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8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
2.
目的:研究高压氧疗法(HBOT)联合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AIS患者57例,随机分为HBOT组29例,对照组28组。2组均接受药物基础支持治疗,HBOT组增加HBOT治疗,疗程均为30 d。于治疗前、治疗10、20、30 d行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0 d进行相关生化指标检查。结果:治疗前,2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0 d后,2组NIHSS评分均低于同组治疗前;治疗10 d后开始,HBOT组的NIHSS评分均低于同时间点对照组(均P0.05)。治疗前,2组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 d后,2组血Hcy水平均低于同组治疗前,且HBOT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OT联合药物治疗AIS有效,近期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患者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7年9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12例TBAD患者,均接受TEVAR介入治疗,根据介入治疗时间分为急性组(起病<14 d,65例)和非急性组(起病≥14 d,47例)。比较2组患者发病至TEVAR治疗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假腔内血栓形成情况,观察手术前后主动脉真腔/主动脉直径比(TLi)、假腔/主动脉直径比(FLi)变化情况,随访2年,分析2组患者生存情况。 结果 急性组患者发病至TEVAR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非急性组,住院费用低于非急性组(t=20.686、8.090、3.071,P<0.05),假腔内血栓完全吸收率高于非急性组(χ2=5.993,P<0.05);术后3个月,2组患者TLi较术前升高,FLi较术前降低,且急性组改善幅度高于非急性组(t=5.268、14.098,P<0.05);急性组患者总生存率(92.31%)高于非急性组患者(85.11%),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χ2=1.479,P>0.05)。 结论 急性TBAD患行TEVAR治疗的假腔内血栓完全吸收率较高,术后主动脉重塑效果较好,且能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是更佳的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4.
现阶段,糖尿病肾病不仅是临床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同时也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疾病的主要发病原因.具体说来,该病发展经历了漫长过程,近些年由于人们不良生活习惯的加剧致使糖尿病肾病患者逐年出现递增趋势.本文旨在探讨糖尿病肾病的具体危害与引发原因,从而采用有效方法加强对糖尿病肾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方式治疗B型主动脉壁内血肿(IMH的临床效果和风险。方法: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1年12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54例B型IMH行TEVA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EVAR治疗54例B型IMH,技术成功率100%。其中单纯行TEVAR36例,左锁骨下动脉(LSA)开口部分覆盖6例,LSA开口全部覆盖2例,LSA重建10例。围术期1例逆撕A型主动脉夹层行外科手术,1例出现脑梗死给予保守治疗,1例因出现新发破口再次干预行TEVAR,所有患者全部存活出院。随访13~112个月,平均随访(63±10.5)个月,失访3例,有效随访率94%。随访患者共6例死亡,2例患者再干预手术,K-M生存曲线显示10年总存活率79.8%。结论:B型IMH行TEVAR技术成功率高,创伤小,恢复快,远期预后好。然而,围术期有逆撕A型主动脉夹层及脑梗死等风险。对于血肿累及LSA开口导致近端锚定区不足的患者,尽可能选择个体化方案重建LSA,部分覆盖或者完全覆盖LSA开口一定要慎重。  相似文献   
6.
7.
背景:关节腔内用药作为骨科领域一种较为常见的用药方法,疗效显著,同时存在一定并发症。其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患者对手术恐惧的心理,可以作为一种保守治疗手段,但也有些专家认为由于药物注射时无菌条件限制,关节腔内注射药物会增加关节内感染的概率而持反对意见。 目的:总结近年来通过关节腔内给药方式使用的药物、疗效及其不良反应,并阐明关节腔内给药在骨科相关领域的应用。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及万方中文系列数据库检索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关于关节腔内给药在骨科相关领域临床应用的文章,检索词为“intra-articular,injection,orthopaedics,tranexamic acid, hyaluronic acid,corticosteroid,drugs,关节腔内给药”,对资料进行初审,排除较旧和重复性研究。共搜集到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43篇。 结果与结论:在骨科相关领域中,关节腔内用药操作方法简单,经济,有效,但同时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关节腔内注射止血剂氨甲环酸可以明显减少关节置换后患者的失血量并且经济、安全;关节腔内注射关节润滑剂能够减少关节内摩擦,改善关节腔内粘连,可以作为治疗骨关节炎的一种较好的保守方法。而关节腔内注射激素类药物可以治疗炎性关节炎,短期疗效明显,但由于长期应用的不良反应较大,现已不推荐使用。关节腔内注射镇痛药物及其他药物利弊并存。总之,关节腔内用药疗效显著,但仍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骨科医生应掌握好适应证,合理应用相关药物,且仍需进一步大规模研究,制定出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的关节腔内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8.
背景:氨甲环酸在减少人工关节置换后出血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多,但其使用方法及剂量仍存在争议,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目的:探讨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对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失血量及肢体周径变化的影响。方法:将北京大学中日友好医院骨科2013年3至10月收治的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氨甲环酸组与对照组,男19例,女71例;其中氨甲环酸组30例患者在止血带释放前关节囊缝合后局部关节腔注射浓度为3%氨甲环酸稀释溶液50 mL,60例患者局部注射同等容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身高、体质量指数、抗凝方式、假体类型、止血带使用时间及术前诊断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记录患者术中及术后失血量和输血量、术后第1天引流量,测量术前及术后术侧膝上10 cm肢体周径,术后连续复查血常规。结果与结论:氨甲环酸组和对照组手术总失血量、术后第1天引流量与术侧肢体周径变化情况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隐性失血量氨甲环酸组明显少于对照组(t=-2.683,P〈0.05)。提示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能明显减少患者术后隐性失血量,且不影响置换后肢体周径变化。  相似文献   
9.
甲状腺微小癌或甲状腺隐匿性微小癌(thyroid microcatcinoma,TMC)是指肿瘤最大直径≤1.0cm的甲状腺癌性结节。因TMC病灶微小,发病隐袭,常与结节性甲状腺肿或桥本甲状腺肿等甲状腺良性病变并存,又无特征性临床表现,漏诊及误诊率较高。本文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69例TMC,探讨如何提高术前、术中诊断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141例脊椎及骨关节结核的CT征象,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所有病例均行常规CT扫描并三维重建,椎体扫描的层厚和层距均为5mm;关节扫描层厚为3min,层距为1.5mm。结果:141例中脊椎结核93例,其它骨关节结核48例。CT表现为骨质破坏、椎间隙变窄或融合、椎旁脓肿、硬膜囊受压、关节间隙变窄或消失、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或冷脓肿形成、死骨等。结论:GT能较好显示脊椎及骨关节结核骨质破坏的程度、范围以及死骨、冷脓肿等特征性表现,尤其对发现早期病变更具优势,是诊断骨关节结核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