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采用医用可吸收线捆扎后结合形态记忆合金髌骨爪治疗粉碎性髌骨骨折的体会。方法:硬膜外麻或腰麻,髌前内侧弧形切口,碎骨块问打孔后可吸收线经孔捆扎复位固定。再用可吸收线在髌骨周围环形“荷包”缝合,冰水浸泡形态记忆合金髌骨爪,将其贴于髌骨前方,复温后使之记忆复原抓牢髌骨,修复股四头肌扩张部,缝合皮肤。结果:治疗粉碎性髌骨骨折45例,全部一期愈合,优良率97.78%。结论:医用可吸收线与形态记忆合金髌骨爪联合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骨折复位率及膝关节功能优良率高,可早期功能锻炼,操作简便,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微创双切口与常规入路全髋置换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采用双切口微创入路和常规入路进行全髋置换的临床疗效.方法:两组各30例30髋.分别通过双切口微创入路和常规入路行全髋置换术,比较不同入路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并发症、术后疼痛程度、术后髋关节功能康复及影像学评价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均随访6个月,微创双切口组(微创组)手术时间(76.3±2.9)min,出血量(482.5±28.0)mL,两切口长度相加(7.6±0.68)cm;术后第3天的平均vAS疼痛评分为4.0分,术后1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平均15.1分,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平均16.7分.常规入路组(常规组)手术时间(75.5±3.0)min,出血量(473.5±60.05)mL,切口长度(15.0±0.91)cm,术后第3天的平均VASs疼痛评分为4.0分,术后1个月髋关节功能分平均12.5分,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平均13.3分.两组术后影像学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理应用微创双切口入路,能减少对患者损伤,更快恢复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同侧股骨干、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特点、漏诊原因及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3月至2007年9月岳阳市二人民医院11例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资料,男8例,女3例;年龄25~57岁,平均32岁。受伤原因:交通伤7例,高处坠落伤4例。术前诊断5例,术中诊断3例,术后诊断3例。其中2例采用股骨重建髓内钉同时固定股骨干和股骨颈;2例采用动力髋(DHS)固定;1例采用空心钉固定股骨颈骨折,再行闭合复位逆行带锁髓内钉固定股骨干骨折;2例采用顺行带锁髓内钉(UFN)结合空心钉或克氏针固定;1例合并髁上骨折,采用股骨髁解剖板固定股骨干和股骨髁上骨折,空心钉固定股骨颈;3例采用动力加压钢板(LC-DCP)固定3~35d后发现股骨颈骨折,再行空心钉或克氏针固定。结果同侧股骨干、股骨颈骨折常难以做出正确诊断,股骨颈骨折漏诊率较高,本组患者漏诊率27.3%,股骨干骨折多为粉碎性骨折,股骨颈骨折多为无移位骨折,术后随访2~5年,平均3.3年,内固定治疗效果满意,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无股骨头坏死,关节功能恢复好,Harris评分平均92分。结论对高能量损伤引起的股骨干骨折,要分析其受伤机制,仔细进行体格检查,常规拍摄髋关节X线平片,必要时行CT或MRI检查,骨折均应早期内固定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联合两种可吸收材料治疗内踝骨折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共16例患者采用可吸收螺钉固定后捆扎可吸收线张力带。结果所有病例随访8~1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5~8周,优87.5%。结论可吸收螺钉结合可吸收线张力带治疗内踝骨折的方法安全可靠,关节功能好,是内踝骨折的理想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治疗方法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治疗的疗效。【方法】32例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患者,分别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A组,19例)、切开复位克氏内固定针(B组,16例)、解剖钢板内固定(C组,20例)治疗。对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随访7~58个月,平均35个月;B组和C组肩关节功能评价高于A组(P〈0.05),而C组功能评价要高于B组(P〈0.05)。【结论】手术治疗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手术治疗对肩关节功能恢复更有利,解剖钢板内固定比克氏针内固定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SNRB)与颈椎旁神经阻滞(PVB)治疗颈源性疼痛(CP)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70例CP患者,随机分为DSA引导下SNRB治疗组(A组)和PVB治疗组(B组)两组,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4d疼痛VAS评分;治疗后7d、14d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A组治疗后7d、14d优良率均高于B组,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14d,A组与B组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地塞米松、局麻药混合液用量B组是A组的2倍。治疗后不良反应A组少于B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DSA引导下SNRB目标性强、准确性高、安全、临床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而PVB因盲目注药目标性不强、准确性差,存在药物注入血管和神经根袖内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监测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创面术前和术后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初步探讨其与皮瓣成活率的关系.方法 选取该院2009年1月~2010年5月行皮瓣移植术的患者14例,采用MAXI DOPPLEX 200型多普勒血流探测仪仪检测术前、术后当时、1、3、5、7、14和30d时皮辩受区平均动脉流速及应用格样法分析成活率.结果 术后当时皮瓣受区的平均动脉流速明显加快,术后3~5d时达到峰值后呈下降趋势,但术后1~7d还是高于术前水平,术后7 d呈逐渐下降趋势,至术后第30天基本恢复术前水平.术后7 d平均皮辩成活率97.8%.成活率与术后0~3 d的平均动脉流速有明显统计学相关(P<0.05).结论 多普勒血流探测仪监测平均动脉流速可反映游离皮瓣移植后整体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对早发现皮瓣坏死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三部分与四部分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或解剖钢板内固定并与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比较。结果手术组优良率高于非手术组。结论治疗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手术治疗对肩关节功能恢复更有利。  相似文献   
9.
一期动力性固定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带锁髓内钉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治疗四肢管状骨骨折较实用的技术。笔者自2002年8月~2005年2月采用一期动力性固定带锁髓内钉治疗31例股骨干骨折,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医用可吸收线与海肤康指套联合应用急诊修复甲床损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指根阻滞麻醉,常规刷洗消毒、清创、仔细对合甲床创缘,用4-0可吸收线无张力缝合甲床,止血,套上海肤康指套.结果 46例57指除1例因碾压伤严重而缺血坏死外其余均自行愈合满意,其中优41指,占71.93%,良13指,占22.81%,差3指,占5.26%.结论 医用可吸收线与海肤康指套联合应用急诊修复甲床损伤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疗效确切,适合大多数甲床损伤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