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7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术前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水平对低位局部进展直肠癌(LLARC)手术方案选择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住院的52例LLAR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根治手术组(n=35)和姑息手术组(n=17).所有患者术前采静脉血测定SAA水平.结果 LLARC手术方案的选择与术前SAA水平有关(P=0.004),而与直肠癌病理学特征和术前影像学分期无关(P>0.05).术前SAA水平升高(≥10.5 mg/L),显著增加了LLARC选择姑息手术治疗的风险(OR=7.47, 95% CI: 1.62~34.40, P=0.010).结论 高SAA水平是预测LLARC患者行姑息手术风险的有效指标,这对于指导外科手术决策和辅助治疗的制定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钆布醇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腹部动脉血管扫描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行钆布醇增强MRA检查患者112例,由两名观察者对图像质量进行分析,对大中血管行主观评分和信号值测定,对小血管进行主观评分。采用Kappa检验对两名观察者的主观评分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12例患者,其中96例患者因体检行腹部MRA检查,16例患者因肝脏占位行腹部MRA检查。所有患者均未发现不良反应。112例钆布醇增强MRA图像中,有2例患者因呼吸伪影严重而影响血管显影。110例MRA图像清晰,能清晰显示大中血管和小血管的起源、走行。大中血管成像的主观评分为(21.22±1.93)分,对小血管成像的主观评分为(6.24±1.33)分。对感兴趣区大中血管的信号强度测量显示信号噪声比和对比信号噪声比率分别为1093.27±331.71和897.27±333.29。两名观察者对大中血管定性分析的一致性Kappa值为0.782,对小血管定性分析的一致性Kappa值为0.772。结论钆布醇增强MRA能清晰显示大中血管,还能良好显示部分小血管,在腹部动脉血管扫描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肝脏局灶性病变是常见的肝脏疾病,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超声、CT及MRI,MRI因为具有良好的组织对比及可使用多种对比剂等优势,成为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重要检查方法.Gd-EOB-DTPA是通过肝细胞特异性摄取的对比剂,Gd-EOB-DTPA增强MRI对于肝脏局灶性病灶的诊断、鉴别诊断、指导治疗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Gd-EOB-DTPA增强MRI在肝脏局灶性病变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分析肝细胞肝癌( hepatocelluar carcinoma,HCC)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前后CT疗效评价结果与血清学指标变化的关系. 方法 收集52例肝细胞肝癌TACE首次介入治疗前及治疗后4-6周的CT资料、血清甲胎蛋白( alpha etopretein,AFP)、肝功能数据等,对CT疗效评价结果与血清学指标变化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TACE前后血清白蛋白改变与凝血酶原时间变化呈正相关,CT疗效评价结果与各血清学指标变化间无相关性. 结论 TACE对HCC患者有临床疗效,肝功能指标、AFP水平是影响HCC患者疗效的因素,CT疗效评价结果与血清学指标间的变化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针对急诊收治的一例疑似小肠梗阻(SBO)患者,检索当前最佳证据,为临床合理诊断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PubMed (1978~2006.4)、SUMsearch(1978~2006.4)、CNKI(1978~2006.4),查找有关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诊断小肠梗阻的系统评价、横断面研究等,并对所获证据进行评价。结果临床证据表明,与参考标准小肠造影及外科手术诊断相比较,CT诊断小肠梗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并能在早期明确梗阻的类型及病因,提高临床医师正确处理小肠梗阻的能力。据此临床证据,结合患者意愿,对患者进行CT检查,CT结果提示绞窄性小肠梗阻,需立即进行手术治疗。结论CT是诊断小肠梗阻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核磁共振成像及优化的基于体素形态学研究(voxel based morphometry,VBM)新技术分析未经治疗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结构非对称性改变。方法:对符合DSM-IV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同时未经药物治疗的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以及正常志愿者各20例进行核磁共振扫描脑结构成像及基于VBM的脑非对称性分析。结果:病例组较正常对照显示出明显的正常非对称性减低甚至反转的改变。正常右利手左半球优势区域如额上回、颞中回、扣带回、眶回、尾状核头以及丘脑的非对称性下降;中央后回非对称性反转;海马及海马旁回的右大于左的非对称性增加。结论:脑非对称性在未用药物治疗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有明显的异常改变,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原发的脑结构非对称性异常,脑非对称性紊乱的存在反映了神经异常发育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的关联。