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23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阐述新型经椎间孔内镜技术穿刺路径辅助定位器(椎间孔镜定位器)的设计原理与使用方法 ,初步探索其对椎间孔镜手术穿刺的准确性、透视次数和手术时间的影响。方法:研制了新型椎间孔镜定位器,其设计原理主要是利用穿刺目标点始终落在直角圆弧圆心的特点实现导向穿刺。我们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1日~7月10日在我院接受椎间孔镜手术的患者,共纳入54例患者,男23例,女31例。使用椎间孔镜定位器进行穿刺的病例作为A组,使用传统穿刺方法的病例作为B组。记录并比较两组的穿刺次数、透视次数、手术时间和并发症等组间差异。结果:平均穿刺次数A组为1.22±0.57次,B组为5.89±1.91次,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平均透视次数A组为14.15±2.63次,B组为21.96±4.06次,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手术时间A组为81.37±10.62min,B组为90.41±14.37min,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1)。两组之间均无重大并发症的发生,仅A组发现术后椎间盘残留1例,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313)。结论:新型椎间孔镜定位器可以有效提高椎间孔镜穿刺的准确性,降低透视次数以及有效减少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新型腰椎微创定位方法在定位时间、次数及放射暴露剂量方面的优势。方法 2010年5 月至2013年2 月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及胸腰椎骨折121例,随机分为两组:68例采用传统定位方法植入经皮椎弓根螺钉,单节段病变41例、双节段病变27例;53例采用自行研制的腰椎微创定位系统,单节段病变34例、双节段病变1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手术节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传统定位方法组、微创定位方法组术前定位时间分别为(8.26±3.44) min、(3.51±1.82) min,平均定位次数分别为3.57次、1.22次,准确率分别为60.8%及96.2%。两组单节段病变患者植入双枚经皮椎弓根螺钉,术中定位时间分别为(15.12±4.69) min、(5.51±1.32) min,定位次数分别为6.47次、2.45次;双节段病变患者植入三枚经皮椎弓根螺钉,术中定位时间分别为(24.91±7.43) min、(8.84±2.32) min,定位次数分别为11.72次、3.69次。传统定位方法组手术人员颈部、胸部及手腕部检测出的放射暴露剂量分别为(3.09±0.24) Gy、(4.23±0.71) Gy、(5.17±0.62) Gy,微创定位方法组分别为(1.38±0.47) Gy、(2.69±0.33) Gy、(3.21±1.05) Gy。两组定位时间、定位次数及放射暴露剂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腰椎微创定位系统及定位方法能够简化手术操作,具有定位准确性高、定位时间短、透视次数少、医护人员及患者接受X线射线暴露量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医学影像学是现代医学最重要的诊断工具之一,术中X线透视检查因可实时获得患者的骨骼结构信息和可移动便利性而被广泛使用于脊柱手术中[1]。脊柱微创手术近年来因其创伤小、出血少、创口美观、感染几率小、术后恢复快、疗效相当而得到迅速的发展并在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推广[2~4],现已明确可应用于脊柱退行性疾病[5]、脊柱畸形[6]、外伤[7]和肿瘤[8]等。然而,由于脊柱微创手术经常需要在X射线透视下进行定位和复位检查,所以脊柱外科医生的辐射危害是临床上不容忽视的问题[9]。高剂量辐射可以诱发肿瘤、白内障、心血管疾病等,低剂量辐射暴露与肿瘤、白内障、心血管疾病等联系也是当下研究的热点[10~13]。增强对辐射危害的基本认识,提高辐射的防范意识,掌握减少辐射暴露的原则与方法是每一位脊柱外科医生的职业健康的必修课[3、14]。笔者就脊柱微创手术的辐射危害及其防护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2—2016-02采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的4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及JOA评分。结果4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2~54个月,平均50.2个月。1例术后髓核部分残留,并压迫神经根,1例术后第5天出现一过性神经根性痛觉过敏,2例术后再发椎间盘突出,对症治疗后均治愈。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较术前低,JOA评分较术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疗效按改良MacNab标准进行评价:优16例,良20例,可4例,差3例,优良率83.7%。末次随访时43例复查MRI显示36例突出的椎间盘髓核完全摘除,术前Pfirrmann等级均为Ⅲ级,末次随访时32例恢复至Pfirrmann Ⅱ级,4例仍为Pfirrmann Ⅲ级;7例存在不同程度的椎间盘残存,其中1例术后症状缓解不明显,其余6例均无神经根压迫症状,7例术前Pfirrmann等级均为Ⅱ级,末次随访时1例恢复至Pfirrmann Ⅱ级,6例仍为Pfirrmann Ⅱ级。