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37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995年5月至2006年5月,本院共收治精神分裂症伴发肠系膜裂孔疝病人5例,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自2005年6月至2007年3月,本院对30例难治性精神病.采用CT定位立体定向联合毁损双侧杏仁核、内囊前肢和扣带回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医疗服务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肠镜检查使患者出现明显的不适和恐惧。人类难以接受清醒状态下完成各种内窥镜检查,所以无痛内窥镜悠然而生,无痛消化内镜检查是"无痛医院"的组成部分[1]。美国有98%的消化道内镜均在麻醉下进行[2],我院近年来在门诊中采用丙泊酚、芬太尼复合小剂量阿托品静脉麻醉实施无痛肠镜检查,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定位Robertshow双腔支气管导管(DLT)插管位置的准确性。方法肺隔离63例择期开胸手术、术中需要单肺通气的患者,全麻诱导后用传统方法插入DLT先用听诊法进行分隔定位,记录导管深度,随后用纤支镜检查DLT的位置并做调整确定肺隔离。患者改变体位后,纤支镜检查DLT位置并进一步指导调整DLT插管深度确定肺隔离,记录各次导管的深度。结果纤支镜检查辅助DLT成功率为98.4%,体位改变再检查导管发生移位占22.6%;听诊法判断插管分隔成功率为52.7%。结论纤支镜可以有效判定DLT位置,肺隔离准确到位。体位变动后,部分病例发生导管移位,使用纤支镜检查DLT位置,可以确保安全。  相似文献   
5.
国产曲马多对全麻围拔管期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国产曲马多对全麻围拔管期反应及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行静吸复合全麻患者42例,随机均分为两组。观察组在手术结束前约1小时肌肉注射国产曲马多1mg/kg,对照组不用曲马多。观察两组患者围拔管期血液动力学变化及不吸氧时SpO2值,有无躁动及躁动程度、初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术后疼痛程度评分及有无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围拔管期MAP、HR、SpO2没有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MAP在拔管时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重度躁动的发生率、术后8小时疼痛程度Ⅲ级者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不延长初醒和拔管时间。结论:国产曲马多肌肉注射可安全有效地抑制全麻围拔管期反应,且有明显的术后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经尿道前列腺增生电切术后下尿路症状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于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前列腺增生患者92例,均给予经尿道前列腺增生电切术治疗,根据术后是否合并下尿路症状分为对照组60例(未合并)及观察组(合并)32例,比较两组患者病程、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评分、前列腺体积、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水平手术时间及术后导尿管留置时间,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经尿道前列腺增生电切术后下尿路症状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经尿道前列腺增生电切术后患者IPSS评分、前列腺体积、残余尿量明显低于术前,最大尿流率明显高于术前(P<0.01)。观察组患者病程、术前IPSS评分、前列腺体积、残余尿量及术后导尿管留置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最大尿流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病程、术前IPSS评分、术前前列腺体积、术后导尿管留置时间为影响前列腺增生患者下尿路症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大尿流率为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 经尿道前列腺增生电切术后仍有部分患者下尿路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曲马多联合小剂量芬太尼超前镇痛对老年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影响,并从炎症应激的角度对其治疗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方法 选择62例老年骨科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术后均接受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治疗,此外观察组在入室后建立静脉通道时还接受曲马多(1.5mg/kg)联合小剂量芬太尼(0.1μg/kg)超前镇痛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术后POCD的发生情况,并在术前及术后1 h、1 d及3 d采用MMSE进行评估。在术前及术后1 h、24 h及48 h分别抽取患者外周血并采用放射免疫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法对血清皮质醇及白细胞介素-6的水平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与术前相比,2组患者术后1 h时MMSE评分均显著降低,术后1 d则较术后1 h时显著恢复,术后3 d时基本恢复术前水平,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 h、术后1 d时MMSE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时相比,2组患者术后1~48 h血清皮质醇及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显著升高(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24 h及术后48 h皮质醇及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显著降低,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曲马多联合小剂量芬太尼超前镇痛可有效减少老年手术患者POCD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应激及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带套囊与不带套囊气管导管在0~6岁小儿全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年龄在0~6岁,体质量在3 kg以上,拟行全麻气管插管的手术患儿130例,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分别在全麻快速诱导后插入带套囊和不带套囊的气管导管。观察并比较2组插管时更换导管的例数,控制呼吸时喉部漏气的例数,拨管时呛咳反应的例数,拨管前脱氧时血氧饱和度(Sp(O2))最低值,拨管后10min内不吸氧时Sp(O2)最低值,术后回访严重气道并发症导致的喘鸣例数。结果实验组换管的例数、控制呼吸时喉部漏气的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实验组和对照组拔管时的呛咳反应发生率,拔管前、拔管后10min内的Sp(O2)最低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均无喉头水肿及声门下狭窄等严重气道并发症发生。结论只要选择材料和工艺良好的带套囊气管导管,在足月新生儿~6岁的患儿应用带套囊气管导管是安全可行、效果良好的。  相似文献   
9.
微电极导向脑内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微电极导向脑内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适应症,毁损靶点的选择、效果、术后并发症等有关问题。方法85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微电极导向苍白球腹后外侧核(VPLP)和/或丘脑腹中间核(Vim)毁损术,分析其术后临床症状改善的情况。结果不同症状的改善率分别为:震颤96.0%,肌强直86.0%,运动迟缓48.6%,步态73%,平衡72%,术后UPDRS评分“关”状态下降60.5%,“开”状态下降54.3%。并发症:穿刺道出血患者2.35%,一过性呃逆12.9%,暂时性构音障碍2.35%,一过性嗜睡8.23%,精神障碍3.52%,无严重及永久并发症。结论微电极导向脑内核团毁损术是治疗帕金森病安全和有效的方法,但应注意掌握适应证,正确选择靶点并精确定位,从而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小脑与脑干、中脑导水管、第四脑室等结构毗邻,后颅窝狭小,代偿空间小,在出现不可逆转的恶化前多无明显先兆:小脑出血可致脑干受压、梗阻性脑积水、枕骨大孔疝,病情需急诊手术。本院自2003年5月至2009年9月共手术治疗小脑血肿(包括高血压性、外伤性、自发性)共21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