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1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前中足缺损的病例,应用自行设计的足延长装置在施加牵伸应力的条件下,使缺损的前中足复合组织再生的可行性。方法:对9例(10足)患者采取在残留后足的跟骨、距骨截骨,以1.5或2.0mm的克氏针分别多平面穿过截骨后的跟、距骨两侧骨块,并与延长装置连接固定。术后调节装置每天以0.75~1.0mm的速率延长撑开器,直至达到预定延长长度。观察对比残足延长前后外形及功能的变化。结果:9例病人残足平均延长8.25cm。再生新足皮肤(包括足底)的感觉、厚韧度及弹性正常;外形接近健侧足长度及宽度;马蹄内翻足畸形及跛行步态矫正满意。结论:应用足延长器行前中足缺损延长再造新足,是解决前中足缺损所致足部继发畸形、发育障碍及功能缺陷等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自体骨钉治疗踝部骨折51例张希忠,郑韶博,靳宝成,韩延龙1992年3月~1993年4月、应用自体骨钉治疗踝部骨折51例,疗效满意。骨钉的制作:在骨折同侧腓骨中上段切取1腓骨条。用自制骨钉器将骨条冲磨成有倒枪刺佯的骨钉备用。手术方法:在踝部骨折处作切口...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切开复位内固定对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使用自制“山”形钢板对47例59侧跟骨骨折进行治疗,骨折分型采用Sanders分型法,59侧均获随访,随廓民时间3个月-36个月,平均13个月,结果: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功能本组59侧骨折中,优30例,良25例,可4例,优良率93.2%。结论:对于关节面有移位的跟骨骨折应尽可能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切开复位内固定对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使用自制“山”形钢板对47例59侧跟骨骨折进行治疗,骨折分型采用Sanders分型法,59侧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36个月,平均13个月.结果: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功能本组59侧骨折中,优30例,良25例、可4例,优良率93.2%.结论:对于关节面有移位的跟骨骨折应尽可能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5.
跟骨关节内骨折的CT分型与手术内固定的改进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通过对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病理解剖学研究,探讨其CT分型与疗法的改进。方法对26例31侧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病人进行CT扫描,并结合术中病理改变,提出跟骨骨折CT影像分型方法,根据CT分型应用自行设计的近“山”字形跟骨钢板进行手术治疗,术后不用任何形式的外固定,早期功能练习。结果平均愈合时间为8周,手术优良率为90.32%。结论(1)此CT分型对跟骨后关节面塌陷和粉碎程度的判定有积极意义,对术中是否植骨和是否使用关节镜监控跟骨后关节面的复位质量及预后有重要的判断价值;(2)此钢板对跟骨骨折起到坚强的固定作用,使距下关节早期活动,减少合并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式接骨板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应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式接骨板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的效果.方法对23例股骨干粉碎性骨折行切开复位镍钛形状记忆合金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结果 19例获随访的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4~9个月.按Kolmert标准,优11例,良5例,中1例,差2例. 结论记忆合金环抱式接骨板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操作简单,固定可靠,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内生软骨瘤是一种非遗传性的骨骼疾病。它是以几处骨骼软骨内化骨所形成的软骨持续存在为特征。1900年,Oilier 首先描述了这种疾病。内生软骨瘤为手部最常见,可表现为单发性和多发性。兹将我院从1982年——1985年收治资料完整的12例,从诊断和治疗上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8.
自O'Driscol等[1]八十年代中期首次报告自体游离骨膜移植,再生关节软骨面的动物实验后,引起了广泛重视.我院骨科于1989年10月~1992年5月,采用自体游离全厚骨膜修复踝关节的软骨缺损,共49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本组49例,...  相似文献   
9.
11例粉碎性股骨髁上骨折手术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对一些复杂的骨折,尤其是复杂的粉碎性股骨髁上骨折,在治疗方法上仍存在很多问题, 我院自1971年以来共收49例股骨髁上骨折,其中属复杂的粉碎性股骨髁上骨折11例。占22.4%,此11例均早期或急诊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料资一、一般资料:本组11例全部为男性,年龄在17岁~32岁之间。伤因:车祸伤7例,为高速暴力直接冲击所致,均为开放性;挤压伤4例,为闭合性。伤后均一期行清创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前中足缺损的病例,应用自行设计的足延长装置在施加牵伸应力的条件下,使缺损的前中足复合组织再生的可行性.方法:对9例(10足)患者采取在残留后足的跟骨、距骨截骨,以1.5或2.0mm的克氏针分别多平面穿过截骨后的跟、距骨两侧骨块,并与延长装置连接固定.术后调节装置每天以0.75~1.0mm的速率延长撑开器,直至达到预定延长长度.观察对比残足延长前后外形及功能的变化.结果:9例病人残足平均延长8.25cm.再生新足皮肤(包括足底)的感觉、厚韧度及弹性正常;外形接近健侧足长度及宽度;马蹄内翻足畸形及跛行步态矫正满意.结论:应用足延长器行前中足缺损延长再造新足,是解决前中足缺损所致足部继发畸形、发育障碍及功能缺陷等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