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评价全血EBV DNA载量检测在儿童EB病毒(EBV)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31例EBV活动感染儿童(原发感染174例,复发感染57例)、258例非活动EBV感染儿童(EBV既往感染)、45例无EBV感染健康儿童采用自动核酸提取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全血EBV DNA载量,探讨其与EBV感染的关系。结果 EBV活动性感染组全血EBV DNA阳性率81.8%,全血EBV DNA载量为(3.99±0.96)lg Copies/ml。EBV原发感染组与复发感染组的全血EBV DN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0.419,P=0.517),EBV DNA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36,P=0.221)。非活动EBV感染儿童组全血EBV DNA阳性率10.9%,全血EBV DNA载量为(2.89±0.20)lg Copies/ml。EBV活动性感染组与非活动性感染组的全血EBV DNA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251.600,P=0.0001),全血EBV DNA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89,P=0.001)。非EBV感染组全血EBV DNA阳性率0。EBV原发感染组中,全血EBV DNA阳性率(82.7%)高于EBV- CA IgM阳性率(7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6.160,P=0.008),两者结果一致性不佳(Kappa=0.687)。以全血EBV DNA载量检测阳性作为诊断依据,敏感度75.9%,特异度91.2%,诊断符合率84.4%;在全血E-BV DNA载量为3.00lgCopies/ml时,是判断儿童EBV活动性感染的最佳临界点,敏感度70.1%,特异度95.3%,诊断符合率83.4%。结论全血EBV DNA载量是监测EBV活动性感染的独立指标,在儿童EBV感染诊断、疗效观察和愈后评估中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动核酸提取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全血及血浆中EBV DNA载量的方法学性能。方法评价自动核酸提取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线性范围、灵敏度、精密度及抗干扰等方法学性能,比较自动核酸提取法和煮沸提取法的相关性。用该方法检测152例EB病毒感染儿童的全血及血浆中的EBVDNA载量,比较分析全血与血浆中的EBVDNA载量关系。结果本法的线性范围为5×102~5×108Copies/ml,检测灵敏度为500 Copies/ml。批内CV为3.78%~4.57%,批间CV为6.35%~7.56%,总CV为7.24%~8.62%。肝素、胆红素、溶血对本检测方法均无干扰。EBVDNA载量在5×103~5×108Copies/ml范围内,本法()与煮沸提取法()的相关性良好(=0.924+0.873,2=0.900,<0.01),结果相差在1.0 logCopies/ml以内。80例EB病毒活动性感染组儿童,全血EBV DNA阳性率60%,血浆EBV DNA阳性率25%,全血EBV DNA阳性率高于血浆(=0.016);72例EBV非活动性感染组全血EBV DNA阳性阳性率5.6%,血浆EBV DNA阳性率0。活动性感染组全血EBV DNA阳性率高于非活动性感染组(<0.01)。结论自动核酸提取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全血及血浆中的EBV DNA载量,具有灵敏高、抗干扰能力强、定量准确、操作简便的优点,适合临床实验室常规开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EBV抗体谱在儿童EB病毒感染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1 653例疑似EB病毒感染的发病儿童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联合检测EBV-CA IgG抗体及亲和力、EBV-CA IgM、EBV-EA IgG、EBNA IgG,分析EBV感染时期,探讨其与疾病的相关性. 结果 1 653例疑似EB病毒感染的发病儿童组中,发生EBV感染的病例数为1 485例(90.0%),其中EBV原发感染(急性期)301例(18.2%),EBV复发感染(急性期)423例(25.6%),EBV既往感染761例(46.0%),无EBV感染168例(10.0%).724例患儿EBV感染(包括EBV原发感染急性期、EBV复发感染急性期)的相关疾病涉及呼吸、消化、血液、循环等系统,主要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38例(32.9%),急性扁桃体炎236例(32.6%),肺炎82例(11.3%),发热查因104例(14.4%);儿童EB病毒原发感染与复发感染发生的年龄分布基本一致,以8岁以内患儿,尤其是4岁以内的患儿为主,所致疾病均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EB病毒复发感染比原发感染所致疾病类型更复杂.EB病毒原发感染(急性期)EBV-CA IgM抗体阳性率仅为16.0%. 结论 EBV抗体谱检测可以综合判断出EBV感染时期,区分EBV急性感染与既往感染,其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明确诊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流式荧光杂交法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分析宫颈疾病患者HPV感染及分型情况。