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大部分患者早期得不到明确诊断,临床上亦缺乏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目前对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机制的研究已经提出许多分散的理论,但均未能完全阐明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病机理,至今仍有许多质疑。近年相关基因学研究表明,其发病与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血液系统相关基因以及遗传易感等基因有关。本文就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基因学研究概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与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 (closed reduction and percutaneous pinning,CRPP)相比,探讨经尺骨鹰嘴操纵杆辅助闭合复位治疗Gartland Ⅳ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手术潜在风险因素并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手术治疗39例Gartland Ⅳ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7例 (69.23%),女12例(30.77%),平均年龄(6.68±2.52) (2~13) 岁。23 例(58.97%)Gartland Ⅳ型骨折单纯采用 CRPP治疗(CRPP组);16例(41.03%) 实施经尺骨鹰嘴操纵杆技术辅助闭合复位技术治疗 (操纵杆组)。计量资料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false检验和 Fisher 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术中冠状面Baumann角和矢状面侧位肱头角之间的差异;末次随访时与正常对侧比较两组复位质量、肘关节功能以及并发症之间的差异。结果所有患儿平均随访 (1.98±1.43) 年,术后4~6周均获骨折愈合。CRPP组平均手术时间 (48.59±15.75)min,透视次数(49.65±23.83) 次,操纵杆组分别为(27.17±9.68)min 和(24.25±5.92) 次,与 CRPP组比较,操纵杆组平均手术时间和透视次数缩短 21 min和下降 25 次,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复位固定后 CRPP组Baumann角(78.54±0.55) °,操纵杆组为(73.21±1.03) °,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操纵杆组术中冠状面复位质量优于 CRPP组。所有患儿矢状面侧位肱头角均恢复正常。末次随访时,CRPP组患侧Baumann角(77.13±2.20) °,正常对侧 (74.17±4.17) °,操纵杆组分别为 (72.69±1.70) °和 (73.38±3.48) °,操纵杆组最终冠状面复位质量优于 CRPP组 (P<0.05);两组Flynn标准评定肘关节功能优良率和运动范围相似。两组均没有切开复位和术后即刻并发症发生。结论使用经尺骨鹰嘴操纵杆辅助闭合复位技术治疗患儿Gartland Ⅳ型肱骨髁上骨折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放射暴露、提高复位质量和节省医疗资源,在降低手术潜在风险因素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发育性髋脱位(DDH)髋关节结构内髋臼软骨细胞的病理学变化。方法:选取出生4W的新西兰大耳白兔20只,雌雄兼用,采用兔后肢屈髋伸膝位管型石膏固定制作DDH大耳白兔模型,右后肢管型石膏固定为实验侧,左后肢不作处理作为对照侧。固定前和固定8W摄骨盆正位X线片,根据实验侧Shenton线不连续及股骨头脱位于Perkin方格外下及外上象限判定是否造模成功。观察造模成功的12只大耳白兔双侧髋臼形态、软骨细胞变化以及细胞凋亡情况。结果:DDH造模成功率60%(12/20),实验侧髋关节X线片显示,股骨头向Perkin方格外下或外上象限脱位,实验侧髋臼指数较对照侧明显增大(P<0.05)。实验侧髋臼变窄且有较多软组织填充,髋臼软骨色暗。软骨细胞稀疏,排列混乱。电镜下细胞染色质固缩,核形不规整,细胞质内出现空泡结构。实验侧髋臼软骨细胞凋亡率高于对照侧(P<0.05)。结论:髋臼软骨内过度细胞凋亡可能参与了DDH髋臼软骨发育不良。  相似文献   
4.
