旋态达20h. 对于\uppi h_{11/2}\otimes \upnu h_{11/2}$~带, 观测到了旋称反转与集体回弯现象. 通过系统学比较, 对旋称反转特性进行了讨论. 由推转壳模型的计算指出, 此集体回弯是由一对中子的角动量顺排引起的. 另外两个集体带为具有~$\gamma\approx -60^\circ$~的扁椭形变带, 其可能的组态为: $\uppi h_{11/2}\otimes \upnu g_{7/2}h_{11/2}^2$~与~$\uppi g_{7/2}\otimes\upnu g_{7/2}^2 d_{5/2} h_{11/2}^2$.  相似文献   
2.
通过重离子核反应与在束γ谱的实验技术, 对A=130缺中子核区的134Ce,136La与122Cs核的高自旋态进行了研究, 实验结果扩展了134Ce,136La与122Cs的能级纲图. 由于在此区内质子与中子的形状驱动效应, 在这3个核中各自形成了具有显著特点的集体转动带: 134Ce$核的高自旋态结构中呈现出具有不同γ形变的形状共存特性;在136La中,扩展了πh11/2⊙νh11/2带, 对其特性进行了讨论, 并发现了两个γ≈-60°的扁椭形变带; 在122Cs$中发现可能是属于手征二重带的结构. 而对于在最近国外报道的134Ce$核中的磁转动带没有被我们的实验所证实.  相似文献   
3.
通过重离子核反应与在束γ谱的实验技术,对A=130缺中子核区122Cs与134Ce核的高自旋态进行了研究,所用核反应分别为107Ag(19F,1p3n)与122Sn(16O,4n).实验结果扩展了122Cs与134Ce的能级纲图.在122Cs中发现可能是属于手征二重带的结构,而在134Ce核的高自旋态结构中呈现出重要的具有不同γ形变的形状共存特性.Through heavy ion nuclear reaction and in-beam γ-ray spectroscopy technique, the high spin states of neutron-deficient~(122)Cs and~(134)Ce nuclei in A=130 region have been studied. The~(107)Ag(~(19)F, 1p3n) and~(122)Sn(~(16)O, 4n) reactions were used. The previous level schemes of~(122)Cs and~(134)Ce have been extended. Possible chiral doublet bands in~(122)Cs have been observed and a shape coexistence with different γ values in~(134)Ce are suggested.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重核2?52?Cf自发裂变产生的瞬发γ谱的高精度测量数据的分析,扩展了丰中子奇A核10?9,111Ru的高自旋态,对不同延迟符合矩阵的数据分析,得到了10?7,10?9,111,113Ru低激发态多个能级的寿命,发现10?9Ru核中的96?.4keV的能级为一寿命约为130?0ns的同质异能态.对10?9,111Ru转动带的转动惯量随转动频率变化的分析表明,在相邻偶偶核110?Ru中观测到的集体回弯现象确实起源于一对h11/?2?中子的角动量顺排.用粒子?转子模型对10?7,10?9,111,113Ru的集体带的部分能级及跃迁几率进行了计算,得到与实验较为满意的符合,指出在这几个核中的中子h11/?2?闯入带尼尔逊轨道的起源.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252Cf自发裂变产生的瞬发γ射线的多重符合测量,对丰中子核116,118,120Cd的高自旋态进行了研究.实验是利用美国罗仑兹伯克利实验室的超级γ球探测装置进行的.118Cd的晕带自旋扩展到18h,而116,120Cd的晕带扩展到16h.利用推转壳模型对带结构进行了计算,对这几个核晕带很陡的回弯现象做了讨论.在每个核中观测到了5和7能级,对其特性进行了讨论.在118Cd中还观测到一个基于7能级的准转动带  相似文献   
6.
通过重离子核反应与在束γ谱的实验技术, 对A=135核区近N=82满壳附近的奇A核137La与奇奇核138Pr的高自旋态结构进行了研究,所用核反应分别为130Te(11B,4n)与128Te(14N,4n). 实验结果扩展了这两个核的能级纲图. 在137La中, 新识别了4个集体转动带, 其中, 近晕带的转动带为弱的长椭形变, 而另一集体带为扁椭形变; 在138Pr中, 观测到6个集体带, 其晕带也为弱的长椭形变, 其余5个集体带(其中有两个为我们新识别的)均为为扁椭形变. 对这些集体带的结构特性, 如signature反转、组态起源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通过熔合蒸发反应65Cu+19F,66Zn+18O及68Zn+16O,在3种入射束流的能量分别为75MeV,76MeV及80MeV研究了80Rb高自旋态的能级结构.增加了20多条新的γ跃迁,在已知负宇称转晕带上建立了两条新的边带.将原有的第二条负宇称带的自旋态从12推高到了22,并首次观察到这个带的回弯,它的回弯频率为0.49MeV;负宇称转晕带在15时出现了旋称反转,第二负宇称带存在明显的旋称劈裂,但没有观察到旋称反转,这两条负宇称带的结构均与其同中子数核82Y非常相似.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重核252Cf自发裂变产生的瞬发γ谱的测量,对非常丰中子核113Ru的能级结构进行了研究,建立了较高自旋态的能级纲图,识别了基于中子h11/2轨道激发产生的集体转动带,最高自旋态达31/2h.还发现了另一个可能基于9/2能级的集体转动带,对新建立的113Ru的集体带的一些重要特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