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8篇
  2022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特发性脊柱侧凸(IS)患者椎旁肌组织中神经营养素3(Neurotrophin-3,NT-3)在核酸水平(mRNA)的表达情况。方法:随机选择19例IS患者,年龄12~19岁,平均14.3岁,Cobb角42°~80°(平均54°)。手术中取顶椎(T7~T10)凸侧、凹侧椎旁肌肉组织,采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NT-3 mRNA表达水平。取4例相同年龄段的椎间盘突出患者手术切口头端非病变部位椎旁肌肉组织作为对照。结果:对照组椎旁肌中NT-3的mRNA表达阳性率50%,相对表达量为0.0237±0.0158,IS组患者椎旁肌中表达阳性率63.16%,相对表达量为0.1213±0.0939,较对照组表达量增加(P=0.051)。9例Cobb角>50°的IS患者表达阳性率为44.44%,相对表达量0.0431±0.0359,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10例Cobb角≤50°的IS患者中表达阳性率为80%,相对表达量为0.1604±0.0895,与对照组和Cobb角>50°的IS患者比较有明显增加(P<0.01)。结论:正常椎旁肌组织中NT-3在核酸水平微量表达,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组织中NT-3 mRNA表达增加,尤其在小角度IS患者中增加明显,提示IS患者中存在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异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分别使用新型锁定钢板固定和AO-PHILOS钢板固定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的生物力学表现。方法建立肩关节、肱骨近端四部分及骨折内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有限元分析,比较两种骨折内固定模型在肩关节4种外展不同功能位置时应力、位移分布情况。结果肩关节外展0°、30°、60°、90°时,新型锁定钢板的最大位移分别为6.644、7.079、5.850、3.005 mm,而AO-PHILOS钢板的最大位移分别为6.293、6.826、5.774、3.023 mm。两种内固定的最大位移在变化中接近,表明在固定肱骨近端骨折中的稳定性无明显差别。肩关节外展0°、30°、60°、90°时,新型锁定钢板的最大Von Misses应力分别为1 033.0、904.1、888.1、1 062.0 MPa,而AO-PHILOS钢板的最大Von Misses应力分别为743.1、692.4、486.4、393.5 MPa。在不同肩关节外展位过程中,两者总体应力都在逐渐减小,但新型锁定钢板应力减小的范围较大,相对来说,应力分散传递明显。结论新型锁定钢板和AO-PHILOS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时,应力分布差异不明显,都表现出稳定的固定效果。但对于有骨质疏松且同时合并大、小结节的肱骨近端骨折时,新型锁定钢板独特的解剖设计及固定效果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天玑骨科机器人(TiRobot)联合Artis Zeego系统的双机器人模式微创治疗骨盆骨折的初步应用经验,分析手术学习曲线。方法 2019年7月-2021年2月,采用TiRobot联合Artis Zeego系统微创治疗90例骨盆骨折患者。男64例,女26例;年龄13~78岁,平均46.5岁。身体质量指数14.67~32.66 kg/m^(2),平均23.61 kg/m^(2)。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43例,高处坠落伤37例,跌倒等低能量损伤10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36 d,平均7.3 d。根据植入螺钉部位,将患者分为骶髂螺钉组(n=33)、髋臼螺钉组(髋臼前柱或后柱,n=24)、复合螺钉组(骶髂及髋臼前、后柱,n=33),记录螺钉植入时间及植入精度,并绘制手术学习曲线,比较初学期及熟练期相关指标差异。结果 9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出血量5~200 mL,中位数20 mL;无血管神经损伤发生。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螺钉植入时间7.5~33.0 min,平均18.92 min;螺钉植入精度1.1~1.8 mm,平均1.56 mm。