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2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叶平  黄引平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2):1825-1829
目的:了解不同孕期妊娠期妇女阴道微生态状况,评价血清E2与阴道酸碱度之间的关系,并了解妊娠期妇女阴道微生态状况与妊娠不良结局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常规进行产前检查的健康无症状单胎妊娠妇女101例分早孕期组(≤13周)36例、中孕期组(13~28周)35例及晚孕期组(≥28周)30例,取其阴道分泌物进行pH值、H2O2含量检测及细菌培养,并经革兰染色后在油镜下观察,进行阴道微生态(阴道菌群的密集度、多样性、优势菌、炎症反应状况等)状况评价。同时检测其血清E2水平,观察妊娠结局:胎膜早破、早产、产褥感染、新生儿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出生体重。结果:①随着孕周的增加,血清E2升高,但没有发现随着E2升高阴道pH值下降;妊娠期不同孕期阴道pH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妊娠各期均有无症状细菌性阴道病(BV)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发生,且发生率较高。③阴道菌群状况:健康无症状妊娠期妇女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有不同比例的阴道微生态失调发生。阴道常规镜检妊娠各期总的假丝酵母菌阳性率为6.93%(7/101),细菌培养结果显示需氧菌阳性率为14.85%(15/101),其中白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和克柔假丝酵母菌阳性率分别为60.00%(9/15)、26.67%(4/15)、6.67%(1/15),阴道菌群中可检出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链球菌等。④妊娠结局:101例孕妇中阴道微生态正常者72例,阴道微生态失调者29例,阴道微生态正常组胎膜早破发生率明显低于阴道微生态失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出生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率及产褥感染率因例数太少无法比较。结论:健康无症状妊娠期妇女在不同孕期阴道微生态改变明显,微生态失调发生率高,其中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感染在妊娠期阴道炎中居首位,培养显示以白假丝酵母菌感染为主,其次是光滑假丝酵母菌和克柔假丝酵母菌。对妊娠期阴道微生态状况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娩过程中正常产妇能量摄入方式的合理管理方法。方法对温州市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400例初产妇进行研究,将其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100例。A组给予流体或半流体食物,200mL/h补充能量,严禁固体食物。B组产妇根据产妇意愿进食固体,不限量。C组静脉滴注给予0.9%生理盐水(NS)200mL/h。D组静脉滴注给予0.9%NS和5%葡萄糖(GS)交替执行,200mL/h。对比四组产妇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活跃期时间、第二产程时间以及新生儿窒息率。结果 A组和D组的阴道分娩率较高,分别为96.00%和97.00%。B组和C组的剖宫产率较高,均为13.00%。四组产妇的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阴道分娩率显著高于B组和C组(χ~2值分别为4.114、9.709,均P<0.05),D组的阴道分娩率显著高于B组和C组(χ~2值分别为5.503、11.339,均P<0.05),A组与D组的阴道分娩率(χ~2=0.148,P>0.05)、B组与C组的阴道分娩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627,P>0.05)。四组产妇的第二产程时间、活跃期时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F值分别为4.897、4.592,均P<0.05),进一步每两组之间的比较后发现,A组产妇的第二产程时间、活跃期时间均显著短于B组和C组(t值分别为5.829、9.815、3.873、2.756,均P<0.05),D组产妇第二产程时间、活跃期时间均显著短于C组(t值分别为3.519、3.956、5.561、10.964,均P<0.05),A组与D组的活跃期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182,P>0.05),但A组第二产程时间显著长于D组(t=1.674,P<0.05),C组的活跃期时间、第二产程时间均显著短于B组(t值分别为2.871、5.666,均P<0.05)。四组产妇的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F值分别为4.667、2.346,均P<0.05),B组产后出血量最多,D组产后出血量最少,且B组新生儿Apgar评分最低,A组新生儿Apgar评分最高。四组胎儿窘迫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新生儿的体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F=0.127,P>0.05)。结论流体或半流体食物补充能量可以有效缩短产妇的活跃期时间及第二产程时间,减少产后出血;葡萄糖和生理盐水交替滴注比单纯给予生理盐水更有助于产妇缩短活跃期及第二产程时间,减少产后出血量,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文通过对比不同手术方式用于临床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缺损患者临床效果,旨在选择一种最佳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80例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缺损患者临床的诊治资料,其中对照组(采用经腹腔镜下子宫瘢痕缺损切除+子宫修补术治疗)和观察组(采用经阴道子宫瘢痕切除+子宫修补术),每组各40例。记录两组术中及术后情况,随访6个月,统计两组经期恢复正常人数。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肛门排气、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率7.5%明显低于对照组25.0%,χ~2=4.50,P=0.03。随访6个月,观察组经期恢复正常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缺损患者采用阴式子宫瘢痕缺损修补术治疗效果显著,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4.
