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35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癌穿孔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穿孔手术方式的合理选择。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2~2007年手术治疗胃癌穿孔36例。结果:有进展期胃癌症状者占83.33%(30/36);胃癌穿孔直径平均2.1cm,组织病理学类型以低分化腺癌和印戒资料的细胞癌为主,占66.67%(24/36)。穿孔修补、胃大部切除和根治性切除手术后平均生存期分别为6、11和22.2个月。结论:胃癌穿孔是进展期胃癌的严重并发症,穿孔直径大,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尽量采用胃大部切除或根治性切除术可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2.
急性重症胰腺炎与真菌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胰腺炎(SAP)继发真菌感染的原因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79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断由手术探查或CT等综合情况确诊,其中58例接受长时间预防性抗生素治疗,21例接受短时间预防性抗生素治疗.每例均行血、尿、便、痰、引流液的涂片镜检及培养,以检查有无真菌.结果 79例SAP中共有28例继发细菌感染,发生率为35.4%;发生真菌感染25例,真菌感染的发生率为31.6%.长时间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组真菌感染的发生率为37.9%(22/58),细菌感染的发生率为39.7%(23/58);短时间使用抗生素组的真菌感染的发生率为14.3%(3/21),细菌感染的发生率为23.8%(5/21).结论长时间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可引起真菌感染的显著增加,但并不减少严重感染的发生,使病情更加复杂.所以笔者提倡短时间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并应用氟康唑早期经验性治疗真菌感染.  相似文献   
3.
非手术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营养支持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非手术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SAP)过程中营养支持的方法及作用。方法11例SAP在进行非手术治疗过程中选择阶段性营养支持的方法,观察其营养改善情况和预后,评价阶段性营养支持的疗效。结果9例痊愈,2例死亡。维持生理平衡阶段(52.0±11.2)h,全肠外营养(11.8±3.8)d,肠外营养 肠内营养(12.4±3.2)d。结论阶段性营养支持治疗在SAP非手术治疗过程中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从而对改善SAP的生存率和预后起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响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多个可能对GIST预后产生影响的指标进行分析,获取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 51例GIST患者均行手术治疗.3年生存率为67%.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性别、肿瘤大小、核分裂象计数、Ki-67指数、肿瘤性坏死、肿瘤是否完整切除与预后有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核分裂象计数及肿瘤是否完整切除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肿瘤大小、核分裂象计数和肿瘤是否完整切除与GIST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5.
正胆囊出血尤其导致上消化道大出血非常罕见,与胆囊肿瘤、胆囊炎症、胆囊动脉瘤、创伤及凝血功能障碍等多种因素相关~([1-2])。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成功治疗1例坏疽性胆囊炎导致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例。报告如下。1病历简介病人男性,58岁。以"右上腹部疼痛10 d,加重伴大量  相似文献   
6.
复杂腹腔感染作为外科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具有治疗困难,病情复杂多变,高患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常常合并胃肠功能障碍,出现肠黏膜屏障功能降低,肠道菌群失调,营养物质丢失,严重影响患者预后。近年来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患者的生存率有所提高,但仍然存在较多的并发症和住院时间长等问题。在此背景下,营养治疗成为了补充药物治疗和手术干预的重要手段。随着临床营养不断进步,营养治疗策略也在不断发展和优化,临床医师逐步将营养治疗的理念深入内心。早期营养治疗已被证明能够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免疫力、促进术后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个体化的营养方案是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包括病情、营养状况和耐受情况,制订的营养治疗方案,能够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治疗效果。总体而言,营养治疗在复杂腹腔感染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仍存在一些争议和挑战,如准确评估患者的营养需要,选择最适合的营养治疗方式,预防营养治疗的并发症等。未来,随着科研技术的进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营养治疗在复杂腹腔感染的应用将有望取得更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胃肠外营养支持技术在40例肠瘘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总结胃肠外营养(TPN)支持技术在肠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1993年10月-2003年10月40例肠瘘患者的治疗经验,尤其是胃肠外营养支持技术在肠瘘治疗中的作用。结果40例肠瘘患者,均与腹部手术有关,其中高位肠瘘17例:共手术4例(23%),2例痊愈(50%),2例失败(50%);非手术治疗13例,成功12例(92%),死亡1例。低位肠瘘23例:其中4例行肠造口粪便转流术获愈,19例保守治疗18例成功。1例死亡。总的非手术成功率为75%。结论合理的TPN支持前提下,大多数肠外瘘可非手术治疗痊愈。个别早期高流量瘘或有弥漫性腹膜炎者需及时手术修补。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应用吻合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并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42例门脉高压出血患者,观察手术死亡率、再出血率、食管曲张消除率、吻合口狭窄、吻合口瘘发生率。[结果]本组手术死亡1例,术后全部达到止血效果,随访8-36个月无再出血,无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2例。[结论]应用吻合器、食管下段切除再吻合术安全、有效、离断更为彻底,从而进一步提高周围血管离断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 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腹症外科2005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58例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进行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情况.结果 58例患者在实验室检查中,白细胞升高比率为77.6% (45/58),中性粒细胞升高比率为74.1% (43/58),D-二聚体阳性率为52.8%(19/36).在影像学检查中,B超检查的阳性率为36.6%(15/41),CT检查的阳性率为30.3%(17/56),CTA确诊率达94.1%(16/17),DSA的敏感性达到100%(8/8).在本组资料中,首诊确诊率为44.8% (26/58),首诊误诊率55.2%(32/58).40例(69.0%)患者手术治疗,手术治愈率72.5% (29/40),术后死亡率27.5% (11/40).其余为保守或介入治疗.58例患者中,最终36例(62.1%)治愈出院,22例死亡,总死亡率37.9%.结论 AMI缺乏典型的临床特征,虽然目前DSA及CTA检查的特异性及敏感性较好,但是总体诊断困难,死亡率高;早期诊断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病例1:患者,女,55岁,2010年10月因肝脓肿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普外三科行肝脏肿物部分切除术,术后病情逐渐恢复并带T管出院.2010年12月为拔除T管再次入院,入院后完善相关CT及肿瘤标记物等检查后,考虑患者右肝占位病变为原发性肿瘤.2011年1月15日全麻下行肝癌根治术,术后病理诊断:肝右叶原发性肝癌.术后1周患者恢复顺利,经口进流食,但术后第13天腹腔引流引出大量黄绿色液并混有食物残渣和气体,后完善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证实为十二指肠降部瘘(图1①),瘘口约2 cm×2 cm,可清晰见T管及腹腔引流管各1枚.同日于胃镜下置入空肠营养管,营养管下端位于Treize韧带下25 cm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