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3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2月~2011年7月,我院收治的12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接受了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并获得随访。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12~20岁,平均14.6岁。比较手术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下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术后12个月时Macnab评分对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7~30个月,平均21.3个月。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ODI指数、下肢疼痛VAS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Macnab评分标准,术后12个月时,优7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为91.7%(11/12)。结论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短期内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其长期疗效及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胸椎管狭窄症术后脑脊液漏继发低颅压症状的临床特点及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2022年3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行胸椎后路手术且术后并发脑脊液漏的38例胸椎管狭窄症患者的资料,其中男7例,女31例,年龄30~78岁(56.6±11.1岁)。根据术后是否出现低颅压症状分为低颅压症状组和非低颅压症状组,低颅压症状组15例,男1例,女14例,年龄43~78岁(58.9±11.0岁),非低颅压症状组23例,男6例,女17例,年龄30~72岁(55.1±11.2岁)。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头痛,按照WHO规定标准对恶心呕吐进行分级,头晕按患者的主观感受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补液量及引流量;采用二元Logistic分析低颅压症状的危险因素;总结低颅压症状的具体表现、严重程度、出现时间、持续时间;评价补液、调整体位、改变引流方式等治疗措施对低颅压症状的疗效。结果:15例出现低颅压症状的患者中,头痛11例(73.3%),恶心呕吐9例(60.0%),头晕5例(33.3%),其中7例(46.7%)为单一症状,6例(40.0%)合并2种症状,2例(13.3%)合并3种症状。头痛VAS评分为2~6分(4.0±1.0分),恶心呕吐程度:Ⅱ级1例,Ⅲ级7例,Ⅳ级1例,头晕程度均为轻度。患者出现低颅压症状时间为术后24~96h(41.3±25.5h)。低颅压症状持续天数为1~4d(2.2±0.9d)。低颅压症状治疗方法包括补液、调整体位及改变引流方式,拔除引流管时间为3~5d,平均为3.9d。15例患者低颅压症状经保守治疗后均完全缓解,顺利出院。脑脊液漏继发并发症情况,非低颅压症状组颅内出血1例、蛛网膜下腔-胸膜腔瘘1例,低颅压症状组伤口裂开1例。患者胸椎管狭窄症术后并发脑脊液漏患者出现低颅压症状比例为39.5%(15/38),低颅压症状组和非低颅压症状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补液量及引流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体重、身高、BMI、手术时间、手术节段、术中总入量、术中总出量、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血钠、平均每日引流量、平均每日引流量/体重、平均每日补液量、平均每日补液量/体重与低颅压症状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胸椎管狭窄症术后并发脑脊液漏患者出现低颅压症状的比例较高;低颅压症状的常见临床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头晕,半数患者会合并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症状;补液、调整体位及改变引流方式等综合处理方案能够有效地缓解低颅压症状或缩短其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与保守治疗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疗效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150例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方法分为手术组(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82例)和保守组(采用保守治疗,68例),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脊髓功能评分、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脊柱神经功能评分评估患者治疗前、治疗12个月脊椎功能和神经功能,评估患者治疗12个月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JOA评分、ASI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相对治疗前,两组患者JOA评分、ASIA评分均显著提高,手术组患者提高程度更显著(P0.05)。治疗12个月,手术组患者健康状况、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评分均高于保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与保守治疗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均能取得满意疗效,但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相对保守治疗对患者颈椎功能、脊髓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方面有更高的改善价值。  相似文献   
4.
我们采用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诱导生成破骨细胞(OCL),观察不同浓度的伊班磷酸钠对OCL形成的影响,确定其抑制OCL形成的最低有效浓度,并观察此浓度伊班磷酸钠对OCL黏附、迁移、破骨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腰椎间盘突出症(1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LDH)是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腰脊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腰腿痛综合征.此症中以L4-5、L5~S1椎间隙发病率最高,占90%~96%,多个椎间隙同时发病者占5%---22%.该病的病因主要有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损伤、遗传因素及妊娠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伊班膦酸钠对维持性血液透析骨质疏松或骨量低下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2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骨质疏松或骨量低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0例).对照组血液透析3次/周,试验组在透析结束后加伊班膦酸钠静脉滴注,首次剂量1 mg,后续为2 mg/3个月,观察12个月.结果 治疗12个月后,对照组患者腰椎骨密度降低了16.6%(P<0.01),试验组骨密度增加了2.9%,两组骨密度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髋部骨密度均有降低,但试验组变化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和试验组钙、磷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血磷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伊班膦酸钠可有效控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骨量丢失,降低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   
7.
