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26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路内窥镜下(X-tube)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微创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适应证和初步体会. [方法]选择21例单纯胸腰椎骨折、不伴有神经损伤、无需行椎板减压的损伤,在C型臂X线机定位下行胸腰椎骨折上下位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采用棘突中轴线旁开2 cm各做一个切口长3 cm,固定和复位均在这4个小切口内完成. [结果]21例患者经术后12~18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X线片示骨折椎体均获得良好复位及固定,患者腰部功能恢复良好. [结论]后路内窥镜下(X-tube)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与传统手术相比,技术操作难度并不太大,适用于单纯胸腰椎骨折、不伴有神经损伤、无需行椎板减压的患者,具有手术切口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手术决策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13年1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98例脊柱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期为6.0个月[95%可信区间(credibility interval,CI):4.9~7.1个月]。甲状腺癌术后生存期最长,为43.0个月(95% CI:0~92.2个月);结直肠癌最短,为5.0个月(95% CI:1.6~8.4个月)。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术前Tomita评分≤5分[比值比(odd ratio,OR)=1.439; 95% CI:1.003~2.065; P<0.05]、术后运动功能良好(Frankel分级D、E级; OR=5.397; 95% CI:3.560~8.181; P<0.01)是患者术后生存期独立预测因素;根据术前Tomita评分和术后运动功能状态绘制生存曲线,结果显示术前Tomita评分≤5分或术后运动功能良好的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柱转移瘤患者制定手术方案时应综合考虑术前Tomita评分和Frankel分级,术前Tomita评分≤5分者或术后Frankel分级D、E级者手术治疗能够获得较好预后;而且术后运动功能较术前身体状态预测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前瞻性研究评价椎间撑开解剖复位对于退变性腰椎滑脱症价值。方法:2006年1月~2009年12月,对56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II度以上)患者均施行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 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但随机选择是否在术中进行解剖复位的操作,复位组30例,对照组26例,随访时比较两组病例的影像学、JOA功能障碍评分及并发症。结果:56例均获得13~46个月(平均32月)随访。复位组的影像学结果及最终融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1)。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都有较高的JOA功能障碍评分,复位组略优于对照组(P<0.01)。复位组和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和23.1%。结论: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术中进行解剖复位可以获得更为理想的影像学结果、植骨融合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窥镜下(X-Tube)行颈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颈椎内固定手术治疗颈椎疾患的疗效。方法选择5例颈椎疾患行内窥镜下(X-Tube)颈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颈椎内固定手术,包括脊髓型颈椎病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3例。结果5例患者均获良好固定及融合,手术时间1.5~2h,手术出血约100~200ml,脊髓及神经根压迫症状改善明显,未见并发症。结论内窥镜下(X-Tube)行颈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颈椎内固定手术创伤小,切口微创美观,适于单节段或双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及部份颈椎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LARS人工韧带在跟腱断裂损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跟腱损伤是骨科常见病,应用LARS人工韧带增强缝合修复陈旧性跟腱断裂少见报道。2006年11月~2007年7月,笔者对9例跟腱断裂患者进行了LARS人工韧带增强缝合修复,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9例,男6例,女3例;年龄22~52岁。致伤原因:跳跃伤6例,摔伤3例。受伤部位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撬拨复位法在腰椎滑脱手术中解剖复位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7例不同程度的腰椎滑脱,按照症状、复位情况、术前、后X线比对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3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3.5年,平均(27±3)月。术前腰腿痛症状基本消失,间歇性跛行21例消失,2例减轻,下肢皮肤感觉迟钝大部恢复。1年融合率94.6%(35例),2年融合率97.3%(36例)。根据NaKai评分标准:优25例,良9例,可3例,无钉棒断裂并发症。根据JOA评分法测定,术后明显优于术前。结论内固定系统结合撬拨复位法在腰椎滑脱手术中能够获得解剖复位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8.
简国坚  陈峰嵘  林金堆 《中国骨伤》2010,23(11):808-809
<正>跟骨骨折是常见的跗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2%,占足部骨折的80%,其中85%~90%为关节内骨折[1]。因跟骨及周围解剖结构复杂,局部软组织覆盖质量差,故治疗困难,后遗症多,预后较差。近20年来随着内固定材料及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对跟骨骨折认识的深入,其临床疗效不断提高。笔者总结了自2007年至今本院采用跟骨异型钛板内固定治疗非开放性的波及跟距关节的跟骨粉碎骨折60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跗骨窦入路结合新型跟骨微创解剖锁定接骨板治疗跟骨骨折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113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共120足。所有患者按手术治疗时间先后顺序分为A,B,C,D组,每组各30足。均采用经跗骨窦入路结合新型跟骨微创解剖锁定接骨板治疗跟骨骨折的方法。组内比较术前及术后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长度、高度等解剖学参数,组间比较手术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结果四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与A组比较,B、C、D组手术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B组比较,C、D组手术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四组间VAS评分和AOF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内术前及术后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长度和跟骨高度的解剖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跗骨窦入路结合新型跟骨微创解剖锁定接骨板治疗跟骨骨折是一种有效且颇具优势的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手术方法,手术效果良好。该术式的学习曲线为60例,并且在学习曲线早期,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技巧,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并发症,加速术后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开放距骨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手术治疗21例开放距骨骨折患者,其中克氏针固定3例,螺钉辅以克氏针短期固定5例,空心拉力螺钉固定13例。6例患者取自体髂骨植骨,15例一期缝合,6例一期负压封闭引流。10例术后再次清创,其中8例行皮瓣覆盖,2例植皮。结果 21例均获随访,时间12~48个月。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评价:优10例,良8例,可2例,差1例。结论开放距骨骨折脱位应急诊手术,利用原伤口或再辅助切口进行复位固定,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