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3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总结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的操作流程和技巧的优化改进经验.方法 2006年9月至2010年8月连续开展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408例,男214例,女194例,平均年龄58.6岁.实体肿瘤平均最大径30.1 mm.手术采用双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健侧单肺通气.胸腔镜观察口选择第7或8肋间腋后线,长1.5 cm;辅助操作切口选择在肩胛下角线第7或8肋间,长1.5 cm;主操作口选择在第4或第5肋间腋前线,长约4 cm,无需放置开胸器,不牵开肋骨.全部操作过程完全在胸腔镜下完成.术者位于病人前侧,双手分别握持吸引器和电凝钩,在主操作口内进行操作;助手位于病人背侧,使用卵圆钳经辅助操作口帮助牵拉显露.基本操作顺序与传统开胸肺叶切除相同.肺癌病人均清扫纵隔淋巴结:肿瘤位于右侧,清扫2、4、3A、3P、7、8、9、10组淋巴结;左侧清扫3、5、6、7、8、9、10组淋巴结,必要时清扫第4组淋巴结.结果 全组手术顺利,围手术期死亡1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平均手术时间195 min,平均术中出血249 ml.术后病理良性疾病86例,恶性疾病322例.全组中转开胸35例,中转开胸率8.6%.术后轻微并发症48例,并发症发生率11.8%.术后平均带胸管时间7.9天,术后平均住院天数10.9天.结论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操作难度较高,开展此项手术应具备5个方面条件:(1)较清晰的胸腔镜设备,(2)良好的术野显露,(3)熟练的镜下血管解剖分离技巧,(4)能将血管和支气管置入缝合切开器内,(5)纵隔淋巴结清扫技术.掌握正确的操作流程及一些关键技巧,可以缩短学习曲线.  相似文献   
2.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支气管扩张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07年4月~2009年11月完成的24例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资料。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叶切除,不牵开肋骨,以切割缝合器分别处理肺血管和支气管。如遇严重粘连或出血等则中转开胸手术。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带管时间以及并发症等。结果全组中2例(8.3%)因为胸腔内粘连重,叶间裂分化差或肺门处严重粘连并有大量迂曲扩张的血管,镜下处理困难而中转开胸行VATS辅助小切口手术。余22例在全胸腔镜下完成,肺切除范围包括右肺上叶1例,右肺中叶1例,右肺下叶3例,左肺上叶2例,左肺下叶13例,左肺下叶+左肺上叶舌段1例,左肺下叶+右肺中叶1例。手术时间(173.6±57.1)min(80~280min),出血量(173.9±65.9)ml(50~300ml),术后带管时间(6.1±3.8)d(2~19d),术后住院时间(8.6±3.9)d(4~22d)。术后病理均符合支气管扩张症改变。无围手术期死亡。并发症4例,均为肺持续漏气7d,引流7~19d后自愈拔除胸腔引流管。全组随访1~31个月,平均13.7月,其中13例12个月。15例(62.5%)术后咳痰或咯血症状完全消失,7例(29.2%)痰量明显减少,但仍间断有咳痰或咯血等症状。2例(8.3%)咯血量或痰量较前无明显变化。结论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支气管内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endobronchial ultrasound-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 EBUS-TBNA)在单纯纵隔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2009年9月至2011年4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接受EBUS-TBNA检查的73例不伴肺内异常的单纯纵隔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于EBUS-TBNA未能明确诊断的患者,进一步行外科手术活检或至少6个月以上的临床及影像学随诊。结果:本组73例患者,经EBUS-TBNA检查后60例获得明确诊断,其中恶性病变23例,良性病变37例,确诊率82.2%(60/73)。EBUS-TBNA在单纯纵隔病变良恶性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5.8%(23/24),100%(49/49)和98.6%(72/73)。所有患者检查耐受良好,无任何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单纯纵隔病变,EBUS-TBN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4.