结论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手术方式,其中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V形双通道脊柱内镜(VBE)系统辅助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手术(VBE-TLIF)的初步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4月,因单节段腰椎疾病于我院接受VBE-TLIF手术治疗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28~77岁,平均57.0±11.7岁。记录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于术前及术后3d、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时评估患者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症状缓解情况。分析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评分、影像学资料等,评估手术优良率及融合率。结果:20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7.0±3.6个月(24~36个月),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患者平均术前下肢痛VAS评分6.3±1.6分,腰痛VAS评分5.7±1.1分;术后3d下肢痛VAS评分1.9±0.9分,腰痛VAS评分2.3±0.8分;术后18个月下肢痛VAS评分0.7±0.6分,腰痛VAS评分0.9±0.7分,疼痛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ODI为(15.0±5.8)%,较术前[(60.2±15.3)%]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现屈髋乏力1例,经对症治疗1个月后改善;1例出现融合器移位伴神经根激惹症状,二次手术翻修,融合率为95%(19/20);无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出现,根据改良MacNab标准,优良率达95%。结论:VBE-TLIF是安全有效的腰椎微创融合技术方法,初步临床应用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S-TLIF)联合单侧内固定技术与联合双侧内固定技术在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2年1月收治的因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行腰椎后路融合术并获得随访的65例患者。采用METRx-MD辅助下MIS-TLIF手术,其中31例患者采用MIS-TLIF联合单侧内固定技术(单侧组),男性17例,女性14例,平均57.3岁;34例患者采用MIS-TLIF联合双侧经皮内固定技术(双侧组),男性16例,女性18例,平均58.9岁。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及并发症情况。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腰椎功能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对术前、术后腰痛及下肢痛进行评分。结果:术后随访18~36个月,平均26.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12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单侧组手术时间80~145min,平均(101.4±27.2)min,术中出血30~100ml,平均(52.5±39.7)ml,术后住院3~7d,术后平均住院(4.4±1.5)d,1例患者硬膜囊撕裂,1例患者术后腰部切口脂肪液化,切口延迟愈合,术后随访期间腰痛和腿痛VAS评分与ODI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双侧组手术时间120~165min,平均(143.1±22.5)min,术中出血40~200ml,平均(106.3±53.8)ml,术后住院4~10d,术后平均住院(6.6±2.1)d,术后VAS、O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两组间各时间点的VAS、ODI评分没有显著差异,但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单侧组优于双侧组。术后均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12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MIS-TLIF联合单侧或双侧内固定技术在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方面,具有相似的治疗效果,单侧内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及住院时间短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锁骨远端Neer IIB 型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采用锁骨远端前外侧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LCP)治疗锁骨远端Neer IIB 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 年1 月至2010 年10 月采用锁骨远端前外侧LCP治疗11 例Neer IIB 型锁骨远端骨折的资料, 男9 例, 女2 例;年龄23~43 岁, 平均37.2 岁;左侧5例, 右侧6例;损伤至手术时间为24~72 h, 平均48 h。骨折复位后将LCP 置于锁骨远端上方, 首先采用锁定螺钉固定锁骨远端, 可根据骨折的长度选择3~6枚2.5 mm 的锁定螺钉, 然后用3.5 mm锁定螺钉固定骨折近端, 无需修复喙锁韧带。