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7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的差异。方法2000年9月至2005年12月由同一组医师连续对距肛缘5~8cm的直肠癌患者实施腹腔镜下根治术(LP术组)53例及传统开腹根治术135例,比较两组和两组内患者造口与未造口者发生吻合口瘘的差异。结果LP术组造口与未造口者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分别为4.6%(1/22)与6.5%(2/31),χ~2=0.088,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P术组造口与未造口者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分别为2.3% (1/43)与8.7%(8/92),χ~2=1.02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P术组与OP术组行造口的患者吻合口瘘发生率比较,P=0.4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P术组与OP术组未行造口者的吻合口瘘发生率比较,P=0.288,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与开腹手术相比,不会增加吻合口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腹括约肌间切除(ISR)术后肛门功能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结直肠外科同一组医师实施经腹ISR治疗的9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临床和随访资料。采用Wexner排粪失禁评分评估肛门功能,并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肛门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96例经腹ISR患者均完成Wexner评分量表的评估,平均随访时间32.7月,其中83例(86.5%)排粪控制良好(Wexner评分小于10分)。Wexner评分与术后随访时间呈线性负相关(r=-0.078,P=0.003)。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距肛缘距离(P=0.043)、吻合口距肛缘(P=0.001)及新辅助放化疗(P=0.001)与术后肛门失禁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吻合口距肛缘小于2 cm(P=0.020)和新辅助放化疗(P=0.001)是经腹ISR术后排粪失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经腹ISR术后多数患者肛门功能良好,吻合口距肛缘不足2 cm和新辅助放化疗是影响术后肛门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腹腔镜与开腹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并发症的差异,总结预防和治疗的措施。[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了2000年9月-2005年9月由同一组医师连续实施的61例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LS组)与164例开腹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OS组),比较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及防治差异。[结果]LS组与OS组肠梗阻的发生率分别为1.64%(1/61)与5.49%(1/164),P〉0.05;吻合口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11.88%(7/61)与4.88%(8/164),P〉0.05;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分别为3.28%(2/61)与3.005%(5/164),P〉0.05;乳糜瘘的发生率分别为1.64%(1/61)与0.61%(1/164),P〉0.05;直肠阴道瘘的发生率分别为1.64%(1/61)与0.61%(1/164),P〉0.05;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1.64%(1/61)与3.05%(5/164),P〉0.05;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1.64%(1/61)与6.71%(11/164),P〉0.05。[结论]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腹腔镜中下段直肠癌根治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腹腔镜与开腹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并发症的差异,总结预防和治疗的措施。[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了2000年9月 ̄2005年9月由同一组医师连续实施的61例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LS组)与164例开腹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OS组),比较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及防治差异。[结果]LS组与OS组肠梗阻的发生率分别为1.64%(1/61)与5.49%(9/164),P>0.05;吻合口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11.88%(7/61)与4.88%(8/164),P>0.05;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分别为3.28%(2/61)与3.05%(5/164),P>0.05;乳糜瘘的发生率分别为1.64%(1/61)与0.61%(1/164),P>0.05;直肠阴道瘘的发生率分别为1.64%(1/61)与0.61%(1/164),P>0.05;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1.64%(1/61)与3.05%(5/164),P>0.05;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1.64%(1/61)与6.71%(11/164),P>0.05。[结论]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腹腔镜中下段直肠癌根治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出血发生率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直肠癌根治术263例,其中腹腔镜组(LS组)86例,开腹组(OS组)177例。根据吻合口位置分布情况及是否行预防性结肠造口,再分为AR组(直肠前切除术,180例)与LAR(低位直肠前切除术)或UAR(超低位直肠前切除)组(83例),造口组(62例)与非造口组(201例)。通过观察各组内吻合口出血发生率,建立吻合口出血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从而判定吻合口出血与手术方式(LS与OS)、吻合口位置(AR与LAR或UAR)及预防性结肠造口等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全组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出血16例(6.1%)。LS组与OS组术后吻合口出血发生率分别为9.3%与4.5%,造口组与非造口组分别为8.1%和5.5%,AR组与LAR或UAR组则分别为3.3%和12.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方式因素中,LS与OS比较,LS因素的回归系数b1=1.319,优势比OR1=3.741,标准回归系数b1N=0.342。吻合口位置因素中,AR与LAR或UAR比较,LAR或UAR因素的回归系数b2=2.460,优势比OR2=11.704,标准回归系数b2N=0.632。预防性结肠造口因素中,造口与非造口比较,预防性结肠造口因素的回归系数b3=-1.394,优势比OR3=0.248,标准回归系数b3N=-0.327。