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2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种不同方法小体积大鼠肝移植模型建立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3种不同方法小体积大鼠肝移植模型建立的途径.方法 选取体重相近的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作为供受体,分别采用体内切除肝脏灌注、体内灌注后原位切除肝脏和体外切除肝脏的方法获取小体积供肝,采用Kamada两套管法植入供肝.比较3种方法的术后1周存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体内切除肝脏灌注组、体内灌注后原位切除肝脏组、体外切除肝脏组的无肝期、冷缺血及总手术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1周存活率分别为80.0%、75.0%、82.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0%、25.0%、17.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不同的获取移植物的方法都可以保证较高的术后存活率,可根据具体实验需要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大鼠不同体积肝移植术后门静脉血内毒素水平及其受体CDl4和Toll样受体4(TLR4)的变化以探讨肝移植小肝综合征的病因.方法 参照"Kamada二袖套法"和体内切肝法建立SD大鼠→SD大鼠原位100%(Ⅰ组)、50%(Ⅱ组)、30%(Ⅲ组)体积肝移植组和假手术组.于门静脉重新开放后1、3、6、12和24 h检测各组受鼠门静脉内毒素的水平以及肝组织CD14 mRNA和TLR4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Ⅰ、Ⅱ组术后门静脉血内毒素血症高峰出现在术后1 h,随后下降,Ⅰ组在术后3 h接近正常,Ⅱ组在术后12 h接近正常;Ⅲ组高峰出现在术后6 h,在术后24 h接近正常.Ⅰ、Ⅱ、Ⅲ组再灌注后CD14 mRNA、TLR4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增加,都在再灌注后3 h达到高峰,后渐下降,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 大鼠原位100%、50%、30%体积肝移植术后出现门静脉内毒素血症,供肝体积越小术后受者内毒素水平越高,持续时间越长,肝组织CD14 mRNA和TLR4 mRNA的相对表达量也越高,持续时间也越长.  相似文献   
3.
1引言糖尿病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而1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胰岛的β细胞破坏,使胰岛素绝对缺乏,产生一系列代谢障碍,最终导致疾病的产生[1]。胰岛素对于绝大多数患者均有效,然而,1型糖尿病患者有发生低血糖的风险,甚至可能危及生命。目前,胰岛细胞移植是糖尿病治疗的研究热点,也是最有希望能够治愈糖尿病的一种方法。本文将就重点讲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构建成熟稳定小型猪小体积肝移植模型的方法。方法选用体重一致的广西巴马小型猪20只,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供体组和受体组各10只。在获取供肝的过程中即进行减体积操作,切除左半肝并保留肝中静脉主干。受体采用经典原位非静脉-静脉转流法行小体积肝移植。记录受体肝移植的手术时间,供肝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受体无肝期时间。观察移植术后2周存活情况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手术时间5~7h,平均6h;供肝热缺血时间2~3min;冷缺血时间(116±16)min;无肝期时间(35±4)min。术中小型猪均无死亡。10只受体猪中,2只死于手术相关并发症,其中1只于术后10h死于肝断面出血,另1只于术后2d死于切口疝。其余8只受体猪皆存活超过2周,2周存活率达80%,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在供体手术中切除左半肝并保留肝中静脉主干,受体采用经典原位非静脉-静脉转流法行小型猪小体积肝移植模型构建是可行且稳定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稳定、理想的大鼠30%体积肝移植模型.方法 二袖套法和体内切肝法建立非动脉化30%体积肝移植模型,对100只SD大鼠施行50例30%体积肝移植(10例前期操作,不列入统计),对手术操作技巧和细节、术后存活及原因等进行探讨.结果 手术成功率100%(40/40),术后1周、2周存活率均40%(16/40),死亡原因主要为肝功能失代偿、胆管梗阻或胆漏、肝上下腔静脉血栓形成、肝叶坏死和腹腔感染等.结论 30%体积肝移植模型改进后供肝残面出血率低,机械损伤小,供肝再灌注色红均匀,存活率好,可作为小体积肝移植有关实验研究的动物模型.
