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3篇
医药卫生   13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评价可吸收明胶海绵棒在椎弓根置钉过程中的止血效果。[方法]2017年10月~2018年6月,48例胸腰椎骨折即将行后路手术的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明胶海绵组和骨蜡组。明胶海绵组共23例,置钉过程中应用明胶海绵棒填塞至椎弓根孔道止血;骨蜡组共25例,在透视定位时应用骨蜡封闭椎弓根孔道。记录置钉情况;记录术中出血量、自体血回输量、置钉过程中的出血量、输血量;检测术前和术后5 d RBC、HB和HCT。[结果]两组在置钉总数、伤椎置钉数、伤椎位置各椎置钉数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各出现1例小腿肌间静脉血栓,抗凝治疗后于复查时消失。术后两组均无明胶海绵或骨蜡导致的不良反应。两组在术中出血量、术中自体血回收量、输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明胶海绵组上述指标均小于骨蜡组。每钉置入过程中明胶海绵组的出血量显著少于骨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5 d的RBC、HB和HCT均较术前显著减少,两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在RBC、HB和HCT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d两组在RBC、HB和HCT的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明胶海绵棒填塞椎弓根孔道止血可显著减少安置椎弓根螺钉过程中的出血,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脊柱外科术中止血方法。  相似文献   
2.
脊柱手术并发脑脊液漏的治疗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脑脊液漏是脊柱外科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若处理不当,容易导致伤口不愈合,椎管内感染,甚至颅内感染,后果严重。笔者自2000年1月~2005年12月共处理脊柱外科手术后脑脊液漏5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前路椎管减压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截瘫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前路椎管减压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截瘫宋跃明龚全饶书城牟至善胡云洲李志铭刘浩临床上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截瘫患者并非少见,其治疗效果尚不十分满意。对有骨折块、破碎的椎间盘髓核突入椎管内所致脊髓神经压迫以及经后方椎管减压无效的病例,前路椎管减压术仍不失为一种...  相似文献   
4.
冷冻同种异体骨段移植修复股骨近段大块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大块冷冻同种异体骨移植后免疫功能的改变及预后,对13例恶性骨肿瘤瘤段切除后的骨缺损10.8~19.4cm(平均为14.6cm),分别采用冻冷异体松质骨段移植的髋关节加压融合术(6例)和异体股骨近段半关节移植成形术(7例)修复.10例分别于术前4天及术后14和28天检测其空腹外周血各项免疫学指标,以及术后3、6、9、12、24、48个月进行99mSPECT骨扫描(5例)和X-线片检查(12例),以观察宿主的免疫反应和异体骨愈合情况.结果: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OKT3+,OKT4+,OKT8+)及血清补体(C3,C4)和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手术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99mTe SPECT骨扫描显示:术后3~6个月移植的异体骨两端及髓腔内同位素浓集明显低于正常,而异体骨两端所对应的自体骨端同位素浓集明显高于正常,此现象于植入后9个月开始减弱,可达数年.X线片显示:异体骨愈合率为92.3%(12/13),2例移植的异体松质骨段于术后4~6年完全成活替代.以上可见:①冻冷异体骨段移植后宿主的全身免疫机能改变不明显,其反应是以局部炎症为主的细胞免疫过程;②异体骨可做为修复大块骨缺损的良好材料.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单节段Pro 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临床疗效以及术后置换节段屈伸活动旋转中心(center of rotation,COR)的位置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2012年2月收治的23例行单节段Pro 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临床资料。男9例,女14例;年龄27~65岁,平均45岁。病程10~84个月,平均25个月。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15例,脊髓型颈椎病5例,混合型颈椎病3例。病变节段:C4、5 5例,C5、6 14例,C6、7 4例。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价临床疗效;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颈椎整体活动度、置换节段及相邻节段活动度、椎间隙高度以及置换节段屈伸活动COR位置坐标(COR-X,COR-Y)的变化;比较分析COR位置变化与术后临床疗效以及影像学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2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1例术后出现声嘶,术后3个月症状消失。患者均获随访6~36个月,平均18.3个月。末次随访时假体无移位、松动、下沉及断裂。末次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显著增加,NDI评分较术前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时颈椎整体活动度,置换节段活动度,上、下相邻节段活动度以及置换节段COR-Y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隙高度、置换节段COR-X显著增加(P0.05)。置换节段COR-X变化与术后JOA、NDI、置换节段活动度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根据手术前后COR-X之差是否小于均值1.86 mm将患者分为两组,两组间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术后JOA、NDI、颈椎整体活动度、邻近节段活动度及椎间隙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节段Pro Disc-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临床疗效满意,能有效维持颈椎整体活动度、置换节段和相邻节段活动度,增加置换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术后置换节段矢状面COR位置较术前显著前移,且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随COR前移距离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7.
