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0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临床上心脏瓣膜置换术中采用不同缝合技术的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60例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发生病变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观察和统计得出,实验组患者心肺的转流时间、主动脉的阻断时间、呼吸机的辅助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术后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也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连续缝合技术置换心脏瓣膜的能够有效控制心肌缺血缩,短主动脉的阻断时间和心肺的转流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邱宗利 《现代保健》2014,(18):78-81
目的:观察分析影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死亡的危险因素,对预防检查和治疗方案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和改善。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心血管科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住院并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137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可能导致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为研究对象并调查收集资料,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选出影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137例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手术中有5例患者死亡,占总数的3.65%。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室壁瘤、心力衰竭、左主干病变大于50%、心律失常、肺动脉瓣反流、二尖瓣反流、心源性休克、左心室射血分数、术前血红蛋白值、术前肌酐值和合并主动脉瘤手术。手术前后针对带有以上单个或多个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重点监测,以减少患者死亡率。结论:影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死亡的危险因素较多,需及时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体质量指数(BMI)对冠脉搭桥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201例行冠脉搭桥术的患者资料,BMI<18.5 kg/m2 67例为营养不良组,18.5 kg/m2≤BMI<24.0 kg/m2 67例为健康组,BMI≥28.0 kg/m2 67例为肥胖组,对比分析各组患者术后肺功能、肾功能、切口愈合时间、肺部感染、术后住院天数及病死率.结果 冠脉搭桥术后,肥胖组肺功能障碍、切口延迟愈合、肾功能衰竭、术后住院时间及肺部感染发生率大于健康组(P<0.05);营养不良组发生的肾功能衰竭及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大于健康组(P<0.05);营养不良组及肥胖组患者的术后病死率,以及营养不良组患者在肺功能障碍、切口延迟愈合及肺部感染发生率方面虽然大于健康组,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高BMI或低BMI均可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冠脉搭桥术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邱宗利 《现代保健》2014,(17):115-118
目的: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血培养病原菌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52例2003年9月-2013年9月本院收治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进行血培养实验和病原菌耐药性实验,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血培养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结果:52例患者共筛选出32株病原菌,感染率为61.54%,其中革兰阳性菌株28株,占87.50%,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粪肠球菌、牛链球菌、口腔链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革兰阳性菌对环丙沙星和庆大霉素耐药性较强,对万古霉素耐药性较差;革兰阴性菌4株,占12.50%,主要为铜绿假单胞、产气肠杆菌和大肠埃希菌,革兰阴性菌对庆大霉素耐药性较强,对头孢哌酮和环丙沙星耐药性较差。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草绿色链球菌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主要致病菌,而这两株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性均较差,所以临床上可以用万古霉素作为预防和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主要抗生素,这对临床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分析影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死亡的危险因素,对预防检查和治疗方案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和改善。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心血管科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住院并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137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可能导致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为研究对象并调查收集资料,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选出影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137例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手术中有5例患者死亡,占总数的3.65%。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室壁瘤、心力衰竭、左主干病变大于50%、心律失常、肺动脉瓣反流、二尖瓣反流、心源性休克、左心室射血分数、术前血红蛋白值、术前肌酐值和合并主动脉瘤手术。手术前后针对带有以上单个或多个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重点监测,以减少患者死亡率。结论:影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死亡的危险因素较多,需及时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血培养病原菌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52例2003年9月-2013年9月本院收治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进行血培养实验和病原菌耐药性实验,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血培养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结果:52例患者共筛选出32株病原菌,感染率为61.54%,其中革兰阳性菌株28株,占87.50%,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粪肠球菌、牛链球菌、口腔链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革兰阳性菌对环丙沙星和庆大霉素耐药性较强,对万古霉素耐药性较差;革兰阴性菌4株,占12.50%,主要为铜绿假单胞、产气肠杆菌和大肠埃希菌,革兰阴性菌对庆大霉素耐药性较强,对头孢哌酮和环丙沙星耐药性较差。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草绿色链球菌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主要致病菌,而这两株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性均较差,所以临床上可以用万古霉素作为预防和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主要抗生素,这对临床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体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总结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0月32例6 kg以下低体重婴幼儿先心病外科治疗情况。结果全组32例患儿中术后死亡3例,死亡率9.38%。余患儿随访30 d~24个月,无远期死亡,生长发育良好。结论6 kg以下婴幼儿先心病应掌握好手术时机,重视麻醉、体外循环管理,做好围术期处理,可取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21例先天性心脏病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外科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6月至2008年9月共21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无死亡病例,21例经手术及抗生素治疗后感染及心衰均控制,体温正常痊愈出院,术后随访2~24个月无死亡及心内膜炎复发病例。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者,抗感染的同时积极手术,正确把握手术的时机、手术方式及选择有效抗生素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出现低氧血症的相关原因,探讨防治措施.方法 选取我院2008-2013年于心外科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100例患者,对其手术资料进行分析.低氧血症的诊断标准为:排除贫血等因素导致的氧分压降低情况后,在机械通气(FiO2>45%)或面罩联合鼻导管吸氧(氧流量6 L/min)的情况下供氧,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的氧分压仍低于[102-(0.33×年龄)mmHg]的患者.结果 10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后共有30例出现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症状,发生率为30%(30/100).随着年龄的增大术后低氧血症的发生率不断升高.低氧血症多在术后第1天出现,急诊手术、有吸烟史,以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梗、肺部疾病是低氧血症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低氧血症要做好充分的预防,发现后及时纠正,可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的外科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58位接受过外科手术治疗的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8例患者中,改善情况为:Ⅱ级18(64.28%)例转为Ⅰ级;Ⅲ级2(10.53%)例转为Ⅱ级,10(52.63%)例转为Ⅰ级;Ⅳ级3(27.27%)例转为Ⅲ级,2(18.18%)例转为Ⅱ级。结论心包剥离术是治疗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的有效手段,手术前后应密切关注患者,防止或者及时应付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