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判断数学预测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与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 SPN)恶性概率相关的临床资料,构建一种判断SPN良恶性的数学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00年1月至2009年9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经手术切除并明确病理诊断的SPN患者资料共371例(A组),其中男197例、女174例。总结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症状、吸烟史及吸烟量、既往肿瘤史、肿瘤家族史、肿瘤部位、肿瘤最大径、肿瘤有无钙化、毛刺、分叶、胸膜牵拉征、边界清楚、血管集束征、空洞共17项临床资料,通过逻辑回归分析筛选与SPN病理性质相关的独立因素,构建数学预测模型。另外收集2009年10月至2010年5月期间切除并明确病理诊断的SPN患者资料共62例(B组)以验证本模型的临床预测价值。结果:A组371例SPN中良性142例(46.9%),229例恶性(53.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吸烟史及吸烟量、肿瘤家族史、钙化、毛刺、分叶、胸膜牵拉征、边界以及肿瘤最大径在良、恶性SPN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直径、肿瘤家族史、毛刺、钙化、边界清楚等6项因素在良性和恶性SPN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判断SPN性质的独立影响因素。建立的SPN良恶性预测数学方程为:SPN恶性预测值=ex/(1+ex),x=-4.496+(0.07×年龄)+(0.676×直径)+(0.736×毛刺)+(1.267×肿瘤家族史)-(1.615×钙化)-(1.408×边界),其中e为自然对数。选取截点T=0.463,利用B组数据验证该公式对SPN良、恶性判断的灵敏性为92.5%,特异性为81.8%,阳性预测值90.2%,阴性预测值85.7%。本组数学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88±0.054。结论:患者年龄、肿瘤最大径、肿瘤家族史、钙化、毛刺、边界是判断SPN良、恶性的独立相关因素,通过逻辑回归建立的数学预测模型的准确性较高,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支气管内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EBUS-TBNA)在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9年9月~2011年8月182例经EBUS-TBNA检查的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所有患者胸部CT均发现纵隔淋巴结肿大(≥1.0 cm)和(或)PET/CT提示纵隔淋巴结阳性.结果 该组182例患者,经EBUS-TBNA检查证实纵隔淋巴结转移(阳性)者151例,未见纵隔淋巴结转移(阴性)者31例.阳性者放弃手术,予以化疗或新辅助治疗.阴性者接受胸腔镜或开胸手术,行肺叶切除或肺楔型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证实26例纵隔淋巴结未见转移,5例纵隔淋巴结可见癌转移(EBUS-TBNA检查假阴性).EBUS-TB-NA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价值及阴性预测价值分别为96.8%(151/156),100%(26/26),97.3%(177/182),100%(151/151)和83.9%(26/31).所有患者检查耐受良好,无任何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E-BUS-TBN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支气管内超声引导下针吸活检术(EBUS-TBNA)在纵隔淋巴结CT阳性肺癌病例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9月至12月共对28例胸部CT纵隔淋巴结阳性(短径≥1 cm)的肺癌病人行EBUS-TBNA检查.总结穿刺结果,评价该方法的诊断价值和安全性.结果 28例共穿刺淋巴结40组,淋巴结穿刺取材满意率96.3%(27/28例),无任何相关并发症.EBUS-TBNA阳性(取得恶性细胞病理学证据)20例,阴性(未取得恶性细胞病理学证据)8例;阴性者接受进一步外科手术,术后证实纵隔淋巴结转移2例(EBUS-TBNA假阴性).EBUS-TBNA检查准确率92.9%(26/28例),灵敏度90.9%(20/22例),特异度100%(6/6例),阳性预测值100%(20/20例),阴性预测值75%(6/8例).结论 EBUS-TBNA是评价纵隔淋巴结CT阳性肺癌分期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K-Ras突变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敏感细胞株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K-Ras突变对于携带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细胞的EGFR抑制剂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构建K-Ras突变真核表达质粒,采用脂质体转染技术转染肺癌细胞HCC827(EGFR突变,K-Ras野生)和H292(EGFR、K-Ras均野生),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转染K-Pas突变质粒和空白质粒后各细胞对EGFR抑制剂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结果 真核表达质粒构建成功.细胞HCC827未转染K-ras突变质粒对吉非替尼(Iressa)的IC_(50)为0.007,转染后对Iressa的IC_(50)为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胞H292未转染K-ras突变质粒对Iressa的IC_(50)为0.04,转染后对Iressa的IC_(50)为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胞A549(K-Ras突变)对Iressa的IC_(50)为12.8,与转染K-ras突变质粒的细胞HCC827及H29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野生型或突变型EGFR出现K-Ras突变均可引起吉非替尼耐药,其程度与K-Ras突变的细胞株相当.  相似文献   
8.