可吸收止血流体明胶预防术后脑脊液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索可吸收止血流体明胶预防术后脑脊液漏的有效性。方法:对2013年3月至9月有硬脊膜撕裂脑脊液漏的脊柱损伤1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6例,女1例;年龄16~67岁,平均(39.6±15.4)岁;颈椎1例,胸椎9例,胸腰段4例,腰椎3例;爆裂骨折4例,骨折脱位13例。神经损伤ASIA分级:A级12例,B级2例,D级2例,E级1例。车祸伤2例,高处坠落伤10例,重物砸伤4例,地震时从楼梯滚落1例。术中应用可吸收止血流体明胶封堵以预防术后脑脊液漏。记录术后每日的引流量。结果:17例患者有15例术后无脑脊液漏出现。2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者引流管保留至术后第6~7天。术后未出现头痛、头晕、发热、颈项抵抗、皮疹、切口不愈合、切口感染、血肿、神经症状加重等并发症。随访9个月均未见到切口周围有异常现象。结论:术中应用可吸收止血流体明胶封堵硬脊膜撕裂预防术后脑脊液漏是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置换术(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CDR)术中体位与术后早期颈椎中立位生理轴线重建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8月51例采用PRESTIGE LP椎间盘假体行单节段CDR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患者取仰卧位,颈枕置于颈后部维持颈椎前弓。男28例,女23例;年龄30~64岁,平均45岁。其中脊髓型颈椎病3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7例,混合型颈椎病12例。病程3~48个月,平均15个月。手术节段:C4、55例,C5、642例,C6、74例。收集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3个月颈椎中立位、侧位X线片,分别测量颈椎整体序列(C2~7)、目标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及目标椎间隙的Cobb角。计算术中与术前的角度差(差值)及术后早期(3个月)与术前的角度差(改善值),对不同平面Cobb角差值和改善值进行线性相关及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与术前相比,术中及术后3个月时颈椎Cobb角均显著增大(P<0.05)。其中颈椎整体序列、目标FSU及目标椎间隙的Cobb角差值分别为(6.72±9.13)、(2.10±5.12)、(3.33±3.75)°;术后3个月Cobb角的改善值分别为(6.30±7.28)、(3.99±5.37)、(4.29±5.36)°。目标FSU的Cobb角改善值与目标椎间隙Cobb角改善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91,P=0.698),与颈椎整体序列Cobb角改善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23,P=0.012);目标椎间隙角度改善与整体序列角度改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17,P=0.061)。颈椎整体序列、目标FSU、目标椎间隙的术中颈椎Cobb角差值与术后早期颈椎Cobb角改善值3对变量之间均存在线性相关及线性回归关系(P<0.05)。结论 CDR术中颈椎位置保持在较术前中立位轻度后伸的位置是术后早期颈椎维持正常生理前凸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枕颌牵引后前路撑开植骨融合治疗小儿鹅颈畸形的可行性和疗效分析。方法本组患者5例,男3例,女2例;年龄为7~13岁。术前颈椎矢状位后凸角35°~68°,平均42.5°;采用枕颌带过伸位牵引4~6周、矫正度〉50%后行经颈椎前路多椎间盘切除与椎间撑开、植骨融合;术后继续牵引6周待植骨块相对稳定戴头颈胸支具下床活动。结果经牵引3—4周后颈椎矢状位后凸Cobb角为25°~35°,平均27.3°,矫正率35.8%,神经症状明显改善;颈椎前路撑开融合术后为17°~25°,平均19.4°,矫正率54.4%,无神经损伤加重。近期随访患者前路植骨已融合,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此方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满意的矫形效果;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微创技术治疗成年人退行性与非退行性脊柱侧凸病人的效果评价及相关预后。方法脊柱侧凸病人83例,其中退行性病变41例,非退行性病变42例。均采用微创手术治疗。对比成年人退行性与非退行性脊柱侧凸治疗中使用微创技术的效果。结果退行性病变组术后侧凸Cobb角变化量为(50.45±3.98)度,非退行性变组为(55.77±4.03)度;术后半年随访侧凸Cobb角变化两组分别为(52.41±4.09)度和(58.98±4.12)度,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年后随访结果提示,退行性病变组和非退行性病变组的迟发感染率、术后背痛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微创手术治疗退行性成人脊柱侧凸和非退行性脊柱侧凸,术后即时以及短期侧凸Cobb角变化量在退行性病变的减低量均低于非退行性变组,其他疗效及预后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