[方法]以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浙江省宁海县第一医院4 041例宫颈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宫颈脱落细胞,用流式荧光杂交技术检测HPV基因型,并对HPV感染率、基因亚型、感染类型和年龄分布等进行分析。[结果]检出HPV感染744例(18.41%),其中单一亚型感染603例(14.92%),多重亚型感染141例(3.49%)。可供检测的26种HPV基因亚型均有检出,最常见的亚型为HPV-16、52、58、39、18、61、59、6等,其中低危型以HPV-61、6、11亚型感染为主。高危型以HPV-16、52、58亚型感染为主。HPV感染亚型以高危亚型为主,单一高危亚型感染阳性率13.07%(528/4 041),多重高危亚型感染阳性率2.15%(87/4 041)。31~40岁妇女HPV感染阳性率最高,阳性率22.22%,50岁以上者HPV感染阳性率最低,阳性率13.99%,且各年龄组中均以高危亚型感染检出率最高。[结论]宫颈疾病患者中HPV感染率较高,基因型分布较广,流式荧光杂交法是检测HPV感染的快速有效方法,HPV分型检测对宫颈疾病的防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本地区儿童手足口病的病原学特征,为临床诊治和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临床诊断手足口病患儿316例,采集鼻咽拭子样本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肠道病毒通用型、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结果 316例鼻咽拭子样本中共检出肠道病毒164例占51.90%,Cox A16 38例占12.03%,EV71 47例占14.87%,其他肠道病毒79例占25.00%,各型检出率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5-2016年肠道病毒、Cox A16、EV71和其他肠道病毒检出率分别为47.12%、3.14%、22.51%、21.47%和59.20%、25.60%、3.20%、30.40%,除其他肠道病毒各型在年度间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型在性别间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手口病主要集中在1、2和3岁组,共占70.25%,肠道病毒核酸阳性也集中在1、2、和3岁组。结论监控传染源,保护易感人群,选取合适标本类型和加强其他肠道病毒分型是手足口病的诊治和防控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病原菌分类和耐药性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来本院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261例患者,其中感染病例共11例。分析患者感染部位,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以及病原菌检测,对病原菌种类以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261例患者进行髋关节置换术,感染病例11例,感染率为4.21%,感染部位主要以手术切口为主,占45.45%。11例感染者中分离出22株病原菌,包括革兰氏阴性菌9株(40.91%),革兰氏阳性菌13株(59.09%)。革兰氏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唑林高度耐药,敏感率为0.00%,所有菌株对亚胺培南和阿米卡星敏感;阴沟肠杆菌对头孢唑林、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高度耐药,敏感率为0.00%,所有菌株对亚胺培南敏感;所有葡萄球菌除对万古霉素全部敏感外,对其他抗菌药物有较高的耐药率。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医院感染部位主要为手术切口,感染以革兰氏阳性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对于发生感染的患者,需要加强对病原菌耐药性的监测,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有效控制预防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创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月-12月医院收治的手术病例8736例,分析病原菌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敏感性。结果 8736例送检标本发生创面感染105例,占1.20%;105例患者标本共分离病原菌23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40株,占59.1%,主要为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革兰阳性菌87株,占36.7%,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及屎肠球菌;药物敏感试验显示,主要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美罗培南耐药率较低,主要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及替考拉宁耐药率较低。结论临床上创面感染发生率较高,主要来源于骨外科,感染以创伤与手术切口为主,感染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具有较高耐药率,医师应合理选择抗菌药物,降低耐药菌发生,临床应加强对病原菌的培养及药敏监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