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8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气化切除术(TUVP)治疗前列腺增生症(BPH)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远期效果。方法 312例BPH患者进行TUVP手术。术前以及术后3﹑6﹑12﹑24 m分别进行IPSS﹑QOL评分﹑尿流动力学﹑剩余尿量测定。301例(96 .47%)随访资料完整。结果 术后24月IPSS评分从26.52减少至6.1 (P<0.05);QOL评分也从5.32下降至1 .47 (P<0.05);最大尿流率(Qmax)增加明显,从7.6ml/s增至18.3ml/s(P<0.05);平均尿流率(AFR)从3 .4ml/s增至9.89ml/s;排尿量(VV)较前亦有所增加(P>0.05),尤以排尿等待时间(DT) 缩短,从61s减少至5.2s,剩余尿量(RU)从98.3ml减少至13.4ml(P<0.01)。结论 TUVP是一种易于掌握、出血量少、安全性高的治疗BPH的手术方法,远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提高嗜铬细胞瘤患者围手术期安全性的措施。方法:对15例嗜铬细胞瘤患者、术前采用选择性α1受体阻滞剂多沙唑嗪控释片(可多华)控制高血压;11例患者采用3D DCEMRA进行肿瘤定位;术中均采用联合高容量血液稀释(AHH)和术中患者自体血回输纠正血容量。结果:除1例持续性高血压患者需联合钙离子拮抗剂和ACEI药物降压外.其余患者血压控制均为满意;根据3D DCEMRA定位选择手术径路者均顺利完成手术;AHH联合术中自体血回输使14例患者避免了异体输血。结论:本文围手术期处理改进.可多华可明显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采用3D DCEMRA进行肿瘤定位,可增加手术安全性;AHH联合术中自体血回输可减少医疗成本和异体输血,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沙唑嗪控释片在嗜铬细胞瘤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方法25例患者术前采用选择性α1受体阻滞剂多沙唑嗪控释片(可多华)控制高血压。结果除1例持续性高血压患者需联合钙离子拮抗剂和ACEI药物降压外,其余患者均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结论多沙唑嗪控制片可明显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嗜铬细胞瘤切除手术中,患者间羟去甲肾上腺素(NMN)和间羟肾上腺素(MN)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23例肾上腺肿瘤患者(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4例和非肾上腺嗜铬细胞瘤9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后、开始切皮时、探查肿瘤时、切除肿瘤时、麻醉结束时的5个时间点进行采血,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液样本中NMN和MN的水平.结果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的NMN水平,在手术中各时间点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MN无明显差异(P>0.05);非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的NMN和MN水平,在手术期间各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肾上腺嗜铬细胞手术中,患者血NMN在不同时间点有明显变化,而MN相对稳定.提示术中麻醉诱导和探查是手术成功的关键,MN是诊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较为稳定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膀胱过度活动症(OAB)在不同年龄人群均常见,尤其是老年人。其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明显。由于病因不明,改善OAB症状的传统治疗虽有一定效果,但仍局限于部分人群。近来一些新疗法逐渐进入临床,例如肉毒碱A注射、超强辣素、β3受体激动剂和骶神经调节等。本文对这些治疗方法的新进展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嗜铬细胞瘤切除手术中,患者间羟去甲肾上腺素(NMN)和间羟肾上腺素(MN)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23例肾上腺肿瘤患者(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4例和非肾上腺嗜铬细胞瘤9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后、开始切皮时、探查肿瘤时、切除肿瘤时、麻醉结束时的5个时间点进行采血,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液样本中NMN和MN的水平。结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的NMN水平,在手术中各时间点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MN无明显差异(P>0.05);非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的NMN和MN水平,在手术期间各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肾上腺嗜铬细胞手术中,患者血NMN在不同时间点有明显变化,而MN相对稳定。提示术中麻醉诱导和探查是手术成功的关键,MN是诊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较为稳定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近来有文献报道,对于前列腺癌诊断,血清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与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比值(FTPSA)优于单纯TPSA检测。我科收治62例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和40例前列腺癌患者,年龄59~89岁。用放免法测定血清TPSA和FPSA,比较两组间TPSA、FPSA和FTPSA的差异,并研究TPSA和FPSA间的相关性。BPH和前列腺癌TPSA、FPSA以及FTPSA比值见表1。相关性分析显示,前列腺癌组TPSA与FPSA之间有显著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44,P<0.01…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对半硬质输尿管镜操作中的穿通性损伤发生的认识及预防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至2008年10月间我科收治的半硬质输尿管镜操作所致泌尿系统损伤11例,其中输尿管穿孔4例,输尿管假道2例,结石穿出输尿管3例,肾实质穿通性损伤2例。结果输尿管损伤者中6例接受手术修补输尿管并留置双J管,3例输尿管假道或结石穿出者在输尿管镜下放置双J管。术后三至四周拔除双J管,均恢复良好。对肾实质穿孔者,1例采用手术引流,1例证实为肾结核而行患’肾切除并抗结核治疗而治愈。结论输尿管或肾实质穿孔是半硬质输尿管镜操作中的较重并发症。正确的病例选择、良好的手术视野和尽可能低的灌注压力有利于避免这些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肾上腺功能隐匿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治体会(附1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如何提高肾上腺功能隐匿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意识和手术安全性.方法 肾上腺功能隐匿性嗜铬细胞瘤患者12例,术前均行内分泌检查、常规B超及CT检查.除两例肿瘤直径≤5 cm的患者术前未服用a受体阻滞剂(甲磺酸多沙唑嗪控释片)外,其他均以4 mg/d的剂量口服1~3周.严格按嗜铬细胞瘤进行麻醉准备,术中尽量减少肿瘤挤压,尽早控制中央静脉,主要操作及时告知麻醉师,术后严密监测,及时纠正低血压.结果 12例肿瘤均完整切除,病理检查证实为嗜铬细胞瘤.术中均发生血压波动,最高升至170/100 mmHg(1 mmHg=0.133 kPa),发生在触及或挤压肿瘤时.术后仅1例术前未服用a受体阻滞剂的患者出现低血压,予去甲肾上腺素静脉微量泵推注,术后24 h内血压纠正撤退.结论 提高功能隐匿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意识以及严格的围术期准备是保障其手术安全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肾上腺恶性肿瘤的诊治(附3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肾上腺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肾上腺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其中肾上腺皮质癌13例;恶性嗜铬细胞瘤8例;肾上腺转移癌8例;皮质癌并发同侧肾盂癌1例;节神经母细胞瘤1例;恶性纤维组织瘤1例;脂肪肉瘤1例;肾上腺髓外浆细胞瘤1例。全部34例患者中,有临床症状者23例,有内分泌功能改变者22例。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29例肿瘤全切,4例肿瘤小部分或包膜残留,1例仅探查取活检。32例获得随访,时间为2个月-5年。死亡11例,死亡患者生存期为5-29个月,平均21个月。结论:对于肾上腺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并且术后的随访很重要。肾上腺皮质癌患者总体预后较差,化疗和放疗可作为术后辅助治疗。恶性嗜铬细胞瘤患者预后较好,MIBG和酚苄明可改善患者生存。对于转移性肾上腺肿瘤患者,手术切除孤立的转移灶可明显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