全胸腔镜(VATS)肺段切除手术成为目前肺癌手术中最为微创的术式之一,由于适应证严格,对术者的要求较高,未获广泛推广。近年来,随着VATS肺段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经验的累积,其优势也逐渐显现。现对VATS肺段切除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现状,予以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伴肺外恶性肿瘤史的孤立性肺结节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探讨胸腔镜手术对该类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0年1月~2011年8月,胸腔镜手术治疗伴肺外恶性肿瘤史的孤立性肺结节54例,回顾性分析年龄、性别、症状、肺内外病灶的诊断间隔时间、肺内结节的影像学表现、手术情况、术后病理等因素,探讨该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手术价值。结果全组手术过程顺利,肺叶及肺段切除18例,楔形切除36例。中转开胸2例,无围手术期死亡。全组手术确诊率100%,其中转移瘤、原发肺癌、良性病变分别为36例(66.7%)、11例(20.4%)、7例(13.0%)。原发肺癌Ⅰ期63.6%(7/11),Ⅱ期18.2%(2/11),Ⅲ期18.2%(2/11)。肺内结节为原发肺癌者肺外肿瘤与肺内病灶确诊间隔时间中位数为84个月(13~276个月),转移瘤为18.5月(0.8~26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58,P=0.001)。转移瘤者胸部CT出现毛刺者27.8%(10/36),分叶者38.9%(14/36),胸膜牵拉者11.1%(4/36)。原发肺癌呈现界限清楚者18.2%(2/11)。既往有结直肠癌或骨软组织肿瘤史者,肺内新发结节为转移瘤的可能性明显高于其他肿瘤史组[90.9%(30/33)vs.28.6%(6/21),χ2=22.442,P=0.000]。肺内结节为原发肺癌的比例较大者分别为头颈部肿瘤史(3/4)、肾癌(2/4)和乳腺癌史(2/4)。结论伴肺外恶性肿瘤史的孤立性肺结节患者中接近30%易被影像学检查误诊,且有1/3为原发肺癌或良性病变。胸腔镜手术是此类患者较好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单中心连续500例非小细胞肺癌接受全胸腔镜肺叶切除病例资料和中期随访结果,探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彻底性.方法 2006年9月至2011年9月,500例接受全胸腔镜肺叶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男267例,女233例;平均年龄62.3岁.肿瘤最大径2.65 cm.初治病例496例,肿瘤放化疗后手术4例.肿瘤位于左肺上叶129例、下叶73例,右肺上叶163例、中叶47例、下叶89例(其中1例左肺下叶和右肺中叶同时性双原发癌).手术方式为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叶切除+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包括至少3组纵隔区域淋巴结),其中单纯肺叶切除480例,复合肺叶切除(肺叶+肺叶或肺叶+肺段切除)13例,解剖性肺段切除3例,全肺切除2例,全胸腔镜下支气管袖式切除1例,同期双侧肺叶切除1例.结果 全组手术顺利,围手术期死亡1例,为高龄肺癌患者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手术平均198.1 min,术中出血平均214.6 ml,无严重并发症.术后肺动脉残端渗血5例,4例经再次胸腔镜手术止血,1例经保守治疗好转.术中每例平均清扫淋巴结5.7组,16.9个.中转开胸45例,中转开胸率9.0%.术后带胸管7.8天,术后平均住院10.2天.轻微并发症87例,主要包括持续心律失常等心脏异常32例,漏气超过7天28例,肺部感染或肺不张9例,乳糜胸6例,其他并发症12例.术后病理示腺癌363例,鳞癌85例,腺鳞癌12例,肺泡细胞癌28例,大细胞癌6例,其他6例.术后病理分期示Ⅰ a期161例,Ⅰb期176例,Ⅱa期46例,Ⅱb期14例,Ⅲa期85例,Ⅲb期3例,Ⅳ期15例.全组1年无瘤生存率(DFS)为90.2%,1年总体生存率(OS)为94.3%;3年分别为76.4%和81.3%.结论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其彻底性与开胸术相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