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腰1(L1)椎体在不同载荷作用下椎体内应力分布情况,探讨其应力分布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例27岁健康男性志愿者,以层厚1 mm进行T12~L2脊柱节段CT扫描,将原始数据存盘.运用3D软件、Auto CAD系统及ANSYS 6.0有限元软件建立正常人体胸腰段(T12~L2)运动节段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T12椎体上表面施加不同等级的压力(400N、600N、800N、1000N、1200N),模拟脊柱的轴向压缩载荷;在T12椎体上表面施加不同等级压力(400N、600N、800N、1000N、1200N)的同时再施30N·m的弯矩,模拟脊柱的屈曲压缩载荷.将连接L1椎体上下终板凹面最低点的连线7等份,在此基础上将T1椎体中的松质骨划分为7个具有统计节点的层面,每个统计层面划分成9个统计区(椎体前部A1、A2和A3区,椎体中部M1、M2和M3区,椎体后部P1、P2和P3区).测量L1椎体松质骨中间3个层面9个统计区的平均应力值,将9个统计区划分成6个组,分别为Ⅰ组A1、A2、A3,Ⅱ组M1、M2、M3,Ⅲ组P1、P2、P3,Ⅳ组A1、M1、P1Ⅴ组A2、M2、P2,Ⅵ组A3、M3、P3.比较同一等级载荷下9个统计区的应力分布情况,并对6个组内的松质骨应力值进行两两配对t检验,分析L1椎体内不同载荷作用下应力分布情况.结果:轴向加载时同一等级载荷下,Ⅲ组内P2松质骨平均应力值与P1、P3比较,Ⅳ组内P1与A1、M1比较,Ⅴ组内P2与A2、M2比较,Ⅵ组内P3与A3、M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Ⅰ组、Ⅱ组内的数据经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椎体后部P区(P1,P2,P3)的应力值与M区、A区比较最大,其中P2区应力最大.屈曲加载时同一等级载荷下,Ⅰ组内A2与A1、A3比较,Ⅱ组内M2与M1、M3比较,Ⅲ组内P2与P1、P3比较,Ⅳ组内A1与M1、P1比较,Ⅴ组内A2与M2、P2比较,Ⅵ组内A3与M3、P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内A1与A3比较,Ⅱ组内M1与M3比较,Ⅲ组内P1与P3比较,Ⅳ组内M1与P1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椎体前部A区(A1,A2,A3)的应力值与M区、P区比较最大,A2区应力最大.结论:L1椎体在不同载荷作用下,松质骨内存在着应力分布的集中趋势;轴向加载时应力集中的部位靠近椎体后缘中央,屈曲加载时应力集中的部位靠近椎体前缘中央.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有限元方法模拟腰椎爆裂骨折的过程,观察腰椎在轴向压缩载荷作用下松质骨内的应力分布情况。方法建立正常人体胸腰段(T12~L2)运动节段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T12椎体上表面施加不同等级的压力(0.4、0.6、0.8、1.0、1.2 k N),模拟腰椎爆裂骨折发生时椎体承受的不同等级的轴向压缩载荷。将连接椎体上下终板凹面顶点的连线7等分,在此基础上将L1椎体中的松质骨划分为7个具有统计节点的层面,每个统计层面划分成6个统计区。分别测量L1椎体松质骨内3个层面(第1、4、7层面)18个统计区的平均应力。在同一等级载荷下对3个层面内的平均应力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腰椎椎体松质骨内不同载荷作用下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在5个不同等级载荷下,第1、7层松质骨平均应力分别与第4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1、7层平均应力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轴向加载时,相比第1、7层应力,椎体松质骨中间层面(第4层)应力最小。结论腰椎在轴向压缩载荷作用下,椎体松质骨内存在应力集中的现象,接近椎体上下软骨板的松质骨应力较大,而椎体松质骨中间层面应力较小,椎体内应力集中分布在上下软骨板的特点与腰椎爆裂骨折所致终板破裂的生物力学机制相一致,提示腰椎椎体骨结构损伤可能与椎体内应力集中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C T增强扫描的重要性.方法 对我院2007年6月至2011年5月10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CT增强扫描与病理对照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平扫呈等或稍低密度,3例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7例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延迟期与肝脏等密度,3例病变动脉期及静脉期边缘部分见明显强化,延迟120秒后病变中心或偏中心星芒状瘢痕明显强化;2例动脉期见增粗供血血管,总体FNH基本的增强方式为快进慢出形式.结论 CT增强三期扫描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诊断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评估国产药涂球囊法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17年12月在本院接受国产紫杉醇药涂球囊治疗的22例股动脉-腘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的病例资料,对所有患者在术后1、3和6个月时进行随访,分析一期血管通畅率、Rutherford分级、患者再次入院治疗以及症状缓解情况等。