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1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0 毫秒
1.
背景与目的 肝内胆管癌(ICC)起病隐匿、侵袭性高,患者往往确诊时已失去了最佳手术时机,接受手术者5年生存率也极低。早期判断患者根治性切除术的生存获益至关重要。本研究依据术前影像学联合血清学指标对ICC根治性切除患者生存获益实行预测,以期对临床判断是否适宜行根治性切除提供指导与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2021年12月于中国13家三甲医院行根治性切除的821例ICC患者的影像学与血清学检测资料。影像学指标包括:发现肝脏肿块、肝内胆管扩张、门静脉侵犯、淋巴结侵犯、腹水及结石;血清学指标包括: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CA12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及凝血酶原时间(PT)。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Cox回归筛选目标变量,用目标变量构建CoxPH模型并绘制列线图,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验证评分与患者预后的关系,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校准曲线对模型预测效能进行评估。结果 影像学发现腹水、肝内胆管扩张、淋巴结侵犯与血清学指标CEA>5 μg/L、CA19-9>37 U/mL、CA125>40 U/mL是独立预后因素(均P<0.05)。用该六个变量构建CoxPH模型,根据该模型所区分的高风险组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均明显低于低风险组患者(均P<0.05);所构建的列线图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及有效性。ROC曲线显示,模型1、3、5年预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1、0.721、0.782;模型1、3、5年预测效能均高于独立指标的预测效能。结论 由CA125、腹水、肝内胆管扩张、淋巴结侵犯、CEA、CA19-9这六个术前指标组成的预后模型能较好地对患者进行高低风险分层,并对IC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生存获益进行较精准的个体化预测,对临床医生判断患者是否适宜行根治性切除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单细胞组学分析肝内胆管癌(ICC)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的生存获益。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整合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中4个数据集的ICC单细胞测序结果, 共获得46例患者根治性切除样本, 探索ICC微环境的特征。同时分析附有生存数据的EMBI数据库共100例ICC组织芯片数据, 通过ssGSEA算法计算芯片数据每个样本中各个上皮细胞亚群的浸润丰度, 探索与患者较差预后相关的关键上皮细胞亚群, 并研究该亚群关键标志(marker)基因的临床价值。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 Cox 比例风险模型筛选预后相关marker基因, 使用目标基因构建 Cox比例风险模型并绘制列线图, 使用Kaplan-Meier 生存分析验证评分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DCA)对模型预测效能进行评估。结果上皮细胞亚群几乎仅在肿瘤组织中浸润。表达MT2A的上皮细胞亚群与患者更差的预后相关且浸润丰度很高, 以该亚群浸润为特征的患者被定义为抗氧化型。经单因素与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筛选该亚群的marker基因, 其中filp1l、nakbia、peg10、serpi...  相似文献   
3.
肝内胆管癌(ICC)起病隐匿、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故早期诊断、及时评估疗效、准确判断预后对ICC患者尤为重要。ICC在发生过程中存在代谢重编程,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代谢表型的动态变化,代谢物的含量异常或比例改变是代谢变化中的重要特征,因此,将患者肿瘤组织及体液中的代谢物作为ICC早期诊断、疗效评估及预后判断的生物标志物具有广阔前景。本文就代谢物在ICC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并探讨代谢物、代谢紊乱与ICC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构建基于炎症相关指标的预测肝内胆管癌(ICC)淋巴结转移的列线图模型, 并进行临床验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10家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858例行根治性切除术的ICC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术中行淋巴结清扫508例, 其中207例患者的变量资料完整(男性84例, 女性123例;≥60岁109例, <60岁98例;术后病理学诊断淋巴结阳性69例), 用于构建列线图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术前影像学检查判断淋巴结状态的准确率, 通过Log-rank检验比较总体生存时间。使用向后法逐步回归筛选偏回归平方和有统计学意义的术前变量, 应用R软件构建列线图模型及其临床决策曲线和临床影响曲线, 使用Bootstrap法进行内部验证。另外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中国9家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107例术中行淋巴结清扫的ICC患者的临床信息对列线图模型的准确率进行外部验证。根据列线图评分将858例ICC患者中未行淋巴结清扫且临床资料完整的80例患者分为淋巴结转移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 通过Log-rank检验比较其与病理学诊断淋巴结转移和未转移患者的总...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目的 在过去,大血管(门静脉、下腔静脉等)侵犯被认为是肝内胆管癌(ICC)根治性切除的禁忌证,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目前肝切除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安全性逐渐被认可,但其疗效如何尚无定论。