妊娠合并肠梗阻较为少见,发生率为1/2500~1/3 500[1],多发生于妊娠晚期.该病严重时,可发生肠穿孔、坏死、电解质紊乱和休克.若发现和治疗不及时,孕产妇病死率及围产儿死亡率高[2].本研究回顾分析温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0例晚期妊娠合并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女性阴道是一个复杂的微生态体系,由阴道的解剖结构、微生态菌群、局部免疫及机体的内分泌调节功能共同组成。正常健康妇女阴道内容纳多种微生物群落,以乳杆菌占主导地位,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处于动态平衡。妊娠期由于雌孕激素等明显增  相似文献   
6.
妊娠期与非妊娠期人乳头瘤病毒的感染率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HPV在不同妊娠时期感染率及基因分型的差别。方法:利用DNA杂交导流技术检测180例妇女妊娠早、中、晚期宫颈分泌物中HPV的表达及基因分型,同时检测180例非妊娠期健康妇女的宫颈分泌物作为对照。结果:180例非妊娠期健康妇女的宫颈标本中,HPV感染率为13%(23/180)。检出高危基因型(HPV16/18/31/52/56型)16例;低危基因型(HPV6/11型)5例;常见亚型(HPV53)2例。在妊娠期妇女的标本中,早、中、晚孕期感染率分别为19%(34/180)、20%(36/180)及32%(58/180)。检出高危基因型(HPV16/18/31/33/52/58/68型)81例;低危基因型(HPV6/11/42型)43例;常见亚性(HPV53/66)4例。其中有多重型感染患者。结论:妊娠期HPV感染率明显高于非妊娠期健康妇女,且感染率随妊娠进展而逐渐上升,其中高危亚型尤为明显,需要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7.
剖宫产疤痕部位妊娠是异位妊娠的一种新类型,是指发生在剖宫产疤痕部位的妊娠,但尚未被临床医师所熟知.本文回顾性分析3例剖宫产疤痕部位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对临床有所裨益.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应对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9年12月以及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剖宫产的临床资料。结果:剖宫产率逐年上升;随机选取2003年及2007年剖宫产指征构成比比较,发现社会因素上升最快,其次是瘢痕子宫;2010年6月开始采取分娩镇痛、导乐分娩等措施,剖宫产率降低,其中社会因素所占构成比下降明显,瘢痕子宫跃居剖宫产指征第一位。结论:通过开展分娩镇痛、导乐分娩、孕期宣教以及应用有效的促宫颈成熟药物等措施,可有效减少以社会因素等指征的剖宫产率,瘢痕子宫已成为主要剖宫产指征,严格掌握首次剖宫产指征和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选择阴道分娩成为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学龄儿童自我意识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探讨学龄儿童自我意识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和自制家庭及在校情况问卷,对1326名9-12岁儿童进行现场调查。结果:儿童自我意识及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合群、幸福与满足等因子,女生得分离于男生;处我意识随年龄增加得分降低;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化程度、职业、性格、教养方式、家庭关系等对学龄儿童自我意识均有影响;学校情况中教师态度、学习成绩、与小伙伴关系及好朋友个数等对学龄儿童自我意识亦有明显影响。结论:家庭环境及学校环境对学龄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都起重要的作用,改善家庭及学校环境,可降低儿童因自我意识出现不良倾向引起行为、学习、人格等障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随着护理模式的改变 ,以人为中心的系统化整体护理替代了原来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整体护理是对病人全面的、整体的护理 ,既包括身、心两方面 ,也包括疾病的预防、保健、康复指导等方面的内容。虽然手术患者在手术室停留时间短暂 ,但却是整个疾病治疗中关键的一环 ,也是病人身心最脆弱的时刻。通过手术室开展整体护理 ,不仅使手术室护士全面了解手术患者的心理动态 ,很好地改善了护患关系 ,使病人树立承受手术的信念 ,同时又能充分发挥护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了手术室护士的业务水平。现将我们进行整体护理的情况总结如下。1 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