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的脑结构非对称性异常可能构成了精神分裂症的神经生物学表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多学科协作模式下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或C反应蛋白(CRP)与64排多层螺旋CT(MSCT)联合评估对于直肠癌手术方式选择的影响和意义.方法 前瞻性纳入2009年2~8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肛肠外科住院的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MSCT+SAA组(术前行MSCT和SAA联合评估)和MSCT+CRP组(术前行MSCT和CRP联合评估),将术前分期和预测手术方案分别与术后病理分期和实际手术方案比较,并分析手术方案选择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实际纳入病例165例,MSCT+SAA组83例,MSCT+CRP组82例,2组基线情况一致(P>0.05).MSCT+SAA组的术前T、N、M和TNM分期的准确度分别为74.7%、68.7%、100%和66.3%;MSCT+CRP组的术前T、N、M和TNM分期的准确度分别为72.0%、86.6%、100%和81.7%.MSCT+CRP组术前N分期和TNM分期准确度均高于MSCT+SAA组(P<0.05).2组手术方案的预测符合率分别为90.4%及9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直肠癌手术方案的选择与多种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发现,pT分期(P<0.001)、pN分期(P<0.001)、pTNM分期(P<0.001)、术前血清SAA水平(P=0.010)、术前血清CRP水平(P=0.042)和肿瘤下缘距齿状线距离(P=0.011)与直肠癌手术方案的选择相关. 结论 MSCT联合CRP可以提高直肠癌术前分期和手术方案预测的准确度,其临床价值可能优于MSCT联合SAA.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地震挤压伤致下肢横纹肌溶解症的MRI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12汶川大地震中临床确诊为地震挤压伤致双下肢横纹肌溶解症的3例患者双下肢MR平扫、增强、短时间反转恢复(STIR)序列和MR血管成像(MRA)征象,评价MR检查在挤压伤所致横纹肌溶解症临床诊治中的作用.结果 3例患者受压肢体MRI表现为皮下脂肪及筋膜肿胀、肌束紊乱、肌间隙模糊或可见局限性积液;受损肌肉在T2WI呈片状混杂高信号影,在T1WI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影,其内间杂有不均匀稍高信号影;STIR序列成像呈高信号影.增强可见不规则强化;在MRA,3例患者下肢主要动脉均未见明显狭窄及闭塞征象.结论 MRI能及时显示地震挤压伤受累肌肉范围、程度及相应的血管受累情况,可为其临床的及时诊断及治疗评估提供有利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以及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对地震挤压伤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12汶川大地震中我院收治的已确诊为地震挤压伤致双下肢横纹肌溶解症3例患者进行双下肢MRA检查,并对严重挤压伤及下肢毁损,并行截肢的另三名患者进行术后CTA检查。对MRA图象双下肢动脉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MRA征象,同时总结截肢术后患者CTA表现及临床价值,并评价二者检查在挤压伤所至横纹肌溶解症的临床诊治中的作用。结果:3例未行截肢患者MRA双下肢主要动脉未见确切狭窄及闭塞征象,管腔内未见充盈缺损影。3例已行截肢患者可见残余肢体的明显肿胀,双侧髂血管以及部分截断肢体远端血管内见止血弹簧钢圈影像,部分截断肢体远端动脉分支变细。截断血管未见再通,周围无渗血改变。结论:MRA、CTA能直观显示双下肢动脉损伤及术后情况,在临床应用中各有优势和局限性。对二者的合理选择能为临床诊治提供有利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探索基于CT影像组学特征建立的决策树模型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ARC)患者行单纯新辅助化疗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肠癌数据库(DACCA)中2016年10月至2019年3月期间符合本研究纳入和排除标准的244例单纯新辅助化疗后行根治性手术的LARC患者的临床及CT检查的DICOM格式图像资料。利用ITK-SNAP软件选取肿瘤最大层面并对影像感兴趣区域进行勾画。使用计算机随机分配软件将200例患者纳入训练集,44例患者纳入测试集。利用MATLAB软件读取DICOM格式图像并提取和筛选影像组学特征,进而用降维后得到的影像组学特征进行机器学习并建模。通过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估模型预测单纯新辅助化疗后对病理完全缓解(pCR)的效能。结果根据术后病理肿瘤退缩分级(TRG)患者被分为pCR组(TRG0,28例)和非pCR组(TRG1~TRG3,216例)。最终获得13个影像组学特征即6个灰度特征(均值、方差、标准差、偏离度、峰态、能量)、3个纹理特征(对比度、相关性、同质化)及4个形状特征(边界长度、直径、面积、形状参数)。基于CT的决策树模型预测LARC患者新辅助化疗后效果的AUC值为0.772 [95%CI(0.656,0.888)],对于非pCR的预测准确度较高(97.2%),但对于pCR的预测准确度较低(57.1%)。结论在本次初步探索中,基于CT的决策树模型在判断LARC患者新辅助化疗后pCR上较同质研究的预测效能低,通过分析后将进一步从优化算法、继续拓展数据集、挖掘更多影像组学特征值等方面优化模型,从而最终实现pCR的精准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