结论直肠癌根治术后,腹腔镜手术、低位或超低位直肠前切除术是吻合口出血的危险因素;预防性结肠造口是吻合口出血的保护因素。三者之中,吻合口位置影响最大,手术方式次之,预防性结肠造口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matory intestinal obstruction,EPIIO)的发生率、发病原因.方法 对照同期同一组医师连续实施的232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与251例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比较术后早期肠梗阻发病率及防治差异.结果 LS组中转开腹14例,中转开腹率为5.69%(14/246);LS组术后EPIIO的发病率为3.02%(7/232),6例保守治愈,1例手术治愈,OS组术后EPIIO的发病牢为7.97%(20/251),18例保守治愈,2例手术治愈,且均行小肠排列术,两组EPIIO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0,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可减少EPIIO的发生率;EPIIO应以保守治疗为主,当病情反复或出现肠绞窄表现时应及时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结肠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CME)疗效的差异。方法收集2000年9月至2008年12月问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外科同一组医师连续实施的273例结肠癌CME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手术147例,开腹手术126例,比较两组术后的肿瘤根治性及远期疗效。结果两组的近端切缘、远端切缘长度及淋巴结清扫数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73例患者中.有251例(91.9%)接受了术后随访,中位随访时间50个月。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6.1%(9/147)和7.9%(10/126),远处转移率分别为23.8%(35/147)和16.7%(21/12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9.4%和74.0%,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8.5%和70.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腔镜结肠癌CME手术能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同的肿瘤根治范围,有望成为结肠癌新的手术规范。  相似文献   
8.
目的构建预测FOLFOX方案(奥沙利铂+亚叶酸钙+氟尿嘧啶)一线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疗效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方法从美国国家生物信息中心的基因表达汇编(GEO)数据库获取1组FOLFOX方案一线治疗mCRC的数据(GSE104645)作为训练集,其中FOLFOX方案疗效敏感组(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患者)31例,耐药组(疾病稳定和疾病进展患者)23例。将训练集样本按7∶3分为内部训练样本和内部测试样本。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结直肠外科采用FOLFOX方案一线治疗的30例mCRC患者的芯片数据集(GSE69657)作为外部验证样本,其中敏感组13例,耐药组17例。运用R 3.5.1软件Combat包对两套矩阵的表达值进行批间差校正。运用GEO2R平台对GSE104645中敏感组和耐药组的基因表达进行差异分析,以P<0.05且|log2FC|>0.33(FC为差异倍数)为阈值,筛选FOLFOX方案的耐药基因和敏感基因。采用多层感知器方法对GSE104645数据集进行FOLFOX方案疗效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构建。然后,以外部验证样本进行回代验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所建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评价。结果基于GSE104645数据集,共筛选出2076个差异基因,其中822个基因在耐药组上调,1254个基因下调,下调基因为敏感基因。基因本体论(GO)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物质代谢的调控过程中。所构建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共纳入39个基因,包含2个隐藏层。其在训练集中预测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的准确度分别为75.7%和76.5%,ROC曲线下面积为0.875。回代验证显示,外部验证样本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8。结论基于芯片数据成功建立了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模型稳定性好,预测FOLFOX方案一线治疗mCRC疗效的效能强。与奥沙利铂耐药相关的基因功能主要富集在物质代谢的调控过程中。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与开腹结直肠癌切除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EPISBO)的发生率,总结EPISBO的诊治经验。方法非随机同期对照分析同一组医师连续实施的812例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LS组)与615例开腹结直肠癌切除术(OS组)患者的资料,比较2组EPISBO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术后EPISBO总发生率为4.56%(65/1 427),均经保守治疗治愈,无死亡病例。LS组患者术后EPISBO的发生率为3.20%(26/812),低于OS组的6.34%(39/615),P<0.05。LS组患者术后EPISBO的治愈时间为(7.51±5.72)d,OS组为(8.12±5.74)d,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可降低EPISBO的发生率,EPISBO应以保守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的相关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5月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结直肠外科同一组医师收治的163例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及手术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法研究病理完全缓解(pCR)的相关预测因素。结果全组患者新辅助放化疗后有29例(17.8%,29/163)达pCR。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占据肠腔环周比例小于或等于1/2周(P=0.018)、病理类型为非黏液腺癌(P=0.036)、分化程度为高分化或中分化(P=0.021)及放化疗前CEA小于或等于2.5μg/L(P=-0.007)与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高pCR率有关。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占据肠腔环周比例小于或等于1/2周(OR=2.901,P=0.020)和放化疗前CEA小于或等于2.5μg/L(OR=2.775,P-0.022)是影响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pCR的独立因素。结论肿瘤占据肠腔环周比例和放化疗前CEA检测水平有助于预测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的pCR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