目的:与自体髂骨加股骨移植比较,评价骨盆联合股骨近端截骨术中应用同种异体骨加自体股骨混合骨移植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4-10~2006-10间有完整资料的51例(68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A组(自体髂骨加股骨移植组)17例(25髋),术前年龄(5.28±3.37)岁,Tnnis分级Ⅱ°3髋,Ⅲ°4髋,Ⅳ°18髋;B组(同种异体骨加自体股骨混合移植组)34例(43髋),术前年龄(4.19±2.23)岁,Tnnis分级Ⅱ°7髋,Ⅲ°10髋,Ⅳ°26髋。两组均采用骨盆Pemberton截骨联合股骨近端转子下短缩、内翻、旋转截骨术。结果:术后平均随访(6.10±1.32)a,两组骨性髋臼指数、CE角以及Reimers指数改善明显。Mckay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A组优良率88.00%,B组83.72%;Severin标准评定X线表现,A组优良率76.00%,B组74.42%;Eck标准评定植骨融合,A组满意率92.00%,B组90.70%,两组比较无差异(分别χ2=0.001,P=1.000;χ2=0.021,P=0.885;χ2=0.033,P=1.000)。影像学证实,B组植骨融合时间长于A组(t=2.973,P=0.005)。结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联合截骨术中应用同种异体骨加自体股骨混合移植与自体髂骨加股骨移植有相似的临床效果,可以弥补自体骨量不足的缺陷。  相似文献   
5.
背景:激素导致股骨头缺血坏死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探明其病因学机制,仍然是该领域研究的重点。目的:观察骨髓造血细胞DNA氧化损伤与骨细胞凋亡在早期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中的病理改变。方法:4月龄日本大耳白兔4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0只。其中3组兔分别给予激素联合内毒素、单纯激素、单纯内毒素处理,另1组做空白对照。分别于最后一次给药后第2,4周处死实验动物,每次每组5只。光镜下计数各组兔股骨头空缺骨陷窝、电镜观察骨细胞形态变化、TUNEL法检测骨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骨髓造血细胞DNA氧化损伤。结果与结论:与其他3组比较,激素联合内毒素组第2,4周空缺骨陷窝率、骨髓造血细胞DNA氧化损伤率及第4周骨细胞凋亡率均显著增高(P < 0.01);其他3组之间空缺骨陷窝率、骨髓造血细胞DNA氧化损伤率及骨细胞凋亡率各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激素联合内毒素组空缺骨陷窝率与细胞凋亡率呈正相关(r=0.793)。结果提示在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早期,骨髓造血细胞DNA氧化损伤与骨细胞凋亡参与了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病理变化过程,前者先于后者发生,骨细胞的死亡方式为凋亡。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新生儿最常见的下肢畸形之一,几个世纪以来,其发病的确切病因仍然不清楚,但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被认为在发病机制中起作用.其发病特点是三维畸形,包括前足内收、中足形成空腔、后足内翻和脚踝呈马蹄状.如果没有适当的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儿童将永远无法在生理上行走,从而对生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如今Ponse...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Pemberton骨盆截骨术治疗6岁以上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患儿的中期疗效。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17年1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小儿骨科采用改良Pemberton骨盆截骨术联合或不联合股骨转子下旋转短缩截骨术一期手术治疗的DDH患儿60例(74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2例,女38例;手术时年龄(8.20±2.56)(6~15)岁。左侧20例,右侧26例,双侧14例。术前Tonnis分级Ⅱ级38髋(51.35%),Ⅲ级10髋(13.51%),Ⅳ级26髋(35.14%)。联合应用股骨转子下旋转短缩截骨52例(61髋),未联合应用股骨转子下旋转短缩截骨8例(13髋)。初次治疗50例(64髋),残余畸形治疗10例(10髋)。依照年龄将全部患者分为6岁≤年龄<8岁组和年龄≥8岁组。采集术前Tonnis分级和髋臼指数(AI)以及末次随访AI、中心边缘角(CE)和股骨头缺血坏死(AVN)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采用McKay临床评定标准和Severin影像学评定标准分别对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和放射学结果进行评估。采用χ2检验,单因素筛选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5.86±3.63)(2~17)年。术前AI=(37.18±10.67)°;末次随访AI=(14.11±5.76)°,CEA=(38.59±11.46)°。术后Severin评价优良率为71.6%,McKay评价优良率为74.3%;AVN发生率为18.9%(12例,14髋)。2个年龄组患者McKay评分和Severin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35,0.129)。是否出现AVN(均P<0.001)和术前Tonnis分级(P=0.002,<0.001)是影响术后McKay和Severin评分的主要因素。结论改良Pemberton骨盆截骨术是治疗6岁以上DDH患儿有效安全的手术方式;发生AVN和术前Tonnis分级较高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S形弹性髓内钉在儿童胫骨远端干骺交界区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童骨科治疗的25例儿童胫骨远端干骺交界区骨折患者资料, 所有患儿均使用闭合复位双S形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男16例, 女9例;年龄(10.4±3.3)岁;左侧14例, 右侧11例;术后记录手术时间、影像学结果、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评定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闭合复位, 手术时间为(55.6±23.7)min;所有患者术后获(20.5±4.7)个月随访。所有患儿术后均达到骨性愈合, 骨折愈合时间为(11.5±2.7)周。术后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切口感染、复位丢失、双下肢不等长、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采用AOFAS评分评定踝关节功能疗效:优23例, 良2例, 优良率100%(25/25)。结论双S形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儿童胫骨远端干骺交界区骨折安全、有效, 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9.
