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5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快速开颅技术在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抢救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2-10—2013-10我院诊治的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患者72例,按照完全抽样法1︰1分成2组,对照组患者行常规血肿清除术,研究组患者行快速开颅血肿清除术,比较2组治疗后近期疗效、血生化指标与生存质量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骨窗完成时间(12.87±5.24)min,较对照组的(27.94±3.78)min短,随访良好率52.78%,对照组30.56%,研究组病死率11.11%,对照组33.33%,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患者手术后的颅内压、手术第14天与第28天S-100B水平与N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手术第7、14与28天NSE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外伤性颅内出血合并脑疝患者开颅清除术前行快速减压法,可缩短完成骨窗时间,减轻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改善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石小斌  王文革 《医学争鸣》2009,(20):2181-2181
0引言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技术是治疗颅内血肿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直接钻颅进入血肿,快速建立起清除血肿的硬通道,并应用针形血肿粉碎器及生化酶技术将固态血肿液化成悬液,经针腔排出颅外,代替开颅手术达到清除血肿的目的,减缓或中断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从而可以降低致残率、死亡率.我科自2006—12/2008-01采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98例高血压脑出血,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3.
婴儿出生后两个月内有颅高压症状者,如诊断为颅内血肿,应尽快手术清除血肿以提高疗效。方法:两个月以内婴儿出现颅高压症状者均辅以头颅CT扫描及血液系统检查,以明确病因诊断和及时手术治疗。结果:29例婴儿颅内血肿经手术治疗无一例死亡,肢体功能得到康复。结论:婴幼儿确诊为颅内血肿后,应积极慎重手术治疗,早期清除血肿,解除血肿对脑组织压迫,促进脑组织血液循环,改善脑缺血、缺氧状态,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颅内压监测与脑室外引流术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i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2-12-2014-01收治的5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8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天腰穿放脑脊液;研究组28例患者通过放置脑室型颅内压探头监测颅内压,每小时记录1次,并采取经额角穿刺脑室外引流,根据颅内压调整引流器高度;对于颅内压>25 mmHg者适当加用脱水药物,使颅内压维持在15 mmHg左右,并持续监测记录.术后动态颅脑CT复查,观察2组患者脑血管痉挛及继发性脑梗死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半年进行Barthel指数与KPS评分,评价2组患者的预后情况,分析研究组患者Hunt-Hess分级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7例(25.0%),未发生继发性脑梗死等并发症;对照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64.28%(18/28),继发往脑梗死发生率14.28%(4/2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半年,研究组Barthel指数分级Ⅰ级+Ⅱ级患者占82.14%(23/28),对照组为46.43%(13/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入院时与术后6个月时KPS评分,Hunt-H essⅡ级患者分别为78.6分和90.2分(P>0.05),Hunt-HessⅢ级分别为42.6分和92.0分(P<0.05),Hunt-HessⅣ级分别为32.6分和76.8分(P<0.05),Hunt-HessV级分别为1.68分和18.9分(P>0.05).结论 脑室内置入脑室型颅内压探头行颅内压监测与脑室外引流术应用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效果明显,能有效减少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继发性脑梗死等并发症的出现,其对Hunt-Hess分级Ⅱ、Ⅳ级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作用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脑积水目前最常采用的治疗方法是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水,但其并发症较多,其中分流过度是造成分流手术失败的原因之一。文献报道也较少,1992~1997年收治各种脑积水45例,全部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就其中分流过度者四例进行了讨论,参阅了国内史氏,及国外少部分资料,就分流过度的诊断。如颅内血肿,缝隙样脑室综合症,低颅压综合症,颅缝早闭,小头畸形,导水管闭塞等及分流过度与选择分流管压力限值的关系,分流过度与按压分流泵的关系等进行了讨论,提出注重鉴别分流过度所致颅内血肿与手术穿刺损伤所致颅内血肿,提出颅内压监护在分流术前的重要性,并可对现行的分流管腹腔端裂隙阀门进行修改的意见,主张不能按压分流泵,对改善分流管设计提出了新的想法。  相似文献   
6.
1993~2004年,我院共收治儿童外伤引起的脑梗死36例,绝大多数经保守治疗痊愈出院。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36例患儿中,男23例,女13例,年龄2个月~13岁,均有头部外伤史,其中坠落伤14例,车祸伤12例,摔伤10例。外伤后昏迷26例,其中11例为短暂昏迷,9例昏迷2h以上,最长3d,其余伤后无意识障碍。伤后症状及体征出现时间:伤后2h内出现偏瘫5例,伤后2~12h内出现偏瘫伴有呕吐14例;同侧躯体浅感觉障碍6例,中枢性面瘫4例,偏瘫伴抽搐9例;伤后12~48h出现肢体偏瘫伴呕吐7例,不完全失语3例,中枢性面瘫5例;49~72h出现肢体偏瘫3例。1·2影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直切口小骨窗下颞肌骨膜瓣填塞治疗蛛网膜囊肿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7月-2004年11月20例位于颅中窝和侧裂的蛛网膜囊肿采用直切口小骨窗下颞肌骨膜瓣填塞的治疗.根据Galassi颅中窝蛛网膜囊肿CT分型,大型者3例,中型者15例,小型者2例.结果:20例病人均于术后1月常规复查CT,11例囊肿消失,8例缩小,1例无变化,20例患者术后症状均改善,无症状加重和死亡.结论:该术式治疗蛛网膜囊肿术式简单、入路直接、创伤小,颞肌骨膜瓣既有治疗作用又有引流的作用,能够减少囊肿的复发率和提高囊肿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快速静脉输注甘露醇可逆性开放血脑屏障 (BBB) ,探知此方法能否增加抗生素透过BBB的量 ,在何时达到最高峰 ,其通透量增加后临床上有无不良反应。方法 采用自身配伍设计 ,共 6个样本组。对照组仅使用抗生素 ;其余 5组分别在使用甘露醇前 60、3 0min ,同时使用甘露醇后 3 0、60min使用抗生素 ,各组皆取使用抗生素后 1h的脑脊液测其抗生素浓度。抗生素选用头孢三嗪。结果 测量值经过q检验 ,经 2 0 %甘露醇处理前后的CSF中的头孢三嗪浓度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全组患者经临床观察未出现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结论 经静脉快速输注2 0 %甘露醇后可以使透过BBB的水溶性抗生素的量增加 ,两者使用的顺序是在抗生素使用 3 0min内即给予甘露醇快速滴注。该方法不会增加低神经毒性抗生素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脑水肿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06年11月-2008年11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70例.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黄芪注射液.观察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水肿体积的变化.结果:尼莫地平加黄芪注射液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脑水肿体积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尼莫地平联合黄芪注射液能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内双侧多发动脉瘤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4年9月手术治疗的60例颅内双侧多发性动脉瘤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单侧扩大翼点入路一期手术治疗34例;双侧翼点入路一期或分期手术治疗26例,分期手术治疗时间间隔为15 d~4年。结果单侧入路手术病人术后发生颅内感染1例、低钠血症1例、脑积水2例、脑血管痉挛1例;双侧入路手术病人术后发生颅内感染2例、低钠血症1例。术后随访3~24个月,单侧扩大翼点入路一期手术治疗的34例中,GOS评分5分14例,4分18例,3分2例。双侧翼点入路手术治疗的26例中,GOS评分5分10例,4分14例,3分2例。DSA复查均未发现动脉瘤复发。结论单侧及双侧扩大翼点入路夹闭治疗颅内双侧多发动脉瘤的效果均较好,但适用范围存在一定局限性,需根据病人具体病情状况,对手术方式进行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