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28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BMI)对非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妇女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的临床结局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5年9月在本中心进行IVF-ET治疗的不孕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 344个周期,年龄≤38岁,均采用短效长方案。根据BMI分为两组,正常体重组:18kg/m~2BMI24kg/m~2,1 021个新鲜周期;超重肥胖组:BMI≥24kg/m~2,323个新鲜周期。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妊娠结局以评估BMI对IVF-ET治疗结局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础内分泌、促性腺激素(Gn)刺激天数、获卵数、正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及自然流产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超重肥胖组的平均年龄[(30.44±3.70)vs.(29.60±3.56)Y]、不孕年限[(4.26±2.87)vs.(3.82±2.68)Y]及Gn刺激总量[(2 223±882)vs.(1 900±850)U]均高于正常体重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全胚冷冻率低于正常体重组[49.84%(161/323)vs.58.86%(601/1 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排卵正常的肥胖患者IVF促排卵时Gn用量明显增加,临床妊娠率并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在本中心行IVF-ET获临床妊娠患者的妊娠结局,结合选择性减胎术(MFPR)患者的手术情况及妊娠结局,分析选择性减胎术的有效性和必要性。方法对本中心2008年4月至2016年4月共2 923例通过IVF-ET获得临床妊娠的患者进行跟踪随访,了解其孕期情况、分娩方式及新生儿健康状况等;同时对同期在本中心行MFPR的患者共130例随访,包括术后4周流产、晚期流产及早产等情况。MFPR患者来源包括行辅助生殖技术(ART)助孕获得的多胎妊娠以及单纯使用促排卵药物导致的多胎妊娠。结果 (1)IVF-ET患者的临床妊娠率51.52%,其中双胎妊娠率26.03%,三胎及以上妊娠率1.23%;双胎妊娠组晚期流产率和早产率均显著高于单胎妊娠组(P<0.001),且妊娠期贫血、妊高征、糖尿病和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单胎妊娠组(P<0.001)。(2)130例MFPR患者中85.71%的四胎及以上妊娠由单纯使用促排卵药物导致;减胎时平均妊娠天数60.55d(49~126d),术后4周流产率为3.10%且全部发生于术后一周内,晚期流产率7.41%,早产率1.85%。(3)MFPR后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显著低于IVF双胎妊娠未减胎组(P<0.001);IVF双胎妊娠经MFPR后早产率显著低于双胎妊娠未减胎组(P<0.001);IVF三胎妊娠经MFPR后无论减为双胎妊娠还是减为单胎妊娠,早产率均显著低于双胎妊娠未减胎组(P<0.05)。结论双胎妊娠的不良妊娠结局增加;四胎及以上多胎妊娠的主要原因是单纯促排卵药物的使用;MFPR可以降低多胎妊娠的早产率和低体重儿的发生率,改善因辅助生殖技术及促排卵药物导致的多胎妊娠的临床妊娠结局,作为助孕并发症的补救措施是行之有效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中激动剂长方案和拮抗剂方案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本中心实行IVF-ET的PCOS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70个周期,200个为长方案周期和70个为拮抗剂周期。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基础内分泌、促性腺激素(Gn)天数、Gn用量、获卵数、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拮抗剂组受精率低于长方案组(P0.05),拮抗剂组无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结论 PCOS患者IVF-ET时应用拮抗剂方案是安全的,可大大降低OHSS发生率,但在提高临床妊娠率方面无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IVF-ET促排卵过程中HCG日孕酮水平对IVF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5年4月我中心行IVF-ET助孕的1 611个周期,其中长方案IVF 1 264个周期,拮抗剂方案IVF 347个周期;两种方案的患者均根据HCG日孕酮(P)水平分为三组:A组P≤0.62nmol/L;B组0.62nmol/LP≤4.68nmol/L;C组P4.68nmol/L。比较各组间促排卵及妊娠结局。结果长方案与拮抗剂方案HCG日孕酮水平及HCG日孕酮4.68nmol/L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无论是长方案还是拮抗剂方案,A组的14mm卵泡数、HCG日E2水平及获卵数均显著低于B组及C组(P0.001),而成熟卵率、受精率及优胚率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种方案中,各组间临床妊娠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B组的活产率显著高于C组(P0.05)。