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围手术期隐性失血(HBL)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9月至2018年12月间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收治的91例应用PVP治疗的OVCF老年患者。记录以下信息:身高、体重、症状持续时间、既往病史等基本信息;入院后即刻、术后第2天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压积(Hct);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前及术后伤椎高度、骨水泥渗漏与否等。根据公式计算术后总失血量,再根据显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计算隐性失血量,并对隐性失血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91例中男性25例,年龄61~87岁;女性66例,年龄60~91岁。91例患者显性失血量平均为(12±5)ml,隐性失血量平均为(294±192)m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症状持续时间短(P=0.024)、手术节段多(P=0.010)、手术时间长(P=0.013)、椎体高度丢失多(P=0.037)、椎体高度恢复好(P=0.003)及骨水泥渗漏(P=0.005)均会导致隐性失血量增加。而性别(P=0.193)、年龄(P=0.607)、BMI(P=0.913)、高血压病(P=0.539)、糖尿病(P=0.903)、骨折部位(P=0.768)及术中失血量(P=0.715)则与隐性失血量无相关性。结论老年患者PVP围手术期存在明显的隐性失血,新鲜骨折、多节段椎体骨折、手术时间较长、椎体高度丢失明显、椎体高度恢复更好及骨水泥渗漏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静脉滴注氨甲环酸(TXA)应用于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17年1月~2017年7月收治的腰椎椎管狭窄症需行单节段PLIF的患者98例,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年龄在18~70周岁、腰腿痛或间歇性跛行症状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生活、且经3个月以上正规保守治疗无效、无重要脏器严重功能障碍者58例。随机分为TXA组和对照组,其中TXA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0.5±6.3岁;对照组28例,男15例,女13例,平均年龄62.1±4.2岁。TXA组在手术切皮前15min按照15mg/kg静脉滴注TXA,并于第1剂TXA滴注完成后8h再予等量TXA缓慢静脉滴注;对照组在相同时间点滴注等量生理盐水。统计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中失血量、术后24h内引流量及术后24h至引流管拔出时引流量等;同时监测患者手术前后血细胞分析、凝血功能、纤溶指标、肝肾功能、炎性指标;记录血栓形成、神经损伤、脑脊液漏等药物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通过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及植骨融合率分析手术效果。结果:TXA组患者的总失血量(894±324ml)、显性失血量(380±109ml)、术中失血量(197±70ml)、术后24h内引流量(134±58ml)及术后24h至引流管拔出时引流量(50±28ml)均明显少于对照组(1339±330ml、815±226ml、266±78ml、381±136ml及168±66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隐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后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及炎症指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XA组术后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无下肢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等药物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神经损伤及脑脊液漏等手术相关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1、3、12个月的JOA、ODI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个月两维间椎间植骨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应用TXA在不增加不良事件发生风险的前提下可以有效减少PLIF手术围手术期失血量及术后引流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柚苷对人退变腰椎间盘来源髓核间充质干细胞(human nucleus pulposus-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h NPMSC)生物学性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收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退变髓核组织,分离培养h NPMSC并进行体外扩增。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细胞免疫表型检测及三系分化进行间充质干细胞的鉴定。取P3代hNPMSC分为对照组(正常培养基培养)、柚苷组(以含20μg/mL柚苷的培养基培养)和LY294002组(用含20μg/mL柚苷及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LY294002的培养基培养),培养6d后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TUNEL荧光检测TUNEL染色阳性细胞率,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cl-2和Bax及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Akt、Akt和p53的表达,RT-PCR检测Ⅱ型胶原及蛋白多糖的m RNA表达。结果:来自人退变腰椎间盘髓核的原代细胞贴壁生长,呈不规则多边形,传代后以梭形为主;高表达干细胞相关阳性表面抗原分子CD73、CD90及CD105,低表达CD45及CD34;茜素红染色、油红O染色及甲苯胺蓝染色证实经诱导后可向骨、脂肪及软骨细胞分化,符合间充质干细胞的表型。与对照组比较,柚苷组细胞凋亡率、TUNEL染色阳性细胞率、p53、Caspase-3和Bax蛋白表达显著性下降,p-Akt及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显著性增加(P0.05);LY294002干预后可以逆转这种改变(P0.05)。与对照组比较,柚苷组hNPMSC中Ⅱ型胶原及蛋白多糖的m RNA表达显著性增加;LY294002组中Ⅱ型胶原及蛋白多糖的m RNA表达较柚苷组显著性减少(P0.05)。结论:柚苷可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减少细胞凋亡,促进hNPMSC向髓核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退变程度与椎旁肌群退变及血清维生素D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中老年腰椎间盘退变患者150例,其中女性105例,男性45例,年龄41~93(67.0±10.1)岁,所有患者行腰椎MRI检查和血清维生素D水平测定,按Pfirrmann标准,通过对髓核结构、髓核信号强度、髓核与纤维环界限及椎间盘高度等评估,对腰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并根据Pfirrmann等级进行分组,纳入病例中无Ⅰ级患者,Ⅱ~Ⅴ级病例数分别为:L4/5节段,n=17、59、60及14;L5/S1节段,n=22、46、55及27。在MRI T2加权像上测量L4/5及L5/S1节段椎旁肌群(腰肌、竖脊肌及多裂肌)的标准横截面积值。根据Goutallier分级,通过评估椎旁肌脂肪浸润量多少,对椎旁肌脂肪浸润程度分级。根据内分泌学会临床实践指南将血清维生素D水平分为正常(30ng/ml)、不足(20~30ng/ml)及缺乏(20ng/ml)。分类数据的分析通过秩和检验,定量数据的分析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检验,变量间相关性分析通过Spearman相关系数。结果:L4/5节段腰肌、竖脊肌及多裂肌的横截面积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呈负相关(r=-0.294、-0.250及-0.182);L5/S1节段腰肌及多裂肌的横截面积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呈负相关(r=-0.344及-0.346)。竖脊肌及多裂肌的脂肪浸润程度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具有相关性(L4/5节段:r=0.174及0.188;L5/S1节段:r=0.193及0.283)。腰椎间盘退变分级Ⅲ~Ⅴ级患者中维生素D缺乏者与Ⅱ级患者比较,所占比例更高(Ⅱ~Ⅴ级:L4/5,47.06%、59.32%、60.00%及57.14%;L5/S1,45.45%、58.70%、56.36%及70.37%)。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者与正常者比较,竖脊肌及多裂肌的脂肪浸润Goutallier 2~4级所占比例更高。98%以上腰肌无或仅轻度脂肪浸润,几乎不受腰椎间盘退变程度及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结论:椎旁肌横截面积随腰椎间盘退变程度加重而缩小,竖脊肌及多裂肌的脂肪浸润程度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存在相关性。腰椎间盘退变程度较重者,维生素D缺乏的可能性更大。而维生素D缺乏者,竖脊肌及多裂肌的脂肪浸润程度可能更重。  相似文献   
5.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发生机制主要包括机械应力、高糖、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细胞衰老导致的髓核细胞退变.目前研究发现,白藜芦醇可通过影响椎间盘髓核细胞自噬、凋亡、衰老及细胞外基质表达,达到保护及修复髓核细胞的目的,因此白藜芦醇在椎间盘退变性疾病中的作用值得研究.该文就白藜芦醇对椎间盘退变性疾病中髓核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