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40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皮质骨圈在椎弓根钉固定系统中支撑作用的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了解脊椎椎弓根钉固定系统在人体皮质骨圈(allograft fusion cage,AFC)植入椎间隙前后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在8具新鲜成年猪离体腰椎标上,以L2-3,L3-R,L4-5节段为实验对象,测试各节段在正常状态下(正常组)、椎间盘切除并Steffee钢板固定(内固定组)、椎间盘切除AFC植入Steffee钢板固定(AFC组)等三种种状态下的轴向压缩刚度。结果:(1)内固定组节段轴向压缩刚度为正常组的14.0%;(2)AFC组节段的轴向压缩刚度明显增加,达到了正常椎间的轴向压缩刚度;(3)在相同轴向压缩载荷作用下,AFC给椎弓根钉受力移位较内固定组明显减小。结论:脊椎椎弓根钉固定系统在AFC椎间植入后,对脊椎稳定性较无AFC植入显著增强,其受力移位明显减小,即可显著减少临床断钉。钢板折弯的机会。  相似文献   
2.
骨圈对椎弓根钉系统负载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枚人体皮质骨圈(allograft fusion cage,AFC)斜植融合术中椎弓根钉系统受力分布,并对临床常见断钉原理进行分析,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二三维有限元方法(finite element method,FEM),对放置及不放置AFC的脊柱Steffee钢板固定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未放置AFC时Steffee钢板所受最大应力约为放置AFC状态下的4.8倍;椎弓根钉与螺帽交界处所受应力为最大,尤其上位螺钉与靠近椎体侧螺帽交界处是应力值最大点,未放置AFC时椎弓根钉最大应力点约为放置AFC状态下的5.0倍。结论:螺钉与钢板交界区是容易发生断钉的区域,尤其上位螺钉与靠近椎体侧螺帽交界处是最易断钉的部位;椎弓根钉系统放置AFC会明显增强融合节段稳定性,减少断钉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运用MIPPO(微侵入钢板插入技术)结合NCB万向锁定板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运用MIPPO结合NCB万向锁定板对2013年7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35例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男21例,女14例;右髖16例,左髖19例;年龄为68~92岁,平均年龄83.5岁,Evans分型Ⅰ型2例,Ⅱ型5例,Ⅲ型11例,Ⅳ型10例,Ⅴ型7例。术前对患者均行骨盆正蛙位X光片和CT扫描,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时髖关节Harris评分等,初步分析该方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和经验。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50.2 min(40~65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180 m L(150~230 m L)。35例患者术后均获得平均15.6个月(12~39个月)随访,1例出现术后内固定松脱后再行半髖置换治疗,34例术后均获得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7.8个月(6~9个月)。术后末次随访时34例患者髖关节Harris评分平均为84.5分(75~90分)。结论 MIPPO结合NCB万向锁定板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是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特别对于骨质疏松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微创MIPPO结合NCB万向锁定板可以达到更好的复位和早期稳定,是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微创治疗方法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4.
应用足背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跟腱外露创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应用足背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顺行岛状皮瓣修复小面积跟腱外露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跟腱外露的创面进行清创后,平外踝尖平面、以跟腱瓣缘至外踝后缘连线中点为皮瓣的旋转点、足背外侧皮神经体表投影为皮瓣中轴线、在足背外侧设计并切取包含轴线两侧各1~2 cm宽筋膜、形成以腓肠神经-足背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柬为轴心的顺行岛状皮瓣,将皮瓣转位修复跟腱外露创面,临床应用13例并观察其疗效.结果 经术后3~18个月随访.13例中除1例边缘部分坏死经局部换药愈合外,其余皮瓣全部成活.皮瓣两点辨别觉为12~16 mm.结论 足背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顺行岛状皮瓣,因创伤较小、成活可靠、能恢复满意感觉,可有效修复小面积跟腱外露创面.  相似文献   
5.
