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5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肾上腺髓样脂肪瘤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7例肾上腺髓样脂肪瘤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诊断和治疗经验。 结果 7例患者经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肾上腺髓样脂肪瘤,术后随访0. 5~ 3年,无肿瘤复发。结论 后腹腔镜手术创伤小,疗效满意,是治疗该病有效且安全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复方玄驹胶囊对勃起功能障碍(ED)患者夜间阴茎勃起的作用。方法通过RigiScan阴茎硬度检测仪对门诊就诊的32例ED患者进行夜间阴茎勃起硬度和膨胀度(NPTR)检测,根据结果分为器质性ED(13例)和心理性ED(19例)两组。两组患者完成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IIEF-5)评估后给予复方玄驹胶囊口服,一日3次,一次3g,用药4周后使用RigiScan再次复测NPTR及再次完成IIEF-5评估。比较用药前后NPTR参数变化,包括勃起次数、阴茎头部有效勃起的持续时间、阴茎周径变化、阴茎头/根部硬度活动单位(RAU)及膨胀活动单位(TAU)以及IIEF-5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服用复方玄驹胶囊4周后,器质性ED组患者夜间勃起次数、阴茎头部有效勃起的持续时间、阴茎周径变化,以及阴茎头/根部RAU及TAU均有显著改善(P0.05);心理性ED组患者阴茎头部有效勃起的持续时间、平均勃起次数、阴茎周径变化有显著改善(P0.05),但头/根部的RAU及TAU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器质性ED组治疗后IIEF-5评分显著改善[(7.5±2.1)vs.(5.9±1.6),P0.05],但心理性ED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14.6±5.0)vs.(13.5±4.2),P0.05]。结论复方玄驹胶囊可改善器质性ED患者和心理性ED患者的夜间阴茎勃起状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阴茎疣状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阴茎疣状癌患者的诊治资料.根据肿瘤大小及位置不同,分别行不同方式手术处理,术后给予抗病毒药物辅助治疗.结果 病理检查见肿瘤细胞分化好,标本切缘均阴性.术后随访6个月~3年,未见局部复发与转移.10例均可站立位排尿、维持勃起并完成性生活.结论 阴茎疣状癌是低侵袭性的特殊类型鳞癌,细胞分化好,很少发生区域性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采用手术治疗,术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陈超豪  李春梅  陈映鹤  张磊 《浙江医学》2019,41(18):1994-1996
目的探讨勃起功能障碍(ED)患者勃起硬度评分(EHS)与夜间勃起功能(NPT)的关系。方法选取75例ED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价并比较国际勃起功能指数(IIEF-5)、EHS及Rigiscan阴茎硬度测量仪的NPT监测数据。结果NPT监测结果正常48例,异常27例;正常组EHS明显高于异常组(P<0.05),两组IIEF-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HS≤2分34例,>2分41例;EHS≤2分组NPT监测结果正常率为44.1%,明显低于EHS>2分组的80.5%(P<0.05)。在NPT正常组中,EHS≤2分者与EHS>2分者最佳勃起事件头根部硬度及胀大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NPT异常组中,EHS>2分者最佳勃起事件头根部硬度及胀大程度均高于EHS≤2分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EHS较IIEF-5评分更适合评价勃起功能。对于EHS>2分的ED患者,NPT监测结果正常的可能性较大。在NPT异常者中,EHS与ED的严重程度可能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医学院校教职工脂肪肝患病率,探讨脂肪肝患病率的影响因素,为脂肪肝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该医学院校教职工体检结果,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体检人数715人,可用于分析700人,脂肪肝总患病率34.70%,男性为43.80%,女性为26.30%。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脂肪肝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高空腹血糖(FBG)、高血清总胆固醇(TC)、高甘油三酯(TG)、高血压、高血尿酸(UA)、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体质指数(BMI)增高是脂肪肝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高TG、高血压、高LDL-C、BMI增高是脂肪肝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OR值(95%CI)分别为1.576(1.055~2.354)、3.069(2.013~4.681)、1.877(1.124~3.136)、1.722(1.032~2.874)、7.275(4.613~11.475)。结论该医学院校教职工脂肪肝患病率处于较高水平。脂肪肝发生与BMI、TG、高血压、LDL-C、性别联系密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