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分析胆道结石术后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旨在为临床用药提供一定参考。方法选取医院2012年12月-2016年12月接受胆道结石手术患者950例,分析术后医院感染情况,感染病原菌特点及耐药性,对影响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950例胆道结石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48例,感染率为5.05%;48例医院感染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4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9株占63.04%;革兰阳性菌15株占32.61%,真菌2株占4.35%;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高,分别为91.67%和83.33%;肺炎克雷伯菌对环丙沙星和庆大霉素耐药率较高,分别为90.91%和81.82%;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红霉素、青霉素G和氨苄西林耐药率较高,分别为100.00%、85.71%、85.71%;溶血性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红霉素和氨苄西林耐药率较高,分别为100.00%、83.33%、83.33%;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吸烟、饮酒、住院时间为胆道结石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胆道结石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年龄、吸烟、饮酒、住院时间为胆道结石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临床应根据上述特征进行针对性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2.
小肠结石致肠梗阻1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肠结石临床少见,因缺乏特异的表现,容易误诊,我们自2000年至2008年共收治小肠结石导致的机械性肠梗阻12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疝无张力修补术治疗嵌顿性腹股沟斜疝、股疝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疝无张力修补术在治疗嵌顿性腹股沟斜疝、股疝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总结行疝无张力修补术治疗嵌顿性腹股沟斜疝、股疝3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股沟斜疝嵌顿31例,股疝嵌顿8例;腹股沟斜疝中7例行腹膜前间隙疝无张力修补术,24例行疝环充填式疝无张力修补术;股疝均行腹膜前间隙疝无张力修补术。结果39例均获随访3~60个月,无手术死亡病例,无伤口感染,术后无复发。结论疝无张力修补术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嵌顿性腹股沟斜疝、股疝的患者。  相似文献   
4.
全腹腔镜食管胃结合部肿瘤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分为全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及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这两类重建方式又分成不同的术式,其中部分重建方式的功效仍存争议。全胃切除术目前仍是食管胃结合部肿瘤的主要手术方式;近端胃切除术应用较少,但其术后抗反流重建方式的出现有望扩大近端胃切除术的适应证。管形吻合能够获得较高的切缘,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食管胃结合部肿瘤;直线形吻合的全过程均可在腹腔镜下完成,主要适用于Siewert 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肿瘤。对于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如何保证食管空肠吻合口的安全,降低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是争议的焦点。对于全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各种重建方式是否具有抗反流功效仍然需要高级别研究证据来证实。在临床实践中,术者须在遵守消化道重建一般原则的基础上,结合病人自身情况,以病人为中心,选择合适的消化道重建方式。  相似文献   
5.
周青  王林俊  陈丽  侯慧  江娟  周杰 《实用预防医学》2021,28(8):998-1001
目的 探讨南京市医务工作者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MS)患病情况,分析MS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2020年6—12月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南京市三家医院3 046名医务工作者进行体格测量和问卷调查,对MS的流行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3 046名南京市医务工作者MS、高血压、超重/肥胖、高血糖和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分别为13.16%、24.16%、26.72%、9.98%和20.65%。MS组与非MS人群比较,BMI、腰围、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OR=2.308,95%CI:1.864~2.858)、饮酒(OR=2.319,95%CI:1.875~2.867)、熬夜(OR=4.894,95%CI:3.755~6.378)、高血压家族史(OR=4.093,95%CI:3.294~5.084)、糖尿病家族史(OR=3.098,95%CI:2.473~3.881)均为MS的危险因素,每周锻炼2次以上为MS的保护因素(OR=0.449,95%CI:0.359~0.562)。 结论 南京市医务工作者MS的患病率较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高血压和糖尿病家族史会增加MS的发生,每周适当的体力活动会降低MS的发生。应倡导戒烟、限酒,鼓励医务人员通过增加身体锻炼,减少熬夜,对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家族史的高风险人群加强筛查,尽早干预,减少和控制MS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分析近端胃切除双通道吻合术与近端胃切除管型胃食管吻合术的短期疗效。