经椎间孔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骨科常见病、多发病,但因其发病时间长短、病情严重程度不同,治疗方案也多种多样.2010年2月~2011年1月我院采用经椎间孔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3例,其中26例获得12~23个月(平均18.3个月)随访,短期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在 Disc-FX通道系统辅助下采用髓核摘除、射频消融和纤维环成型的”三合一冶技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 2月至 2011年 2月, 我院对 40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行 Disc-FX通道系统辅助下的”三合一冶技术治疗, 其中男 22例, 女 18例;年龄 32~58岁, 平均 38.7岁。对治疗前和术后 1周、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 VAS)、下肢痛 VAS评分及末次随访 Macnab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手术时间 20~40 min, 平均 26 min。术后随访 6~18个月, 平均 13.8个月。术后未发现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 1周、3个月、6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腰痛 VAS评分分别为: (1.05±0.68)分、(1.15±0.70)分、(1.00±0.62)分和(0.95±0.63)分, 与术前腰痛 VAS评分(6.60±1.47)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 1周、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下肢疼痛 VAS评分分别为(1.10±0.74)分、(1.15±0.70)分、(1.10±0.72)分和(0.95±0.54)分, 与术前(3.05± 1.23)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按照 Macnab评分标准, 末次随访时优 20例, 良 17例, 可 2例, 差 1例, 优良率为 92.5%(37/40)。1例患者术后 1个月时复发。结论 Disc-FX系统辅助下的” 三合一冶技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短期内能取得满意疗效, 但其远期效果仍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纤维环成形在经皮椎间盘部分切除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中的作用.[方法]将本院2010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60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A组(30例)采用Disc - FX通道系统辅助下经皮椎间盘部分切除术加射频消融、纤维环成形术治疗和B组(30例)采用该系统辅助下的经皮椎间盘部分切除术治疗.男32例,女28例;年龄35 ~ 59岁,平均47.9岁.分析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手术前后腰痛VAS评分及ODI评分、手术时间.[结果]术后随访9 ~21个月,平均15.9个月.两组在年龄、病程、术前腰痛VAS评分及ODI评分、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1、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及ODI评分与术前相比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B组相比A组术后腰痛VAS评分及ODI评分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射频消融、纤维环成形在经皮椎间盘部分切除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中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研究伊班磷酸钠在体外对破骨细胞的抑制方式 研究背景:由于二磷酸盐对破骨细胞的功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近年来被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应用于骨巨细胞瘤的治疗,文献报道可有效降低骨巨细胞瘤的术后复发率。但对其有效给药方式、用药剂量及用药时间等问题目前尚存有较多争议。我们认为要明确这些问题,应首先明确二磷酸盐类药物在不同药理浓度下对破骨细胞功能的抑制方式。 方法:破骨细胞由小鼠的骨髓单核细胞诱导制备。小鼠的骨髓单核细胞经收集、计数、种植后,向培养液中加入各种必需的诱导细胞因子,同时实验组加入不同梯度浓度的伊班磷酸钠,对照组加入同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液,在无菌条件下培育5天,(细胞核>3个),通过比较各组不同浓度伊班磷酸钠对破骨细胞(细胞核>3个)形成的抑制情况,获得最低有效抑制浓度。然后观察此浓度下的伊班磷酸钠对破骨细胞的粘附、迁移和骨吸收能力的影响。 结果:伊班磷酸钠可以抑制体外破骨细胞的形成,其最低有效抑制浓度为10-5M。此浓度下伊班磷酸钠可以明显抑制破骨细胞的迁移和骨吸收,但对破骨细胞的粘附能力没有明显影响。 结论:体外高浓度的伊班磷酸钠可以有效抑制破骨细胞形成,减少其对骨质的吸收破坏。提示在应用于骨巨细胞瘤的治疗时,采用有可能达到较高的局部药理浓度的给药方法,才能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