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4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例1男,53岁,因"大量呕血、柏油便24 h"入院.患者12年前诊断为肝硬化,2年前因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曾在上海某医院行肠腔分流术.查体:BP 100/70 mm Hg,P 78次/min.皮肤、睑结膜苍白,有蜘蛛痣及肝掌.  相似文献   
2.
背景:结直肠癌(CRC)术后复发、转移风险的预测为临床研究热点之一。研究发现一些趋化因子和趋化因子受体在CRC组织微环境中表达显著上调,其中抗血管生成趋化因子CXCL9与CRC预后的关系尚不明确。目的:探讨CRC术后患者血清CXCL9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肿瘤术后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CRC术后患者60例,5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以ELISA法随访监测血清CXCL9水平,以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变化与CRC术后复发、转移的关系。结果:CRC组术前血清CXCL9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随Dukes分期的进展呈升高趋势(P<0.05);术后6个月和12个月,各Dukes分期CRC组血清CXCL9水平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其中Dukes C、D期组在术后12个月时虽有所回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确诊复发/转移时的血清CXCL9水平高低行分组分析,发现复发转移率随CXCL9水平的升高呈上升趋势(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ukes分期和血清CXCL9水平是CRC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CRC患者术后血清CXCL9仍处于相对高水平状态,并与肿瘤术后复发、转移密切相关。血清CXCL9水平监测可能有助于指导CRC的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价。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趋化因子CXCL9[chemokine(C-X-C motif)ligand 9]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的6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技术检测结直肠癌组织、癌旁组织、区域淋巴结及正常结直肠组织中CXCL9的蛋白和mRNA的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60例结直肠癌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的血清CXCL9浓度,探讨CXCL9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CXCL9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及CXCL9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正常结直肠组织、癌旁组织、无癌转移的区域淋巴结;有癌转移的区域淋巴结中CXCL9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及CXCL9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无癌转移的区域淋巴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XCL9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Dukes分期相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肿瘤直径无关(P0.05)。血清CXCL9浓度随Dukes分期的增加而升高(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血清CXCL9浓度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结论:趋化因子CXCL9可能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其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的浸润深度、临床分期、转移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半乳糖基壳聚糖纳米材料与5-氟尿嘧啶(5-FU)合成5-FU纳米粒,并观察其在体内抑制小鼠结肠癌的疗效.方法:将体外培养的C26细胞接种小鼠肝左叶,成瘤后,分别用0.9%氯化钠液、空纳米粒、5-FU和5-FU纳米粒行尾静脉注射,观察5-FU纳米粒的抗肿瘤效果.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测定小鼠脾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CTL细胞)活性.结果:与0.9%氯化钠液组及纳米粒组相比,5-FU组和5-FU纳米粒组的瘤质量显著降低(P<0.01),尤其5-FU纳米粒组降低更显著(P<0.01).与其他各组比较,5-FU组小鼠,外周血IFN-γ和IL-2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5-FU纳米粒组与0.9%氯化钠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FU组的脾NK细胞和CTL细胞杀伤活性较其他各组显著降低(P<0.01),5-FU纳米粒组与0.9%氯化钠液组比较未见降低(P>0.05),纳米粒组NK和CTL杀伤活性0.9%氯化钠液组增高(P<0.05).结论:5-FU纳米粒治疗结肠癌模型,具有明显抗肿瘤效应,纳米粒材料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减低5-FU对机体免疫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阻断泛素-蛋白酶体通路(ubiquitin-proteasome pathway,UPP)对体外胃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将不同浓度的MG-132加入胃癌细胞株SGC-7901中,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应用MTT法测定细胞抑制效应,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检测P27kip1的表达。结果:MG-132对胃癌细胞增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瑞氏染色显微镜观察MG-132作用于胃癌细胞后,可见细胞出现细胞质、核仁消失,染色质固缩、边缘化,核膜裂解、染色质分割及大量凋亡小体。5.0μmol/L的MG-132作用24、48h后的凋亡率分别为(16.7±5.1)%和(72.8±16.4)%。免疫组化显示,胃癌细胞在5.0μmol/L的MG-132作用48h后明显表达P27kip-1。结论:MG-132能显著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为通过上调抑癌蛋白P27kip-1水平而起到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致急性梗阻内镜支架治疗后再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两家医院36例结直肠癌致急性梗阻患者行内镜支架治疗,观察内镜支架治疗的成功率、疗效和并发症;对30例患者内镜支架治疗后接受再手术治疗,手术前后血清CRP水平变化、血清ALB水平变化、肿瘤周围组织病理变化、肿瘤根治性切除率、吻合口一期吻合率、近端肠造口率、清扫淋巴结数、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肿瘤复发率和术后生存率等指标,与同期30例急诊手术组患者比较。结果 33例放置内镜支架成功,成功率91.7%,支架治疗后6-12小时肠梗阻缓解,血清CRP明显下降,血清ALB升高,肠管扩张明显缓解,肿瘤周围组织黏连水肿消退。两组患者术前血清CRP分别为(26.3±9.5)mg/L和(133.4±25.2)mg/L;血清ALB分别为(34.6±6.1)g/L和(28.4±5.8)g/L,肿瘤根治性切除率分别为73.3%(22/30)和36.7%(11/30);吻合口一期吻合率分别为81.8%(18/22)和36.4%(4/11);近端肠造口率分别为46.7%(14/30)和80.0%(24/30);清扫淋巴结数分别为(10.7±4.3)个/例和(6.4±2.5)个/例;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4.3±1.6)天和(5.6±2.2)天;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3.3%(4/30)和53.3%(16/3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结直肠癌致急性梗阻内镜支架治疗能迅速解除梗阻,再手术时全身情况和肿瘤局部环境明显改善,肿瘤根治性切除率升高,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降低,疗效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胆石性肠梗阻是胆道结石一种少见的并发症,1896年首先由Bouveret报道胆石性十二指肠梗阻,故称Bouveret综合征[1]。由于其临床症状不典型,故常延误诊断和治疗。本研究总结分析了我院2006年12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6例胆石性肠梗阻病人,初步探讨胆石性肠梗阻的诊治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Bouveret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1990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13例Bouveret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3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切口感染3例,肺部感染1例,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8例获随访无复发。结论:Bouveret综合征是胆石症极少见的并发症,其诊断主要靠病史及影像学检查,手术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应根据具体病情决定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乌司他丁在梗阻性黄疸时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梗阻性黄疸引起肝细胞的损伤,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及炎性介质致肠黏膜屏障损伤,肠道细菌移位产生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可导致肝肾等多脏器功能衰竭。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有抑制多种水解酶活性,抑制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的释放,本研究探讨UTI在梗阻性黄疸大鼠模型中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0.
经动脉置管持续性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动脉置管持续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效果。方法:68例急性LEDVT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经动脉置管溶栓组(A组,n=37)和经静脉溶栓组(B组,n=31)。监测治疗前后PT,FIB,D-两聚体及健、患肢周径,以治疗前、后周径差的减小判断肢体肿胀的缓解程度;通过静脉造影或彩超,以静脉通畅度评分和静脉通畅改善度指标评价疗效。结果:A组治疗过程中无出血发生,B组4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两组治疗后均出现PT延长、FIB降低、D-两聚体减少,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溶栓后肢体肿胀缓解程度A组大于B组(P<0.01)。A组通畅改善度为(54.81±3.21)%,B组通畅改善度为(31.52±3.89)%,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经动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LEDV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