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外科行近端胃切除双通道吻合术和管型胃食管吻合术病人的临床资料,采取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两组病人的基线资料进行1∶3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PSM),然后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情况、术后早期并发症、术后胃食管反流情况和营养状况等指标。结果经1∶3 PSM后管型胃食管吻合组纳入病人20例,双通道吻合组纳入病人60例。两组间各项基线资料无统计学意义。管型胃食管吻合组与双通道吻合组在手术时间[(192±48.24)min vs.(210.26±52.91)min,P=0.184]、术中出血量[(103.2±67.1)mL vs.(121.8±84.4)m L,P=0.381]、淋巴结清扫数目[(36.65±9.47)枚vs.(33.56±9.40)枚,P=0.214]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人在术后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型胃食管吻合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术前三维重建技术在大范围肝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6月泰州市人 民医院总院收治的45例行大范围肝切除(≥4个肝段)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薄层CT检查,应用三维重建 系统(IQQA-Liver)进行术前评估,充分显示肿瘤与肝脏血管的关系,并行手术模拟规划,分别计算肝脏体积、模拟手术肝切 除体积、剩余肝脏体积、手术切缘等。并与手术中实际切除肝脏体积及切缘对比。结果:45例患者三维重建后均能清晰显 示肝脏、肝内外血管、肿瘤、肿瘤与肝脏血管关系。患者术前模拟切除肝脏体积(845.2+285.5)mL,实际切除肝脏体积 (826.3±268.1)mL,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25, P>0.05)。模拟手术切缘(11.2±3.4)mm,实际切缘(10.6±2.8)mm, 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71, P>0.05)。此两项指标术前模拟与手术实际均呈正相关性(r=0.95, P<0.01;r=0.83, P<0.01)。结论:三维重建技术能够清晰显示肝脏肿瘤与肝脏脉管的关系,准确评估肝切除的体积及手术切缘,在大范围肝 切除术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左半结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78例左半结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的病例。结果 78例患者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术后切口感染4例,肺部感染5例,吻合口瘘1例,均经非手术治疗后治愈。结论左半结肠癌合并急性肠梗阻应根据患者全身情况及病变部位、梗阻近端肠管的病理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严格把握一期切除吻合的适应证,一期切除吻合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肠内营养治疗的最佳切人时机。[方法]将诊断为急性胰腺炎的20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ENl组、EN2组和EN3组,分别于入院后2~3d、4~6d和7~9d开始肠内营养,并于人院后第10天测定各组患者的血液淀粉酶、脂肪酶、c-反应蛋白、胰蛋白酶原激活肽、D-fL酸水平及二胺氧化酶活性,并将其与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除EN3组G反应蛋白水平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其余各组Amy、LPS、CRP及TAP水平均显著降低;ENl组D-fL酸水平及DAO活性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EN2组D-fL酸水平最著降低。ENl组改善以上指标的程度最著高于EN3组。[结论]入院后2~3d是急性胰腺炎患者肠内营养的最佳切人时机,治疗效果优于后期切入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胃肝样腺癌(HAS)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因素及复发模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4个中心2004年4月至2020年3月间确诊的155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75例,华中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34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31例,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5例)原发性HAS的临床病理资料。依据病理组织学肝样分化区所占的比例不同,将其分为仅含肝样分化区的HAS,称SHAS,以及混有普通腺癌的HAS,称MHAS。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危险因素分析,并对比两组复发模式的差异。结果 与MHAS相比,SHAS术前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更高,更易出现术前肝转移,且合并肝切除比例更高(均P<0.05)。149例病人中位随访时间为34个月,SHAS与MHAS的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6.4%与5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2)。根治术后SHAS与MHAS的3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46.8%与52.5%,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636)。预后危险因素分析显示,对于SHAS,脉管侵犯是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2.167,95%CI 1.011~4.642,P=0.047);对于MHAS,病理T(pT)分期是总体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7)。144例根治术后HAS病人的3年累计复发率为38.8%(SHAS比MHAS:43.9%比33.8%,P=0.424)。117例HAS病人复发模式分析表明,根治术后HAS复发以远处转移(23.9%)为主,其次是多模式复发(8.5%),单纯局部复发(0.9%)或腹膜转移(0)少见。SHAS与MHAS在总体复发率、局部复发率、腹膜转移发生率、远处转移发生率及多模式复发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SHAS肝转移发生率显著高于MHAS(22.6%比9.4%,P=0.048)。结论 与MHAS相比,SHAS术前AFP值更高,更易合并肝转移,且术后复发肝转移多见,随访应针对性进行监测复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