文题释义: 原花青素:广泛存在于蔓蓦、松树皮、越桔、绿茶等植物中,特别是葡萄籽中含有大量的原花青素。自从1961年德国科学家KARL首次在葡萄籽中分离出了2种多酚化合物开始,很多学者对各种花青素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大量实验数据证实原花青素具有强力的抗氧化、减少细胞酶抑制以及血管保护等活性,体外实验显示葡萄籽原花青素提取物还具有较强的抗细胞凋亡作用。 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是一类蛋白酶家族,成员较多,在人类已经鉴定了11种不同的Caspase,根据其蛋白酶序列的同源性可分为3个亚族:Caspase-1亚族包括 Caspase-1、4、5、11;Caspase-2亚族包括Caspase-2、9;Caspase-3亚族包括Caspase-3、6、7、8、10。 背景: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具有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其发病机制至今未明,临床上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探明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病因学机制,仍然是该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 目的:观察葡萄籽原花青素提取物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骨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日本大耳白兔27只,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静脉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共2次,每次100 μg/kg,间隔24 h,在第2次注射完成后随即肌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20 mg/kg,共注射3次,每次间隔24 h;治疗组进行相同造模,在甲基强的松龙注射同时肌肉注射葡萄籽原花青素提取物200 μg/kg,共注射3次,每次间隔24 h;对照组采用相同剂量注射生理盐水;最后一次注射后第4周空气栓塞法处死动物,取双侧股骨头常规固定脱钙、包埋,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计数空缺骨陷窝,Hoechst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股骨头组织Caspase-9、Bcl-2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①模型组空缺骨陷窝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1);治疗组空缺骨陷窝率显著低于模型组(P < 0.05),但仍高于对照组(P < 0.01);②对照组股骨头组织凋亡细胞较少;模型组股骨头组织中存在大量凋亡细胞,细胞核呈致密浓染;治疗组中凋亡细胞数有所减少,但仍高于对照组水平;③模型组Caspase-9的平均吸光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1),治疗组Caspase-9的平均吸光度显著低于模型组(P < 0.01),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模型组Bcl-2的平均吸光度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治疗组Bcl-2的平均吸光度显著高于模型组(P < 0.01);④结果表明,骨细胞凋亡参与了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发展,葡萄籽原花青素可能通过促进Bcl-2的表达和抑制Caspase-9的表达来减少骨细胞凋亡的发生。 ORCID: 0000-0002-5431-8717(张志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新型延迟石膏治疗6个月~3岁股骨干骨折儿童,评估其临床疗效,皮肤卡压、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等并发症发生率,调查护理难易度、家属满意度。方法将2014年7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27例6个月~3岁单纯股骨干骨折儿童纳入本研究,分析伤后影像学表现,均采用新型延迟石膏治疗,测量治疗结束时、伤后半年患肢冠状面及矢状面成角、肢体短缩程度,分析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皮肤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调查专业护理难易度、家庭满意度。结果平均随访186 d,伤后平均成角畸形17.4°,平均短缩移位14.6 mm;长度不稳定骨折24例,占88.9%。平均治疗时间33 d(26~39 d)。拆除石膏时骨折端均骨性愈合,拆除石膏时及伤后半年平均冠状面成角分别为8.5°、6.1°,平均矢状面成角分别为6.9°、5.8°,平均短缩移位分别为7.4 mm、4.3 mm,均出现明显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一例发生畸形愈合。患儿步态均正常。住院护理难度低,92.6%患者满意度为优良。结论新型延迟石膏是治疗6个月~3岁儿童股骨干骨折,尤其骨折端存在较大成角或短缩移位时的恰当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