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3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围术期患者实施关怀照护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护理即是关怀,没有关怀就谈不上护理,其目的是使患者降低不适的程度,在生理、心理、社会精神上处于满足而舒适的状态。对于手术患者,手术室护士的工作重点不仅是配合临床医生完成手术,而更要注重“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掌握患者实际需求,在术前、术中或术后为患者提  相似文献   
2.
3.
龋病患者的唾液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微型腹腔镜在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及适应范围 ,对 96例行微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ML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手术时间为 5 1.6± 12 .6min。中转LC 6例 ,占 5 .2 % ;中转OC 2例 ,占 2 .0 8%。术后 4h疼痛程度评分为 2 .0± 0 .8分。术后住院时间 1.5~ 6 .5d ,平均 3.1± 0 .7d ,美容效果满意 86例 ,满意率97.7% (不包括中转的 8例 )。提示MLC是安全、有效的 ,且更具美容效果 ,但中转率稍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模型在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LAG)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间行LAG的84例胃癌患者分为三维组(n=42)和CT组(n=42)。CT组使用CT图像进行术前规划和术中应用,三维组依据CT数据采用Mimics 17.0软件进行患者三维腹腔血管重建,利用三维模型进行术前规划和术中应用。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围术期相关指标等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术后并发症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CT组相比,三维组可明显缩短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的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中输血,增加术中清除淋巴结个数,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腹腔血管重建技术应用于LAG术中准确评估患者腹腔血管的分型及变异情况,在术中提供重要决策作用,具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马尔尼菲篮状菌(TM)感染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TM感染性淋巴结炎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特点、病原体检查、治疗情况等。结果 15例TM感染性淋巴结炎中,男14例,女1例,年龄26~67岁,平均(49.1±11.87)岁,包括13例艾滋病和2例糖尿病患者,伴有颈部、锁骨上、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浅表淋巴结肿大。粗针穿刺的条索状淋巴结组织,其结构全部或部分被炎性病变所取代,8例显微镜下形态以吞噬病原体的组织细胞弥漫性浸润为主;5例以广泛凝固性坏死为主伴散在少量病原体及核碎屑;2例以成纤维细胞小结节状增生,形成肉芽肿结构的改变为主,多核巨细胞少、散在分布。病原体大小、形态较一致,呈圆形、椭圆形或腊肠状,团聚成簇,如桑葚样,淀粉酶消化后过碘酸希夫及六胺银染色可见包含横隔的菌体结构。15例患者血液、肺泡灌洗液、痰液或者淋巴结抽出液真菌培养均查见TM生长。临床及时抗真菌治疗,15例患者病情好转后出院。结论 TM感染性淋巴结炎往往是全身侵袭性TM病晚期阶段的突出表现之一,容易被临床误诊,通过淋巴结粗针穿刺活检及早明确诊断,以免延误治疗,从而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血小板反应素(TSP)mRNA表达、血浆血小板第4因子(PF4)水平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40例PTC癌组织和10例癌旁正常组织TSP-1、TSP-2 mRNA的表达,并用酶标记免疫分析法(ELISA)测定40例PTC患者、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浆PF4水平。结果(1)PTC癌组织TSP-1 mRNA、TSP-2 mR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0%、47.5%,它们均明显低于正常组织(80.0%)(P<0.01),而且TSP-1 mRNA、TSP-2 mRAN阳性表达PTC组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均明显低于TSP-1 mRNA、TSP-2 mRNA阴性表达PTC组(33.3% vs 90.9%、42.1% vs 85.7%,P<0.01)。(2)正常对照组、无淋巴结转移的PTC组和伴淋巴结转移的PTC组间的PF4血浆浓度呈线性递减趋势,其中无淋巴结转移组的PF4血浆浓度(2.96±0.21)μg/L高于转移组(0.98±0.17)μg/L(P<0.05)。(3)TSP-1 mRNA、TSP-2 mRNA阳性表达PTC组的血浆PF4水平分别明显高于TSP-1 mRNA、TSP-2 mRNA阴性表达组[(2.36±0.91)μg/L vs(1.11±0.60)μg/L,(2.15±1.00)μg/L vs(1.23±0.72)μg/L](P<0.01)。结论缺乏TSP-1 mRNA、TSP-2 mRNA表达及血浆低水平的PF4诸因素可能为促进PT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TSP-1、TSP-2与PF4在抑制PTC颈部淋巴结转移中起着互相协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化疗对骨肉瘤αv、β3整合素表达的影响.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20例化疗前和31例化疗后骨肉瘤αv、β3整合素的表达情况.结果:αv、β3整合素在骨肉瘤细胞呈强阳性表达,而正常骨细胞均呈阴性表达.P=0.000;化疗后两者表达明显下降,P=0.000.秩和检验表明,化疗后αv整合素与肿瘤Enneking分期(P=0.014)、侵袭(P=0.007)、复发(P=0.021)明显相关;β3整合素表达与肿瘤复发明显相关,P=0.003.多因素分析显示,化疗后αv整合素表达水平是影响骨肉瘤侵袭独立因素,化疗后β3整合素是影响骨肉瘤复发独立因素.结论:αv、β3整合素可能成为骨肉瘤诊断的辅助指标;化疗可能通过下调骨肉瘤细胞αv、β3整合素表达而改变其相应的生物学活性;αv、β3整合素可能分别是影响骨肉瘤侵袭、复发的独立因素;αv、β3整合素可能作为判断骨肉瘤化疗预后的指标及化疗药物作用的靶分子.  相似文献   
10.
仲景在《伤寒论》中所设之乌梅丸,乃为治疗厥阴病之主方,笔者据张仲景《伤寒论·厥阴病脉证并治》的条文:“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痢不止”,而在临证中,抓其主症,大胆应用乌梅丸。效果满意,兹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