骶髂螺钉组、髋臼螺钉组、复合螺钉组分别于完成7、10、11例手术后进入适应期。随手术经验积累,螺钉植入时间有明显下降趋势。与初学期相比,3组熟练期螺钉植入时间缩短(P<0.05),但螺钉植入精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Robot联合Artis Zeego系统的双机器人模式辅助骨盆骨折手术安全、高效,有助于术者迅速掌握导航下的骨盆通道螺钉微创植入技术,在确保植入精度的前提下,明显缩短操作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椎旁肌钙调蛋白的表达及其对肌浆网钙离子通道的影响。方法:AIS患者共30例,Cobb角40°~100°,其中Cobb角≥50°者15例(A组),Cobb角<50°者15例(B组);对照组(C组)5例患者均为非脊柱侧凸病例。于手术中取A、B组患者顶椎区两侧椎旁肌、取C组患者非病变部位两侧椎旁肌作为标本进行分子生物学分析,采用RT-PCR方法检测所有标本钙调蛋白和肌浆网钙离子通道的mRNA表达量。结果:A、B组患者椎旁肌钙调蛋白mRNA的表达比C组高(P<0.05),并且A组患者凸侧椎旁肌钙调蛋白mRNA显著高于凹侧(P<0.05),而B组患者其凹凸侧钙调蛋白mRNA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C组椎旁肌肌浆网钙离子通道mRNA的表达比A组患者高(P<0.05),A组患者凸侧椎旁肌肌浆网钙离子通道mRNA显著低于凹侧(P<0.05),而B组患者其凹凸侧肌浆网钙离子通道mRNA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钙调蛋白mRNA在AIS患者椎旁肌中的表达较无脊柱侧凸者高,而且其表达随着侧凸程度的加重而增高;AIS患者椎旁肌肌浆网钙离子通道表达有异常,钙调蛋白的过度表达可能导致了钙离子通道的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脊柱T5~12节段性血管的解剖走行并测量相关解剖学参数。方法:解剖组共10例正常成人尸体标本,观察节段性血管的解剖走行,测量T5~12各节段左侧或右侧椎间孔出口沿椎体表面至主动脉同侧血管壁的长度,以此代表相应节段性血管的长度,分别记为SL和SR,并计算SR/SL值。影像组共30例正常脊柱患者T5~12的CT平扫片,测量T5~12各节段左侧或右侧椎间孔出口沿椎体表面至与椎体表面垂线相切的主动脉同侧血管壁的长度,以此代表相应节段性血管的长度,分别记为SL和SR,并计算SR/SL值。结果:从T5~12,两组的SR/SL比值均有逐渐减小的趋势,解剖组各节段SR/SL平均值与影像组CT片各节段SR/SL平均值相比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片可测两侧节段性血管的长度,并可作为前路手术处理该血管的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美国创伤骨科学会(Orthopaedic Trauma Association,OTA)于1984年成立,是一个有关骨创伤的科学与教育组织,其宗旨为“致力于研究与传播骨骼肌肉组织损伤的预防、诊断及治疗的知识与信息”。第23届美国创伤骨科年会于2007年10月17—20日在美国东部美丽的港口城市波士顿举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特发性胸椎侧凸胸腔镜下前路矫形术与胸腔镜辅助下开放小切口前路矫形术的椎间植骨和融合效果。方法 将34例特发性胸椎右侧凸患者分为两组,A组10例患者接受胸腔镜下胸椎侧凸前路矫形术,平均年龄14.4岁,平均Cobb角52.9°。B组24例患者接受开放小切口前路矫形手术,平均年龄14.5岁,平均Cobb角45.4°。两组患者均采用自体肋骨作为移植骨。所有患者术后均行固定节段的CT扫描并获得完整的随访资料。通过测量术后CT片以及不同随访时间的X线片,对两组病例的椎间植骨面积百分比、矫形效果以及矫正丢失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侧凸柔软性和固定节段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前胸弯大于B组。两组患者术后平均椎间植骨面积百分比均超过40%,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早期矫正丢失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在术后6个月后均无明显矫正丢失。结论 胸腔镜下胸椎侧凸前路矫形手术能够获得与开放小切口前路矫形手术同样满意的椎间植骨和融合效果,前者早期矫正丢失明显可能与固定的棒较细有关。  相似文献   
8.
