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8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评价甲磺酸伊马替尼对胃肠间质瘤(GIST)根治术后单纯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从54例GIST根治术后筛选出30例经病理组织学及影像学证实的单纯肝转移患者,所有入选患者CD117均为阳性.甲磺酸伊马替尼初始剂量400 mg/d,服药3月后若病情进展加量到600~800 mg/d. [结果]30例患者中,1例用药8月后判为失访,30例可评价客观疗效.完全缓解(CR)1例(3.4%),部分缓解(PR)14例(48.3)%.病情稳定(SD)者10例(33.3%),疾病进展(PD)者3例<10%),患者获益(CR PR SD)率86.2%.随访1年以上者21例,2年以上者10例,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90.5%、80.0%.30例可评价不良反应,其中轻~中度水肿25例(833%),Ⅰ~Ⅱ度白细胞减少17饲(56.7%),轻一中度肝肾损害13例(43.3),轻~中度贫血9例(30.0),轻度乏力11例(36.7%),轻度腹痛6例(20.0%),Ⅰ~Ⅱ度恶心呕吐5例(16.7%),轻度皮疹2例(6.7%),轻度出血2例(10%).[结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GIST根治术后肝转移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较轻,且毒性能够耐受.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甲磺酸伊马替尼对胃肠间质瘤(GIST)根治术后单纯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从54例GIST根治术后筛选出30例经病理组织学及影像学证实的单纯肝转移患者,所有入选患者CD117均为阳性。甲磺酸伊马替尼初始剂量400mg/a,服药3月后若病情进展加量到600~800mg/d。[结果]30例患者中,1例用药8月后判为失访,30例可评价客观疗效。完全缓解(CR)1例(3.4%),部分缓解(PR)14例(483)%,病情稳定(SD)者10例(33.3%),疾病进展(PD)者3例(10%),患者获益(CR+PB+SD)率86.2%。随访1年以上者21例,2年以上者10例,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90.5%、80.0%。30例可评价不良反应,其中轻~中度水肿25例(83.3%),I~Ⅱ度白细胞减少17例(56.7%),轻~中度肝肾损害13例(43.3),轻~中度贫血9例(30.O),轻度乏力11例(36.7%),轻度腹痛6例(20.O%),I~Ⅱ度恶心呕吐5例(16.7%),轻度度疹2例(6.7%),轻度出血2倒(10%)。[结论]酪氧酸激酶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C1ST根治术后肝转移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较轻,且毒性能够耐受。  相似文献   
3.
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胰性脑病3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胰性脑病的临床特点、出现时间与血尿淀粉酶、脑脊液、脑电图以及颅脑CT变化的关系.方法 根据1992年亚特兰大国际胰腺病会议制定"急性重症胰腺炎"的定义和中华消化学会胰腺病学组2003年上海会议制定的"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作为诊断标准,并排除Wernicke脑病后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30例胰性脑病中,合并消化道出血16例,胸腹水14例,ARDS 3例,感染性休克2例,低钙血症10例,胰周脓肿2例,中毒性心肌炎9例,并发症发生率占86.3%;始发病因以胆源性疾患居多,出现精神神经症状的中位时间为8 d;PE组72 h BA、PEBA水平和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胰性脑病发病高峰期多为病发后1周内,常与其他并发症并存;病人症状为反应迟钝、定向力障碍、意识模糊、幻觉及昏迷等;但脑脊液、脑电图及颅脑CT均正常;血中淀粉酶增高是PE发生的关键环节,其它并发症是促发因素;及时采用药物控制PLA2的释放及胰腺实质的广泛坏死,对于提高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抢救成功率,减轻胰性脑病发生,降低死亡率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海南省百岁老人长寿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海南岛百岁老人的长寿因素,探讨遗传和环境因素与长寿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406例居住海南省居民,分为长寿组(年龄≥100岁)206例和对照组(年龄50~60岁)200例进行长寿多因素调查,包括环境质量、社会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生活习惯、家族长寿史);躯体健康状况(体重、心率、血压、慢性病史);并测定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血糖水平及发微量元素.结果 长寿组中的女性、居住地生物丰度指数高(农村)、素食、有家族长寿遗传、无慢性病史者较对照组长寿.临床生化检查(体重指数、血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ApoA、ApoB,长寿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海南岛百岁老人长寿因素与性别、家族遗传、生活习惯、慢性病史及环境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检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6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及26例对照组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分析两者对患者临床病情程度的影响及其相关性。