采用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学会(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 ASES)评分评价术后肩关节功能。结果 11 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为9~12 个月, 平均10.3 个月。X 线片示锁骨骨折均愈合, 其中10 例在术后6 个月内骨折愈合, 1 例在术后9 个月骨折愈合。11 例患者ASES 评分为84~91 分, 平均89.1 分, 与健侧肩关节的功能评分相近。末次随访时, 无一例发生钢板断裂、钢板周围骨折和肩袖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采用锁骨远端前外侧LCP治疗Neer IIB 型锁骨远端骨 折可以稳定锁骨远端, 避免骨折不愈合和经肩关节固定锁骨远端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和评估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情况与预后.方法:2007年5月~2012年1月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且术前三角肌肌力正常、手术减压范围包含C4/5椎间隙的患者共121例,男65例,女56例,平均手术年龄64.2岁,其中脊髓型颈椎病4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32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44例.观察术后患者肩及上臂的肌力、感觉情况,在术前CT上测量C4/5神经根管直径,观察术前MRI T2加权像上脊髓高信号区.C5神经根麻痹诊断标准为三角肌肌力降至3级或3级以下.结果:共6例患者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其中三角肌肌力2级1例,3级5例;单侧三角肌及肱二头肌肌力下降5例,双侧1例,均伴有感觉障碍.1例为C4/5椎间隙减压,l例为C5椎体次全切,4例为2个节段以上减压.5例患者术前MRI T2像上观察到C5节段脊髓高信号区.6例患者随访1~4年,感觉恢复正常;其中2例(1例术前T2像脊髓高信号区范围较大、1例术后肌力下降至2级)肌力恢复至4级,4例恢复至5级,恢复时间为1~8个月,平均4个月.6例C5神经根麻痹患者颈椎JOA评分由术前10.8±1.1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16.2±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患者自我满意度评价为40%~70%,平均55%.6例C5神经根麻痹患者术前C4/5神经根管直径为2.86±0.28mm,115例无麻痹组为3.18±0.39mm.121例患者中,术前C4/5神经根管直径≤3.0mm者53例,发生C5神经根麻痹4例(7.5%);>3.0mm者68例,发生C5神经根麻痹2例(2.9%),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121例中,减压融合1~2个颈椎节段发生C5麻痹为2/82(2.4%),减压3个节段发生C5麻痹为4/39(1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可能出现C5神经根麻痹,但预后较好,保守治疗后肌力、感觉均可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
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是脊柱微创技术应用最为活跃的疾病之一。近年来,各种新的脊柱微创技术,如椎间孔镜技术、椎间盘镜技术、微创小切口技术、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等,纷纷运用于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微创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08年 3月至 2010年 8月采用微创手术治疗的 73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 根据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及是否合并其它脊柱疾病进行分类, 对不同类型病变采取不同的微创手术方式, 分别统计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及术前、术后 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及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 根据 JOA评价标准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73例微创手术均顺利完成。 25例患者采用双侧减压方法, 48例患者采用单侧入路潜行双侧减压; 23例患者在减压的同时进行椎间融合加经皮内固定手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减压方式及是否行椎间融合内固定相关。术中硬膜囊撕裂 1例;1例骨质疏松患者行椎间融合时融合器打入上位椎体中, 取出融合器, 予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后出现切口愈合不良 3例, 考虑与术中微创可扩张通道撑开过紧有关, 予抗炎及换药后切口愈合。术后随访 10~35个月, 平均 13个月。患者术前及术后 6个月的 JOA评分和 ODI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23例行椎间融合及内固定患者, 22例患者获得满意融合, 无螺钉断裂及松动发生。结论 微创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疗效肯定, 但应根据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合并疾患及术者的临床经验和医院的具体条件来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