正常人脊柱T5~12节段性血管的解剖学及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脊柱T5~12节段性血管的解剖走行并测量相关解剖学参数.方法:解剖组共10例正常成人尸体标本,观察节段性血管的解剖走行,测量T5~12各节段左侧或右侧椎间孔出口沿椎体表面至主动脉同侧血管壁的长度,以此代表相应节段性血管的长度,分别记为SL和SR,并计算SR/SL值.影像组共30例正常脊柱患者T5~12的CT平扫片,测量T5~12各节段左侧或右侧椎间孔出口沿椎体表面至与椎体表面垂线相切的主动脉同侧血管壁的长度,以此代表相应节段性血管的长度,分别记为SL和SR,并计算SR/SL值.结果:从T5~12,两组的SR/SL比值均有逐渐减小的趋势,解剖组各节段SR/SL平均值与影像组CT片各节段SR/SL平均值相比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片可测两侧节段性血管的长度,并可作为前路手术处理该血管的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背景:研究证实,电刺激可诱发局部肌肉痉挛,从而产生周围神经压迫的过程,能较好地模拟临床患者发病的实际情况。目的:观察不同电刺激参数对大鼠肌肉收缩的影响,以及局部电刺激致椎孔外颈神经卡压的可能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9/2007—04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及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68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选择8只作为刺激参数的选择,其余60只分为实验组(n=40)、假手术组(n=10)、植入导线组(n=10),以大鼠右侧为实验侧,同时行自身对侧对照。方法:切开大鼠颈后正中表皮,显露脊神经后支皮支及其所支配的颈部后外侧肌群,使用低频脉冲发射器对上述肌肉进行电刺激,发射器的输出范围为:电压0-40v,频率1—111Hz,脉宽0-1000ms。观察局部及全身对各种刺激的反应,同时记录局部肌电变化,确立建立周围神经卡压模型的合适刺激参数。显露大鼠右侧颈后、外侧肌群及颈神经后肢支配区域,将两个电极末端裸露导线部分固定于肌群中,电极缝合于肌肉上,实验组将设定合适刺激参数的电刺激器植入大鼠腹部皮下,电极导线经颈背部皮下隧道连接至颈部,假手术组不植入刺激器,植入导线组植入包有硅胶套管的电极导线。主要观察指标:植入后2,3,4,5周观察动物神经电生理及组织学改变。结果:动物局部及全身反应强度随电刺激脉宽的增加而增加,当脉宽固定时,动物的全身或局部表现随频率变化不明显。肌电幅值随脉宽增加显著上升,而当脉宽固定时,肌电幅值随频率增加,并无升高。结合电刺激时大鼠局部肌肉收缩强度与肌电图测定结果发现,肌电幅值与收缩强度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初步确定了建立动物模型的合适刺激参数为:50Hz、200uS、刺激间隔时间113S、20V。对大鼠电刺激2周后,神经电生理检测可发现失神经电位,此后变化程度随时间增加而逐步加重;组织学检测发现,局部中性细胞聚集,毛细血管扩张,内皮细胞增生,肌细胞萎缩,间隙增大,间质肉芽组织再生等神经卡压的特征性病理改变,其中肌纤维横断面经慢性电刺激后逐渐缩小,局部肌萎缩加重。结论:不同的刺激参数可影响肌肉的收缩状态与强度,在一定的刺激参数作用下,可诱发肌肉进行有效的收缩。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 初步研究不同刺激参数对大鼠肌肉收缩的影响,探讨局部电刺激致椎孔外颈神经卡压的可能性,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各项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1)应用各种模式的电刺激对大鼠的颈项部肌群进行刺激,观察局部及全身对各种刺激的反应;同时记录局部肌电变化。(2)研制微型电脉冲神经肌肉刺激器,设定合适的刺激参数,经预处理后植入成年SD大鼠体内。予以每天8小时间隙电刺激。于植入后的2、3、4、5周观察动物形为改变。行电生理检测后,处死动物后取材行各项组织学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 在刺激频率不变的前提下,随脉宽的增加(50-200μs),肌电幅值显著上升。且肌电幅值的变化与大鼠行为改变成正相关。以下参数:50Hz、200μs、刺激间隔时间1/3s、20V十分适合建立颈部肌痉挛动物模型。(2)经颈部局部刺激后,电生理检测可见失神经电位。光镜检测提示存在神经卡压的病理改变。电镜检测示髓鞘变性,炎性细胞浸润。结论 不同的刺激参数可影响肌肉的收缩状态与强度,局部电刺激的方法可用于建立椎孔外颈神经卡压综合征的动物模型。颈神经后支卡压可能为椎孔外卡压综合征产生的启动因素。 [关键词] 慢性颈肩痛 电刺激 刺激参数 椎孔外颈神经卡压 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