结果:入组患者术前和术后一个月时的踝肱指数(ABI)分别为0.39±0.18和0.69±0.21;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的病变血管Rutherford分级分别为3.72±1.24和2.05±1.07。所有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在术后逐渐改善,术后6个月时的一期通畅率为100%,随访时间内出现不良反应、截肢以及死亡病例数均为0。结论:国产紫杉醇药涂球囊法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可靠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根据碘油沉积类型的不同评价巨块型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的疗效。方法巨块型肝癌TACE术后1个月行MSCT扫描,选择肿瘤最大层面测量并计算碘油沉积最大横截面积与瘤体最大横截面积之比,根据比值,确定碘油沉积的类型并分组:密实型、部分充填型及稀疏型,比较三组术后甲胎蛋白(AFP)的变化情况及生存率。结果死亡100例(85.5%),仍存活14例(12.0%),失访3例(2.6%)。全部病例完全缓解2例(1.7%),部分缓解34例(29.1%),病情稳定47例(40.2%),进展34例(29.1%),中位生存时间14个月,1、2及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是59.8%、17.1%及4.3%。三组术后AFP的变化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密实型优于其他两组。三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0个月、11个月及6个月;1、2及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8.2%、29.4%、9.8%,45.3%、9.4%、0及7.7%、0、0,三组生存曲线比较,A组生存期明显长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 巨块型肝癌TACE术后的疗效,碘油沉积密实型优于部分填充型及稀疏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剂量碘油介入治疗肿块型肝癌的疗效.方法:根据注入碘油剂量的不同,把符合纳入标准的肿块型肝癌病例分成两组,比较两组碘油沉积情况、术后甲胎蛋白的变化情况及生存率.结果:A组(大剂量组)碘油沉积情况优于B组(常规剂量组),以密实型沉积为主;甲胎蛋白下降所占百分数优于B组,碘油沉积与甲胎蛋白下降呈正相关.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0.8%、26.2%及7.7%,高于B组生存率,两组在统计学上存在差异.两组化疗栓塞术后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大剂量碘油介入治疗肿块型肝癌的疗效优于常规剂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延迟增强扫描提高脑转移瘤的检出率.方法 对我院100例疑似脑转移瘤的病例进行平扫、早期增强(25s)、延迟增强(60-90s),对比三组扫描检出病例的阳性率.结果 平扫发现转移瘤43例,早期增强62例,延迟增强77例,三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延迟增强优于其它两组.结论 16排螺旋CT延迟增强扫描提高脑转移瘤检出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对不同年龄组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PHC)患者疗效是否存在差别.方法:对2006-01/2011-07收治的PHC患者367例行肝动脉化疗栓塞,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青年组≤44岁(n=46),中年组45-59岁(n=172),老年组≥60岁(n=149),对不同年龄组生存率进行Kaplan-Meier模型分析和Log-rank检验.结果:36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6mo,1-,2-,3-年的生存率分别是88.8%、65.6%、35.1%、15.8%,中位生存时间为18mo.不同年龄组原发性肝癌患者6mo,1-,2-,3-年生存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肿瘤大小在3组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别(P=0.076),但老年患者在原发性肝癌的早期接受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比例明显高于青年组(20.1%vs8.7%).结论:老年组的生存期优于中年组及青年组,而青年组最差.  相似文献   
9.
自2019年12月全球出现不明原因肺炎,截至2020年2月11日,我国内地共报告72314例病例,其中确诊病例44672例.医学影像检查已经成为快速诊断NCP疾病的一种手段,特别是在武汉地区.本文总结了深圳地区已明确诊断的NCP病例,从影像表现,影像分期,特殊人群的影像表现三方面进行说明,以期能够提高临床及影像医师对N...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提高盆腔肿瘤的诊断能力,更好的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经CT诊断和病理证实的盆腔肿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0例患者中,良性肿瘤45例,恶性肿瘤35例.结论 CT已广泛应用于妇科盆腔肿块的诊断,并用于治疗后随访与效果评价.依据盆腔肿瘤的CT表现,能对绝大多数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