Abstract: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reliable and ideal model of 30% size graft liver transplantation in rats. Methods The model of 30% size graft liver transplantation in vivo was established by using male SD rats according to Kamada's two-cuff method. The operative techniques and ditails, and survival rate were explo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rate of successful surgery was 100% (40/40). The one- and two-week survival rate both were 40% (16/40), and the causes of deaths included liver function decompensation, bile duct stenosis or bile leakage, thrombosis of super inferior vena cava, liver necrosis and celiac infection.Conclusion Improved model of 30% small-for-size liver transplantation had a low hemorrhage rate of residual liver surface, reduced mechanical damage in small-for-size graft, high success rate and survival rate, and was an ideal animal model on the study of experiments related to the small-for-size liver transplantation.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胆管细胞癌ROS酪氨酸激酶基因的融合,揭示胆管细胞癌的发生机制。方法:运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PCR检测,Western印迹法分析胆管细胞癌病人ROS酪氨酸激酶融合情况。结果:23例胆管细胞癌组织中2例(8.7%)存在ROS酪氨酸激酶融合,为FIG-ROS(S)和FIG-ROS(L),正常组织未发现ROS酪氨酸激酶融合。结论:胆管细胞癌病人中存在FIG-ROS酪氨酸激酶融合,其可能与胆管细胞癌的发生关系密切。FIG-ROS酪氨酸激酶融合可为初步筛查和靶向治疗胆管细胞癌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患者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71例胆囊结石患者临床诊治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记录患者手术及术后情况。结果 71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无中转开腹情况。手术时间为(32.24±4.17)分钟,术中出血量(6.88±1.62)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3.87±0.88)天。术后切口感染率2.82%(2/71),镇痛药物使用率1.41%(1/71)。结论应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患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大鼠肝移植术后移植肝和外周血中细胞因子的表达,并分析其在急性排异反应和耐受诱导中的作用。方法:Kamada法建立大鼠肝移植模型,并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A组:同品系组;B组:免疫排异组;C组:B组+免疫抑制剂;D组:C组+骨髓输注。RT-PCR和ELISA技术分别检测移植肝和外周血中细胞因子IL-2、INF-γ、IL-4、IL-10、TGF-β1的表达,并观察受体存活率。结果:在B组中Th1型细胞因子(IL-2、INF-γ)表达高于A、C和D组(P<0.05);而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和TGF-β1表达低于C和D组(P<0.05);细胞因子在C组与D组大鼠中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A、C、D组大鼠术后近、远期存活率明显优于B组。结论:Th1型细胞因子(IL-2、INF-γ)参与肝移植急性排异反应的发生,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和TGF-β1可能参与移植物免疫耐受的诱导,延长移植物存活。  相似文献   
9.
胆管细胞癌酪氨酸激酶激活及其磷酸化酶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胆管细胞癌组织酪氨酸磷酸化信号通路变化及相关分子情况,以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方法:免疫亲和、LC-MS/MS分析识辨胆管癌病人(n=23)750多种不同蛋白质中1 000多个酪氨酸磷酸化位点。结果:胆管细胞癌在DDR1、EPHA2、EGFR和ROS1表现最高水平酪氨酸激酶磷酸化,高表达DDR1、EPHA2、ROS1酪氨酸激酶活性(n=18,78%),低表达或不表达RTK活性(n=5,22%);癌旁组织EGFR、AXL、EPHB4和PDGFRA表现出最高水平酪氨酸磷酸化;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磷酸化蛋白种类分布类似。结论:胆管细胞癌组织中酪氨酸激酶激活,DDR1、EPHA2、EGFR和ROS1酪氨酸激酶活性比癌旁组织高表达,可能致胆管细胞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活体肝移植(LDLT)术后的胆道并发症(BC)及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瑞金医院肝移植中心2006年6月至2009年9月实施的42例LDLT的临床资料,对LDLT术后BC的发生进行总结和分析。统计LDLT术后BC发生的可能因素,进行单因素对照分析。结果 42例LDLT其中出现BC 16例(A组),未出现BC 26例(B组),BC的发生率为38.1%。A组与B组LDLT患者在右半肝和左半肝所占比例(50% vs 9.1%)(P=0.044)、有无动脉并发症所占比例(70% vs 28.1%)(P=0.045)、冷缺血时间(cold ischemic time,CIT)(P=0.048)、无肝期时间(P=0.037)、移植物受者体重比(graft weight/recipient weight,GWRW)(P=0.04)及GRWR≥1(P=0.029)等6个因素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LDLT术后BC的发生率高低与手术医生的熟练程度,手术方法的改进,缩短冷缺血时间、无肝期时间有关,还与左右半肝比例和GWRW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