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2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3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997年12月和2006年6月我们手术治疗2例肾移植术后胸主动脉瘤病人,效果良好,现总结手术及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复合带瓣人工血管替换升主动脉和主动脉瓣(2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24例升主动脉瘤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行升主动脉和主动脉瓣替换及冠状动脉开口移植术(Bental术22例,底盘法2例)。13例伴有升主动脉夹层分离,对其中8例DeBakeyI型者,以Teflon毡条内外加固主动脉切端后吻合。13例用人工血管周围间隙与右心耳吻合以控制升主动脉吻合之外的出血。3例以人工血管片环包主动脉吻合口控制局部广泛渗血及出血。2例术毕不能脱离体外循环死亡,手术死亡率83%。随访平均218个月,2例死于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右股动脉栓塞经手术治愈;其余病人康复良好,心功能(NYHA)I~II级。  相似文献   
3.
胸骨径路全胸腺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附4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如恒  王敏生 《上海医学》1993,16(8):446-449
  相似文献   
4.
观察15个固定心脏标本、12个非固定心脏标本二尖瓣瓣环三维形态,运用动态三维超声心动图重建了11名健康成年人的二尖瓣瓣环。发现二尖瓣瓣环为非平面的“马鞍”形,在心动周期中二尖瓣瓣环始终保持着程度不同的“马鞍”形。结果认为用硬质人工二尖瓣瓣环作瓣环成形术后的某些并发症,可能与改变了二尖瓣瓣环的天然三维形态有关。  相似文献   
5.
自 1992年 7月~ 2 0 0 2年 2月 ,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股骨头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血栓形成 2 4例 ,效果满意 ,现对情况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2 4例 ,男 9例 ,女 15例。年龄 5 8~85岁 ,平均 77 8岁 ,左侧 14例 ,右侧 10例。术后发病时间 :术后 3天发病 18例 ,3天以后发病 6例。1 2 诊断标准 本组 2 4例 ,均在股骨头置换术后出现同侧下肢不同程度肿胀 ,疼痛皮温升高、低热等症 ,结合彩色DOPPLER证实 ,诊断为髂静脉血栓形成。1 3 治疗方法 本组 2 4例病人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具体包括 :①抬高患肢 ;② 5 0 %…  相似文献   
6.
对6例预激综合征旁道进行心电图、电生理检查及心外膜标测定位和比较,结果提示综合二种心电图δ波极性作旁道定位的方法有较高的准确性。电生理检查对确定左或右旁道的存在有帮助,而作心内膜标测确定旁道位置较困难。认为显性预激综合征者,旁道切割术前不必强调作电生理检查,除非为隐匿性预激。用手指压迫预计的旁道部位,使δ波消失和/或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终止可能是心外膜标测的一种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冠状动脉心腔瘘外科治疗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术纠治先天性冠状动脉心腔瘘20例。平均年龄18.65(5-52)岁。屡源自右侧冠脉者16例,左侧冠脉者4例;漏入右室13例、左室4例、肺动脉2例及右房1例。闭合瘘口(管)的术式有三种:(1)经受累心腔修复7例;(2)切开扩大的冠状动脉修补6例:(3)经心表面褥式垫片缝扎瘘道(不用体外循环)7例。1例合并右冠状动脉瘤者同时作修整术。20例全部康复;平均随访8年无复发或死亡。作者认为如病理解剖情况许可,以采用第(3)种术式为宜。任何术式均应确保不干扰冠脉生理性血流。  相似文献   
8.
脉冲式一氧化氮吸入流量控制仪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脉冲式NO吸入流量控制仪 ,对其工作原理进行了探讨 ,并进行了物理性能检测、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研究。物理性能检测结果表明 ,在不同压力下及不同释放量下NO实际释放量与理论释放量非常接近(p>0.05) ,均无统计学差异 ,能够达到临床应用要求。动物实验结果表明 ,吸入NO浓度与理论浓度相比偏低 ,但差异不显著(p>0.05)。16例PH病人吸入NO后平均PVR从617±51.3dyn.s.cm -5降至417±36.9dyn.s.cm -5(p<0.01) ,PAP从吸入NO前的54.4±13.1mmHg 降至33.8±12.3mmHg(p>0.01) ,但停止吸入NO后较短时间即回到基线。脉冲式NO吸入流量控制仪设计符合要求 ,可以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及实验研究 ,从而为临床又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9.
二尖瓣修复术后心脏支架和瓣口血流方向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应用二维和彩色血流显像超声技术,比较软质和硬质人工二尖瓣环对心脏支架和瓣口血流方向的影响。方法:应用二维和彩色血流显像超声技术研究了26例接受软质二尖瓣环成形术和18例硬质二尖瓣环成形术者,术后心脏支架形态和血流方向的变化。结果:应用硬质环行二尖瓣修复术后,心脏支架的二尖瓣环平面和主动脉瓣环平面夹角(AM角)变小(术前、后分别为130.7±6.8度和118.0±6.3度,p<0.01),左室纵轴与二尖瓣血流柱间夹角(FI角)增大(术前、后分别为零度和22.6±4.2度,p<0.01)。二尖瓣平均跨瓣压差明显增大(1.42±4.7mmHg和5.47±1.7mmHg,p<0.01)。使二尖瓣血流偏向室间隔,改变了左心室流入道的血流方向,影响二尖瓣前叶及其腱索的正常运动,是造成术后左室流出道梗阻的潜在原因。结论:软质环顺应性好,不影响心脏支架的构形和左室流入道血流方向。本研究为软质人工二尖瓣环的临床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吸入一氧化氮的霉性及安全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吸入一氧化氮作为近年来临床医学的一个重大进展,对其在临床的应用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作者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一氧化氮代谢产物高铁血红蛋白,二氧化氮,近氧化亚硝酸根,亚硝基巯醇化合物等)对机体的不良影响以及其毒性作用,致畸和致癌的可能性。并综述了有关对一氧化氮吸入装置、以及与一氧化氮接触的人员所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