结果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缓解期患者和对照组(P〈0.05),凝血酶原时间明显低于缓解期患者和对照组(P〈0.05)。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中、轻度患者(P〈0.05),凝血酶原时间明显低于中、轻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P〈0.05)。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小板计数与凝血酶原时间变化存负相关,与纤维蛋白原存在正相关。结论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检测对判断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性及其严重程度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水平与调节性T细胞(Treg)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治疗的UC患者70例进行研究,将其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在院内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7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血清IDO和Treg的表达水平,观察组不同疾病时期及活动期UC不同病情程度患者血清IDO和Treg的表达水平,分析UC患者血清IDO水平与Treg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IDO水平明显较对照组升高,而Treg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活动期UC患者的血清IDO明显较缓解期升高,而Treg的表达水平较缓解期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UC患者不同病情程度之间的血清IDO和Treg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组和重度组血清IDO水平较轻度组升高,而Treg的表达水平较轻度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患者的血清IDO水平较中度组明显升高,而Treg的表达水平较中度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UC患者血清IDO水平与Treg表达水平之间呈负相关(r=-0.798,P=0.000)。结论 UC患者血清IDO水平与Treg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共同影响UC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ODc mRNA和MVD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相关关系,探讨ODC在食管鳞癌血管生成中的可能作用及其与肿瘤浸润和转移的关系。方法 研究对象为4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食管鳞癌患者,用RT-PCR方法测定癌组织和相应癌旁正常组织的ODC mRNA表达,以β-actin做内参照求得各自T/N值;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的MVD的T/N值。结果 在41例中,39例ODc mRNA的T/N值>1.0,占95.1%;40例MVD的T/N值>1.0,占97.6%。ODC mRNA和MVD与食管鳞癌的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ODC mRNA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ODC mRNA的T/N值与MVD的T/N值正相关。结论 ODC与食管鳞癌血管生成和肿瘤浸润转移密切相关。ODC可能是通过影响血管生成而促进食管鳞癌的浸润和转移。  相似文献   
8.
肿瘤多药耐药逆转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药耐药性(multiple drug resistance,MDR)是指肿瘤细胞对一种抗肿瘤药物产生抗药性的同时,对结构和作用机制不同的多种抗肿瘤药物产生的交叉抗药性,从而大大降低了抗肿瘤药物的疗效.肿瘤耐药是当今肿瘤治疗的一大难题,据美国癌症协会估计,90%以上肿瘤患者死于不同程度的耐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克罗恩病并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1例克罗恩病合并PS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该患者因"反复腹痛便血12年,伴黄疸、发热6年,加重1年"入院.诊断为克罗恩病合并PSC.给予护肝、降黄治疗后患者上述症状好转,出院继续上述治疗,3个月后随访,病情尚稳定.结论 克罗恩病合并PSC较少见,早期症状不明显,PSC会发展为肝衰竭且可并发胆管癌故患者应尽早行肿瘤标志物、肝脏和肠道影像学及肝穿刺检查.该病的疗效不佳,需要行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鸟氨酸脱羧酶(ODC)在不同胃疾病中的动态表达情况并对其在胃癌前疾病及胃癌诊断中的价值作出评价。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134例胃黏膜标本中ODC的表达情况,其中浅表性胃炎32例,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28例,异型增生26例,胃癌48例。结果ODC抗原在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异型增生和胃癌胃黏膜中阳性表达分别为34.4%、42.9%、65.4%和91.7%,从浅表性胃炎到萎缩性胃炎或异型增生再到胃癌,ODC阳性表达率依次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ODC表达与胃黏膜细胞恶性程度呈正相关,与胃疾病的发生发展有良好的相关性,对于癌前疾病的诊断,对胃癌筛查、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