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0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结直肠癌并发肠梗阻临床十分常见。2009-2010年我院共收治结直肠癌并发肠梗阻27例,现回顾诊治情况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7例均经手术探查明确诊断和治疗,其中26例(96.3%)经术后病理证实,1例(3.7%)经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2.
胰源性门脉高压症(pancreatic sinistral D0rtal hy-pertension,PSPH)是由于胰腺疾病及其并发症致使脾静脉受压、扭曲、管壁炎性增厚或管内堵塞,孤立性脾静脉血栓形成,影响脾静脉回流,导致脾静脉压力增高,最终脾脏肿大和脾胃区静脉压增高。门静脉是由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两个主要分支汇聚而成,因此门静脉循环可分为内脏大循环支(肠系膜区)和内脏小循环支(脾胃区)。脾动脉内的血液经脾静脉、胃网膜左静脉、胃短静脉、胃左静脉回流至门静脉,故脾静脉回流受阻只累及脾胃区,形成区域性门脉高压,因此亦称“区域性门脉高压症”、“左侧门脉高压症”、“胃区门脉高压症”[1-2]。本病主要由胰腺疾病所致,亦称为胰源性门脉高压症,临床上较少见。本文回顾性分析28例胰源性门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胴总管探查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手术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6-2009年42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的临床资料. 结果按照手术适应证,合理选择探查途径,改进胆总管切开缝合技术和胆总管取石技术.采用胆总管逐步电凝切开,分步缝合,纤维胆道镜鳄嘴钳逐步咬碎和吸引器套软管冲洗等方法.42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无术后出血和手术死亡.手术时间(120±30)min,手术失血(30±10)ml.41例取出胆总管结石,结石最多16枚,结石直径>15 mm 18例,最大直径30 mm,术后轻度胆漏1例,结石残留3例,其中1例合并有肝内结石.42例中38例胆总管探查,35例T管引流,3例Ⅰ期缝合,4例经胆囊管探查,其中3例Ⅰ期胆囊管结扎,1例置管引流.42例均无胆道感染和胆道狭窄发生.结论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胴总管探查治疗胆总管结石手术安全有效.通过合理选择探查途径,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9岁,“反复上腹疼痛不适,伴皮肤巩膜黄染二十余日”收住入院。入院B超提示:肝外胆管阻塞,左右肝内胆管扩张,胆囊炎伴胆囊内泥沙淤积,胆总管内低回声。MRCP提示肝门部胆管狭窄,右肝管显示,左肝管未显示,考虑肝门部胆管癌(III b)。肝功能示ALT 188U/L,AST 111U/L,TB 277μmol/L, DB 209μmol/L,ALB 38.6 g/L,AKP 644 U/L,GGT 477 U/L;血CA19-9391.1 U/L。术前诊断为肝门部胆管癌(Bismuth III b)。于术中发现肝门部肿块3 cm×3 cm,延及十二指肠上方约1.5 cm处胆管,肝门部可及明显肿大淋巴结,肿块向左肝侵犯,局部侵润左右肝动脉壁及门静脉左支,门静脉主干及右支未见肿瘤侵犯。逐行肝门部胆管癌根治,规则性左半肝联合肝动脉切除+尾状叶部分切除,显露二级右肝管的开口,整形后紧贴肝脏行右肝管空肠吻合术。术后病理报告:左肝门肿块恶性肿瘤,胆管腺癌伴肉瘤样分化,侵润被膜,切缘阴性,肝尾状叶腺癌组织侵润,肝门部淋巴结转移,肝总动脉旁侵润性转移或转移性腺癌,侵犯神经。术后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表现为ALT、AST升高,术后24 h达到高峰,分别为344 U/L、272 U/L,术后20 d时肝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术后少量胆漏,每天100 mL,1月后自行愈合。至今已随访10个月,无肿瘤复发及肝叶坏死、肝脓肿等并发症出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闭合性腹部损伤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64例闭合性腹部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闭合性腹部损伤的临床特点。结果闭合性腹部损伤的男女比是2:1,青壮年男性是高发人群,有100%的明确外伤史,车祸挤压伤31例(48.4%),CT、超声检查诊断48例(75%),腹腔穿刺诊断59例(92.3%),64例患者其中手术治愈49例,非手术治愈12例,死亡3例。2例患者因多器官功能障碍死亡,1例患者因合并脑外伤死亡。结论详细询问外伤史十分重要,CT、超声检查应为首选检查,腹腔穿刺简单易行,反复穿刺可提高诊断率,闭合性腹部损伤以手术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6.
麦默通乳腺良性肿块旋切术后血肿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影响麦默通微创旋切术切除乳腺良性肿块后血肿形成的主要因素.方法 190例患者根据术后肿块切除位置有无发生血肿分为血肿组(18例)和无血肿组(172例),观察肿块的大小、同侧乳腺一次手术切除的肿块数目、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时间.结果 血肿组与无血肿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肿块直径、一次手术切除肿块数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块共263枚均经病理证实:纤维腺瘤136例,乳腺囊性增生病35例,单纯囊肿19例.术后近期血肿15例,术后远期血肿3例.结论 肿块直径大(>3 cm)、同侧乳腺一次切除肿块数目多,是术后形成血肿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7.
随着微创外科的发展,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已成为胆囊切除手术的首选方案.笔者2005-2010 年共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136 例,胆囊管或胆囊动脉变异较为常见,其中胆囊动脉由变异的肝右动脉发出23 例(2%),经术中妥善处理均手术成功,无中转开腹及误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脐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不同入路方法的可行性和优缺点。方法 对我院2009年至今收治的144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中患者不同的胆囊解剖情况决定何采用三种不同方法进行经脐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采用x2检验比较术后感染率和术后镇痛率。结果 A、B、C三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术后感染率及术后镇痛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手术时间较A组,B组延长(P<0.05)。结论 三种经脐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各有优势,不同病例应选择不同入路方法,应根据术者掌握手术技巧的程度和手术指征选择入路点。  相似文献   
9.
乳腔镜下手术治疗男性乳房发育症1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腔镜下治疗男性乳房发育症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07年8月乳腔镜下手术治疗男性乳房发育症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手术均荻成功.术中未出现并发症.手术时间2~3 h(单侧),术后2~4d拔除引流管,2例轻度皮下气肿,4例乳头部及3例乳房皮肤表皮坏死,5例术区有少许瘀斑,无一例发生感染,无脂肪抽吸并发症.术后住院5~7(6.0±1.5)d.18例随访11~15个月,胸部平坦,术区无瘢痕.结论:乳腔镜下男性乳房发育症切除术具有较佳的美容效果,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术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微波消融(microwave ablation,MWA)治疗原发性大肝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3例直径>5 cm原发性大肝癌患者作为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17)和联合组(n=16)。对照组单纯行TACE治疗,联合组在TACE 2周后联合微波消融治疗,分析两组临床资料。结果 联合组治疗后客观缓解率(ORR)为62.50%,高于对照组47.05%(P<0.05)。两组治疗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IGF-II)、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IGFBP-2)及甲胎蛋白(AF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联合组治疗后IGF-II、IGFBP-2及AF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白细胞下降、消化道反应、贫血、转氨酶升高、胸腔积液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TACE联合MWA具有比单一TACE更好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