<正>腰腿痛是常见的骨科疾病。主要由脊柱退行性疾病引起。流行病调查表明,80%的成年人受到腰腿痛的困扰。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工作方式的变化,腰腿痛发病率逐渐上升,仅在美国,每年此疾病医疗费用达160亿美元[1]。由于该病症状多元化,一旦患病,很难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髓内钉(PFN)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间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23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80例,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PFN)治疗;对照组43例,采用动力髋部螺纹钉(DHS)治疗。比较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PFN组手术时间为(61±26)min,创口大小(10.4±1.6)cm,出血量(96±24)ml,平均愈合时间为(12.3±1.0)周;DSH组手术时间为(112±32)min,创口大小(14.1±2.3)cm,出血量(359±157)ml,平均愈合时间为(14.3±1.2)周,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无感染,DHS组发生并发症9例,2例为内固定术后主钉切割股骨头坏死,7例发生髋内翻;PFN组发生髋内翻2例。结论 PFN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骨折固定牢固,术后并发症少,尤其适合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胫骨Pilon骨折临床治疗措施。方法 66例Pilon骨折患者根据Ruedi和Allgower分型:Ⅰ型(累及关节面无移位劈裂骨折)18例,Ⅱ型(累及关节面有移位劈裂骨折,但骨折移位轻)27例,Ⅲ型(累及干骺端及关节面粉碎骨折)21例。根据骨折类型分别采用不同治疗方法治疗,牵引加石膏外固定8例,重建钢板内固定术32例,有限切开同时辅以外固定支架26例。结果 66例Pilon骨折患者中,按Mazur踝关节评价分级系统,优37例,良23例,合格4例,差2例;优良率90.9%。结论临床应根据骨折具体情况,软组织损伤程度及伤口开放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8.
不同方式椎间植入皮质骨圈的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们在既往实验的基础上于猪腰椎标本上摹拟临床Steffee钢板固定术式,将皮质骨圈以不同方式植入经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椎间隙,通过脊柱节段轴向压缩刚度变化,了解不同方式植入皮质骨圈对固定后脊柱稳定性的影响,为临床选择简便有效的皮质骨圈植入方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不同透视角度下股骨颈前倾角测量值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透视角度下股骨颈前倾角测量值的变化,为临床一次摄片测量股骨颈前倾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20条股骨,左右各半,先使股骨与X光片垂直且位于X线管球正中摄片,测量前倾角标准值。再使股骨外展,与X线成30°、45°、60°、75°时摄片,测量在X光片上股骨颈纵轴投影与经过两髁间连线投影的夹角。同时用张怀韬方法重复测量。结果:两组股骨外展30°、45°时测量值相近,均小于股骨颈前倾角标准值,随着外展角度的增大,前倾角测量值逐渐增大,75°时测量值与股骨颈前倾角标准值相差最小。并根据三角函数推导得出结果一致。结论:当股骨干外展75°时,股骨颈前倾角测量值与实际值相近。  相似文献   
10.
摘要 背景:大面积皮肤缺损其创面难以修复,深部死腔常合并坏死感染,修复难度大,治疗时间长,费用昂贵。目前临床已开始广泛应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修复各种创面。 目的:评价生物材料及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在合并潜行死腔的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广州医学院附属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创伤外科2007-01/2008-12收治的合并潜行死腔的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32例,全部实施封闭式负压引流术修复创面,封闭式负压引流负压引流材料为高分子泡沫材料制成,负压值维持在20~60 kPa,一次负压密封引流可维持有效引流7~14 d。观察死腔闭合时间、伤口感染消除时间、新鲜肉芽生长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经平均2周的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治疗后,22例死腔自行封闭,经植皮基本成活。6例合并深层死腔的病例,再次施行封闭式负压引流术后死腔完全封闭。4例皮肤软组织大面积缺损至骨外露并感染的患者多次清创,行临近肌瓣转位修复术修复创面。除1例患者小腿植皮边缘再次感染渗液外,未见骨髓炎发生,创面修复良好;无其他合并症发生,治疗后创面修复率为96.8%,人体与材料之间无组织不相容现象。 关键词:封闭式负压引流;生物材料;皮肤软组织缺损;大面积;潜行死腔;修复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34.0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