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69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自然流产模型小鼠绒毛滋养层细胞凋亡异常与自然流产的关系。方法建立正常妊娠模型CBAXBALB/c和自然流产模型CBAXDBA/2。采用DNA缺口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测定两组模型孕13 d绒毛滋养层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测定两组模型孕13 d绒毛组织Bcl-2、Bax、Fas、FasL 4种凋亡调控蛋白的表达,并以MBIS-2000医用彩色病理图像免疫组织化学测量系统对其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用平均灰度值表示。结果自然流产模型小鼠绒毛滋养层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正常妊娠模型(P<0.01)。Bax表达亦高于正常妊娠模型(P<0.05);FasL表达低于正常妊娠模型(P<0.01);Fas和Bcl-2表达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早孕期绒毛滋养层细胞凋亡异常是自然流产机制之一,Bcl-2/Bax,Fas/FasL途径可能是诱导早孕期绒毛滋养层细胞凋亡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用国产恩威牌洁尔阴对阴道常见七种细菌进行抑菌试验,结果该药对其中五种细菌有明显抑菌作用,本文为洁尔阴治疗细菌性阴道炎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自然流产模型小鼠蜕膜细胞凋亡及Bcl-2、Bax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比较正常妊娠模型小鼠及自然流产模型小鼠蜕膜细胞凋亡及Bcl-2、Bax蛋白的表达,从细胞及分子水平探讨自然流产的发病机制。方法:建立正常妊娠模型CBAXBALB/c和自然流产模型CBAXDBA/2。用免疫组化SABC法测定两组模型孕13天蜕膜细胞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并通过MIAS-2000医用彩色病理图像免疫组化测量系统对其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其结果用平均灰度值表示;同时应用DNA缺口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测定两组模型孕13天蜕膜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正常妊娠模型相比,自然流产模型蜕膜细胞Bcl-2蛋白的表达降低(P〈0.01);Bax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蜕膜细胞凋亡指数,自然流产模型明显高于正常妊娠模型(P〈0.01)。结论:早孕期蜕膜组织细胞凋亡异常是自然流产的机制之一,Bcl-2/Bax途径可能是诱导早孕期蜕膜细胞凋亡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山西籍大学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校山西籍新生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状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我校2003~2005级3218名新生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结果:①被检新生HBsAg阳性35人,总阳性率为1.09%。2003~2005级三届新生HBsAg阳性率分别为1.38%、0.98%、0.93%。②在HBsAg阳性者中,HBsAg、HBeAg和抗-HBc均为阳性(即大三阳)的有12人,占HBsAg阳性人数的34.29%;HBsAg、抗-HBe和抗-HBc均为阳性(即小三阳)的有10人,占HBsAg阳性人数的28.57%。③男女生间HBsAg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城乡籍学生间及入学前所居住地域间HBsAg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对新生进行HBsAg的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HBV感染,以便及时治疗,防止HBV在校园内传播。  相似文献   
6.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Leptospim interrogans,简称钩体)引起的一种分布广泛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是受钩体病危害十分严重的国家。近年来我校面向全国十几个省市招生,我们曾对本省籍在校学生钩端螺旋体感染情况进行调查。为了解来自其他省市学生钩端螺旋体感染状况,我们对本校2003、2004级外省籍学生进行了血清钩端螺旋体抗体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胃癌与胃炎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差异,探讨端粒酶活性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胃癌标本60例和胃炎标本40例,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60例胃癌标本中端粒酶阳性率为88.3%,其中高分化腺癌组阳性率为90%,中分化腺癌组阳性率为95%,低分化腺癌组阳性率为80%;40例胃炎标本中端粒酶阳性率为20%,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组阳性率为5%,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组阳性率为35%。胃癌组与两组胃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组与慢性浅表性性胃炎组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组织学类型的胃癌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和部分癌前病变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增高;端粒酶活性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但与胃癌的组织学类型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正常妊娠与自然流产小鼠模型蜕膜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特征的差异,探讨TNF-α和MCP-1与不明原因自然流产的关系。方法:建立正常妊娠小鼠模型和自然流产小鼠模型,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测定两组模型孕13天蜕膜组织TNF-α和MCP-1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妊娠模型相比,自然流产模型蜕膜组织中TNF-α、MCP-1的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蜕膜组织中TNF-α、MCP-1的表达与自然流产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正常妊娠和自然流产小鼠绒毛滋养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和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的表达,探讨自然流产的发病机制.方法 建立正常妊娠模型CBA×BALB/c 和自然流产模型CBA×DBA/2.采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两组孕13 d绒毛滋养细胞PCNA和OPN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妊娠相比,自然流产绒毛滋养细胞PCNA和OPN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P<0.05).结论 绒毛滋养细胞PCNA和OPN的表达低下与自然流产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0.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微量凝集试验(MAT),结合临床表现诊断一例估丹军团菌病。经针对性治疗一月后痊愈,此为国内首例佐丹军团菌病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