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7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张盐水休克复苏过程的免疫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张盐水(HTS)用于严重创伤性和失血性休克病人的紧急复苏,有助于迅速恢复血容量和改善血流动力学,同时具有减轻休克引发的炎症反应和免疫抑制。综述HTS复苏过程对炎症和免疫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一、我科应用Norrnac麻药浓度监测仪(红外线吸收原理),对国内最近投产的MHJ-Ⅱ型麻醉机所附的ZFG-Ⅲ型蒸发器输出异氟醚和氟烷的浓度做了测定。检测时室温为30.5-33.5℃,通过蒸发器的氧流量共分八档(0.3-6.0升/分),蒸发器各标示刻度所检测的输出异氟醚和氟烷浓度列于下表。并发现:(1)本组测试的该蒸发器输出氟烷浓度值,明显高于出厂时标示的浓度,经室温校正后亦不相符。(2)应用氟烷前、后异氟醚输出浓度无明显差异,表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体外循环(CPB)期间血浆内皮素(ET)、房钠利尿多肽(ANP)与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16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病人的术前及CPB期间血浆内皮素、房钠利尿多肽水平。结果 诱导前血浆ET为(2.68±1.8)pg/ml,与对照组[(2.22±0.7)pg/ml]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而血浆ANP为(738±559)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72.7±14.5)pg/ml,P<0.001]。CPB期间血浆ET无明显变化,而血浆ANP在体外循环初期明显下降,停CPB时恢复至CPB前水平。CPB期间及停CPB时SVRI明显降低,血球压积(Hct)与血管阻力指数(SVRI)关系密切。结论 CPB期间血浆ET无明显变化,而血浆ANP下降为血液稀释所致,SVRI降低主要在于血液稀释。  相似文献   
4.
普鲁卡因、阿屈可林的代谢途径及药代动力无相互影响,但在神经-肌接头的多个部位存在协同作用:均影响接头前膜乙酰胆碱的贮存释放动力学、阻断其正反馈效应;降低终板对乙酰胆碱的敏感性;抑制终板、微终板与动作电位幅度、阻抑激动剂与受体亚单位结合,并兼有开放性通道阻滞作用.两药配伍应用时,普鲁卡因不强化静注阿屈可林的阻滞效能,但延长其阻滞后的恢复时间;而静滴阿屈可林的阻滞效能可被普鲁卡因强化但对阻滞后的恢复影响轻微.  相似文献   
5.
在第五次全国麻醉学与复苏进展学术交流会上首次应用会议计算机管理系统,使会议代表们报到登记迅速、查询方便,财务、厂商会议进程管理有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将会议计算机管理系统作一简介,以供今后举办全国各种麻醉学术会议参考。方  法一、硬件系统采用若干台IBM兼容机,其配置要求CPU为IntelPentium100MHZ,内存32兆以上,每台终端计算机均配备NE2000兼容网卡;作为服务器的计算机需配备速度较快的NE3200兼容网卡,以保证数据的传输。各机以双绞线通过16口集线器作星型联结,组成WI…  相似文献   
6.
异丙酚诱异对心瓣膜手术病人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和方法:采用Swan-Ganz导管及热稀释法检测心搏量技术,观测心瓣膜手术病人异丙酚(1.5mg/kg)诱导时的血流动力学(血动学)变化。结果:两组病人麻醉前血动学紊乱主要表现为右心后负荷及作功增加;给予异丙酚1.5mg/kg后2min,HR、CI、MPAP、MAP、MCWP、LVWI、RVWI较麻醉前明显降低,在无气管插管操作刺激的A组中可一直持续,并超近10min;B组病人麻醉后3min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测安氟醚与七氟醚复合氧化亚氮吸入诱导及维持麻醉对心脏瓣膜手术病人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42例病人分两组,分别以安氟醚-氧化亚氮(Ⅰ组,n=20)或七氟醚-氧化亚氮(Ⅱ组,n=22)吸入诱导及维持麻醉。采用Swan-Ganz导管技术监测血流动力学。结果:诱导后两组MAP、CI、LVWI及LVSWI有所减低(P〈0.05)。气管插管后,两组的CI,SI及LVSWI明显降低(P〈0.05),H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七氟醚或七氟醚-N  相似文献   
9.
最近,由于分子生物学理论及检测手段的迅速发展,极大地促进并拓阔了全麻原理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以致每月发表的有关论文接近百篇。本文试图对近来业已肯定的研究进展,予以概要的阐述和讨论。一、脂质学说近代研究质疑本世纪初Meyer和Overton最先发现吸入全麻药均具有较高的亲脂性,并与其效能成正比,提出了全麻机理的脂质学说。其后的大量实验及临床实践进一步证明,吸入全麻药以及巴比妥类和醇类的MAC或ED_(50)与它们脂溶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传统的神经生理、药理学研究方法,在各种生物的神经组织标本上,直接观测全麻药对神经生理功能的影响,是研究全麻原理的重要渠道。目前对于全麻药物的中枢作用部位虽尚无最终定论,但从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神经元来看,发现全麻药主要是直接作用于突触的电-化学传递过程,而对轴突传导的抑制并非重要。一、全麻药对神经递质摄取、合成及释放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