因此,本研究通过国内多中心数据探讨ICC并血管侵犯患者肝切除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安全性和疗效,以及术后辅助治疗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2021年6月国内12家三甲医院收治的1 040例行根治性切除术的IC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未发生血管侵犯872例,血管侵犯168例(其中行联合血管切除重建35例,行常规ICC根治术未行血管切除133例)。分析全组及不同类型患者的总生存(OS)时间;在血管侵犯的患者中,分析血管切除重建对患者的主要临床指标与OS时间的影响,以及术后辅助治疗对患者OS时间的影响。结果 全组患者中位OS时间为18(9.4~30.6)个月,无血管侵犯患者中位OS时间为18.51(10~32)个月,血管侵犯患者中,未血管切除患者中位OS时间为16.3(9.4~28)个月,血管切除患者中位OS时间为10(5.5~21.6)个月。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血管侵犯患者无论是否行血管切除,OS时间均低于无血管侵犯患者(均P<0.05),血管切除重建对血管侵犯患者的OS无明显改善作用(P=0.662);两两1∶1倾向评分匹配后分析显示,血管侵犯患者无论是否行血管切除,中位OS时间均低于无血管侵犯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血管侵犯vs.血管切除:26个月vs. 21.8个月,P=0.087;无血管侵犯vs.未血管切除:27个月vs. 16个月,P=0.068),血管切除重建对血管侵犯患者的OS无明显改善作用(P=0.293)。在血管侵犯的患者中,血管切除重建患者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长于未血管切除患者(均P<0.05),而术后并发症等其他临床指标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同种类型血管侵犯患者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血管切除重建对不同类型的血管侵犯患者的OS均无改善作用(均P>0.05);无论是否行血管切除重建,术后辅助治疗对患者的OS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血管侵犯是IC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血管切除重建不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且可能增加患者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对血管侵犯是ICC患者术后进行辅助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过去20年中,代谢障碍相关性脂肪性肝病(MAFLD)的全球发病率急剧上升,影响着全球30%以上的人口。同时,过去40年全球肝内胆管癌(ICC)的发病率也增长了140%。此外,既往研究表明,多种形式的肝脏炎症都与ICC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这提示MAFLD在ICC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等方面可能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旨在梳理MAFLD相关ICC的研究现状,回顾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为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和深入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社交媒体大数据挖掘制定胆囊切除术后消化不良患者教育与诊疗管理策略。[方法]从19个主流医疗咨询相关网站和论坛提取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相关初始数据,获得可分析数据后对其进行标签化,并最终输出定量和定性的结果。[结果]女性和31~50岁群体更倾向于网络咨询与分享。总体咨询偏好以“概念性认知”、“干预措施”为主。诉有消化不良相关症状者占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的20.2%,其中以腹泻症状最为常见。消化不良患者中明确提及采取干预措施者仅占18.4%,以药品或保健品干预为主,但治疗并不规范,总体而言,治疗满意度反馈不理想。术后消化不良患者在网络医疗平台就诊以消化内科居多(40.5%),但在饮食调整(医嘱∶患者行为=42.4%∶15.8%)、中医药治疗(医嘱∶患者行为=18.7%∶34.2%)等方面明显不依从医嘱。[结论]目前所报告的数据提示胆囊切除术后消化不良诊治尚不规范,患者对医嘱依从性欠佳,也可能存在不依赖医嘱而使用中医药等,总体治疗满意度不理想,需要内外科共同协作以提升术后患者管理。  相似文献   
8.
肝内胆管癌(ICC)是原发性肝癌的一种, 近年来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呈上升趋势, 患者预后极差。目前ICC的临床诊治面临检出率低、病死率高、治疗预后差的难题, 亟须深入研究以促进临床诊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 ICC诊治相关的研究在很多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我们应及时更新关于ICC临床诊治新进展的知识。本文回顾来了近几年的ICC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总结关于ICC分型、预防及诊断分期的新观点, 以及在外科治疗、系统治疗方面取得的新进展, 并探讨ICC个体化精准治疗的潜力及联合治疗导致罕见并发症发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胆道恶性肿瘤起病隐匿,恶性程度高,确诊时往往已失去根治性切除手术的机会。转化治疗可使初始无法切除患者有机会达到R0切除。但由于胆道恶性肿瘤高度异质性与复杂免疫微环境的存在,其转化治疗仍处于积极探索阶段。靶免联合治疗作为新兴转化治疗方式,对提高转化率具有重大意义。深入发掘靶免联合治疗的机制以及改进免疫微环境,极有希望成为...  相似文献   
10.
免疫治疗为胆道恶性肿瘤(BTC),特别是晚期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durvalumab以其可接受的药物毒性及显著的预后改善作用成为晚期BTC的一线治疗方案。不可忽视的是,免疫治疗为BTC患者带来获益的同时面临着两项挑战,即治疗抵抗及超进展,二者发生率较高,影响免疫治疗疗效甚至加速肿瘤进展。笔者从二者发生机制入手,梳理其中免疫相关生物学过程,以此为依据制定方案应对免疫治疗抵抗及超进展,以期帮助提升BTC免疫治疗疗效、完善胆道外科综合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