结论长方案及拮抗剂方案HCG日孕酮升高的发生率相似;HCG日P水平过高或者过低都对IVF的妊娠结局有影响,过高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对宫腔内膜异常回声不孕症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不孕症门诊经阴道超声监测发现子宫内膜异常回声并进行纤维宫腔镜检查的3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超声监测发现子宫内膜异常的331例患者,宫腔镜确诊内膜病变282例,阴道超声监测诊断内膜病变的正确率为85.2%。结论阴道超声监测可作为子宫内膜病变的初筛方法,发现病变后应及早做宫腔镜检查以进一步确诊。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蜕膜基质细胞(decidual stromal cell, DSC)对Th的免疫调节作用,分离及纯化27例不明原因自然流产(unexplained miscarriage, UM)与30例正常早孕妇女的原代DSC和蜕膜CD4~+ T细胞,并建立共培养体系。在正常早孕妇女的对照下,ELISA和FCM分析UM患者DSC和蜕膜CD4~+ T细胞,发现患者中两类细胞分泌TNF-α明显增加,而IL-4、IL-10明显减少;FCM法分析发现UM患者DSC表达CD80和CD86水平上升,表达PD-L1和PD-L2水平下降;UM患者蜕膜CD4~+ T细胞表达CTLA-4和PD-1下降;共培养5d后,UM患者CD4~+ T细胞分泌的TNF-α显著上升,而IL-4明显降低。由此UM患者母-胎界面的DSC传递协同刺激信号增强、协同抑制信号减弱,诱导CD4~+ T细胞发生Th1型免疫偏倚,可能是UM的免疫致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精子形态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临床妊娠结局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当前精子形态对体外受精(IVF)的影响尚存争议,本研究旨在评估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生殖遗传中心659对IVF-ET治疗夫妇,按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分为4组,A组(2%)112个周期,B组(≥2%~4%)180个周期,C组(≥4%~5%)74个周期,D组(≥5%)293个周期。比较各组间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以及新鲜移植周期的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及活产率等指标。结果:4组间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和可移植胚胎率有差异。C组(71.90%)和D组(72.89%)的受精率均显著高于A组(57.97%)和B组(63.29%)(P均0.05),C组与D组间、A组和B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D组的正常受精率(57.16%)显著高于A组(46.52%)和B组(50.89%)(P均0.05),C组正常受精率(54.67%)显著高于A组(P0.05),其余组间无显著差异(P均0.05)。D组的可移植胚胎率(55.62%)显著高于B组(45.75%)(P0.05),其余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D组的无可移植胚胎患者比例(8.87%)显著低于A组(20.54%)和B组(18.89%)(P均0.05),C组(12.16%)与其余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各组间新鲜移植周期的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流产率和活产率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对IVF-ET的受精率及胚胎形成有一定影响,用于评估IVF受精结局时,5%临界值略优于4%。  相似文献   
9.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COS患者的血纤溶能力是否较正常对照者下降.方法对照组20例、PCOS患者30例,分别取血检查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1)的活性,了解PCOS患者的血纤溶能力.结果 PCOS组的胰岛素(INS)、t-PA、PAI-1分别为24±12 mU/L、0.17±0.06 KU/Ll、0.88±0.05 AU/L.结论 PCOS患者的血纤溶能力较正常对照者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线粒体DNA(mtDNA)量与胚胎形态、基因组及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采用二代测序(NGS)进行293个周期1071个囊胚的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和mtDNA量检测。根据Garnder囊胚评分法将囊胚分为优质胚胎组(评分≥3BB,n=652)和非优质胚胎组(评分<3BB,n=419);比较两组间的mtDNA量,以及不同PGT结果(正常、异常、嵌合)亚组间的mtDNA量,并随访PGT正常组移植胚胎的结局与相应的mtDNA量。结果形态学评分优质胚胎组与非优质胚胎组的mtDNA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两组中PGT正常结果亚组的mtDNA量均显著低于PGT异常结果亚组(P<0.05),而两组中PGT嵌合结果亚组的mtDNA量与其他两个亚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移植PGT正常结果组胚胎发现,妊娠结局为流产或者未孕的胚胎相比于正常妊娠的胚胎其平均mtDNA量在数值上较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移植6个PGT嵌合结果组胚胎发现,其中2个mtDNA量较高的胚胎结局1个未妊娠、1个流产,而另外4个mtDNA量较低的胚胎结局均为正常分娩。结论mtDNA量与PGT结果有一定相关性。另外mtDNA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妊娠结局,同时可能对嵌合胚胎的实际状态预测也有帮助,未来可以考虑作为胚胎选择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