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7篇
医药卫生   12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的临床研究现状和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治疗肿瘤是癌症研究领域的一个理论性突破,肿瘤抗血管生成疗法作为癌症治疗的新兴策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的研究发展迅猛,已由实验室阶段进入临床试验.目前已有40余种血管生成抑制剂进行了不同阶段的临床试验,但结果并不象预期的那样有效,同时还暴露出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如血管生成抑制剂疗效的客观评价问题、临床试验的合理设计及病例选择问题、预防长期应用的毒副作用问题等.只有深入地理解血管生成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和特性,加以改进,合理应用才能使之转化为人类征服肿瘤的利器.下面我们将侧重介绍血管生成抑制剂的临床研究现状、面临的困难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下肢动态静脉压测定和各指标评估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
腔内血管技术在肝静脉回流障碍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肝静脉回流障碍(Budd-Chiari)综合征的新方法。方法:在11例肝静脉回流障碍综合征患中,应用经皮穿刺下腔静脉气囊扩张成形术治疗获得成功后,有9例患同时置入血管内支架。3例肝静脉完全闭塞在下腔静脉腔内治疗术成功后1周内行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间人造血管“H”型分流术。结果:11例患,除1例在腔内治疗后出现轻度心功能不全表现外,无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6-35个月,血管内支架通畅、无移位,分流血管无血栓栓塞,门脉高压症状明显缓解,患生活质量提高。结论:腔内血管技术是肝静脉回流障碍综合征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血管外科和麻醉技术的进步使大血管手术的病残、病死率有较大下降 ,有大宗病例回顾表明 ,腹主动脉瘤择期手术的术中出血、手术时间、住院期等有了显著改善 [1 ] 。但临床经验提示 ,即使是成功的腹主动脉瘤手术 ,术后的全身炎症反应 (SIRS)和单 /多器官功能障碍 (S/ MODS)的发生率仍高于手术应激程度相似的病例。本文旨在分析比较腹主动脉瘤手术和消化道肿瘤术后 SIRS及 S/ MODS的发生情况。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长海医院 1998至 1999年间消化道肿瘤择期手术病例 2 1例为 组 ,男女比例为 13∶ 8,平均年龄 6 3岁 ,包…  相似文献   
5.
正确认识肿瘤血管生成抑制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治疗肿瘤是癌症研究领域的一个理论突破,肿瘤血管生成抑制疗法作为癌症治疗的新兴策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的研究已从实验室阶段进入临床试验,但结果并不象预期的那样有效,同时还暴露出许多问题,如长期应用的毒副作用和耐药性的产生。只有深入地理解血管生成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和特性,合理应用才能使之转化为人类征服肿瘤的利器。本侧重介绍血管生成抑制剂临床研究面临的困难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胰腺结核二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资料例1,患者男性28岁,患者入院前4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歇性发热,因"间歇性发热、乏力4个月,伴消瘦"入院.患者4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歇性发热,夜间多见,伴出汗,无咳嗽、腹痛,未予重视,1月前出现腹胀、消瘦,于当地医院查CT示胰头癌待排,就诊于我院.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术中肠系膜上动脉(SMA)灌注谷氨酰胺(G1n)对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剖腹解剖SMA,分别灌注肝素生理盐小(H组)、4C乳酸林格液(R组)、G1n液(G组),于阻断后即刻(Ho、R0、Go组)及阻断40min血流再灌注1h后(H40、R40、G40组)取空肠作肠粘膜细胞内谷胱甘肽浓度测定 ,光镜、电镜观察小肠的粘膜变化。结果:H40组、R40组小肠粘膜绒毛、微绒毛明显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肉瘤(PMLT)是起源于甲状腺内淋巴细胞的恶性肿瘤,又称甲状腺恶性淋巴瘤,临床少见,术前常易误诊为甲状腺炎、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癌等疾病。回顾我院近10年来收治的甲状腺恶性肿瘤251例发现有5例PMLT,现分析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我院自1989年12月至1999年2月,共收治甲状腺恶性肿瘤251例,其中5例为甲状腺恶性淋巴瘤,男1例,女4例。年龄38~69岁,平均57岁。病史2周至2年7个月。病变累及双侧2例,均为弥漫性,质地较硬,其中1例伴有颈部活动受限…  相似文献   
9.
保护薇乔缝线携载反义寡聚核苷酸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手术缝线携载反义基因片断的可能性及可行性,为术中血管吻合口局部转染反义基因提供新的途径。方法:保护薇乔缝线反复浸于反义核酸溶液中72h,溴化乙锭(EB )标记,紫外灯下观察其吸附反义基因的情况。将吸附反义基因的缝线置于生理盐水中分别于不同时间点测其释放的D值,绘出体外控释曲线。同时取释放液进行泳分析。以在荧光标记的核酸溶液中浸过的缝线直接行兔颈总动脉吻合,24h取材制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  相似文献   
10.
兔自体静脉移植物的中膜平滑肌细胞超微结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臬体静脉移植物的中膜平没肌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及其增生特点,为内膜增生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兔右颈外静脉间置于同侧颈总动脉为模形,术后3,7,14,28d分别获取移植段静脉,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其中膜平滑机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术后3d时未见移植段静脉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7d时可见增生,14d时达高峰,可见正 在分裂 中的平滑肌细胞呈哑铃形,胞质内内质网和线粒体等丰富,核仁明显变大。28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