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行计划性肝切除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12年3月142例在我科行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手术治疗及护理效果。结果本组患者术前行选择性胆道引流129例(90.8%),47例(33.1%)病人行术前预切除肝叶门静脉栓塞,126例(88.7%)获得根治性切除,术后24例(19.0%)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其中3例(2.4%)死亡,其余病人术后恢复顺利出院。结论计划性肝切除治疗肝门部胆管癌安全有效,完善的术前准备和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是计划性肝切除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追踪电话回访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院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方法 根据出院顺序单双号将胆道一科2013年10月至2016年1月出院的11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分为常规护理组和追踪回访组各59例,均在住院期间及出院前给予相应护理措施及宣教,常规护理组在出院后1个月给予电话回访,追踪回访组在出院后1周、半个月、1个月、2个月分别进行电话回访,两组分别于出院后2个月运用自我护理能力实施量表(ESCA)和自制引流管情况调查问卷,对两组患者进行测评。结果 常规护理组与追踪回访组患者自理能力水平总分、自我护理技能、健康知识水平及自我护理责任感得分比较追踪回访组均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自我概念得分追踪回访组与常规护理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追踪回访组引流管滑脱、腹部症状、感染的发生均低于常规护理组,引流液改变自我判断能力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引流袋更换频率两组比较P无统计学差异(>0.05)。 结论 追踪电话回访简便、有效,增加带管的安全性,能显著的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肝癌伴胆管癌栓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建立术后肝功能衰竭的风险评估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2002年3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107例接受肝癌切除术的肝癌伴胆管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肝功能衰竭,将患者分为无肝功能衰竭组(98例)和肝功能衰竭组(9例)进行队列研究.对围手术期可能与肝功能衰竭发生相关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筛选肝癌伴胆管癌栓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并建立肝功能衰竭的风险预测模型.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筛选获得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07例患者中105例行肝癌切除+胆总管切开取栓术,2例行肝癌切除+肝外胆管切除+胆肠吻合术;手术时间为2.0~5.5 h;术中出血量为200 ~ 3500 ml.无肝功能衰竭组患者中,胸、腹腔积液5例,胆道出血3例,切口感染2例,胆道感染、胆汁漏、上消化道应激性溃疡、胸椎硬膜外血肿各1例.胸椎硬膜外血肿患者经胸椎减压止血治疗后出血停止,但遗留截瘫;其余患者经过对症、支持治疗后痊愈.肝功能衰竭组患者中,2例因术后急性肝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死亡,7例因术后亚急性肝功能衰竭死亡(排除因肿瘤复发或药物因素死亡).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术前TBil、Alb、Pre-Alb、白球比值(A/G),癌栓分布及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剩余肝脏体积占全肝体积比与肝癌伴胆管癌栓患者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相关(OR=3.017,0.191,0.248,2.681,9.048,4.759,13.714,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TBil> 256.5 μmol./L、术前A/G≤1.3和术后剩余肝脏体积占全肝体积比<50%是肝癌伴胆管癌栓患者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OR=5.537,11.107,172.450,P<0.05).术后肝功能衰竭风险预测模型为Z=1.711 ×(术前TBil)+2.408×(术前A/G)+5.150×(术后剩余肝脏体积占全肝体积比)-17.288,Z值越大,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预期风险越高;Z值>0时,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预期风险>50%.结论 术前TBil>256.5 μmol/L、术前A/G≤1.3、术后剩余肝脏体积占全肝体积比<50%是肝癌伴胆管癌栓患者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肝功能衰竭风险预测模型对肝癌伴胆管癌栓患者进行有效的筛选,可降低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PHNEN)临床罕见、误诊率高。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42例PHNEN的临床资料,探讨PHNEN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20年12月间收治的42例PHNEN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NSE、CgA、Syn、CD56、CK等多呈高表达。患者通过切除(27例)或肝穿刺活检(15例)获得病理诊断,其中G1级12例、G2级19例、G3级6例、神经内分泌癌(NEC) 5例。随访7~116个月,24例患者出现复发,其中3例接受再次手术切除,2例接受MWA,14例接受TACE,其余接受放疗或化疗。手术患者(n=27)和非手术患者(不可切除)(n=15)在分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2),其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60.78±30.89)个月、(34.27±21.7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1、 G2、 G3级和NEC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69.42±33.63)个月、(53.11±24.70)...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患者(HCC)血小板(PLT)减少与血栓弹力图(TEG)指标的关系。方法:104例PLT计数小于40×109/L欲行射频消融治疗HCC患者(实验组)和82例凝血功能和PLT计数正常者(对照组),均于治疗前同日进行PLT计数和TEG指标凝血反应时间(R值)、凝血块形成时间(K值)、凝血固定角(Angle角)、凝血最大幅度(MA)和综合凝血指数(CI)检测,比较两组TEG各指标的组间差异,分析实验组患者PLT计数与TEG各指标的相关性以及104例低值PLT患者的PLT功能分级分布。结果:(1)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除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实验组K值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Angle角、MA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CI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2)实验组PLT计数与TEG指标R值、K值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238、-0.597,P0.05);与Angle角、MA、CI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522、0.689、0.343,P0.05)。(3)104例低值PLT患者中,依据MA值高低分析PLT功能,其中19例PLT功能正常(18.27%)、27例PLT功能不良(25.96%)、32例PLT功能较差(30.77%)、26例PLT功能缺失(25.00%)。结论:应用TEG评价PLT减少性凝血功能异常对提高HCC患者择期射频消融手术等临床治疗安全性和患者预后判断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临床诊断以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6年2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病理证实为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55例均行手术治疗, 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男103例, 女52例, 男女人数比2∶1, 年龄17~86(59.6±12.0)岁, 术前诊断合并胆囊结石占78.7%(122/155), CA199(糖类抗原199)升高占40.7%(61/150), 血脂升高占17.5%(20/114);彩超测量胆囊壁厚度3~35(8.92±4.84)mm, 彩超诊断为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占1.4%(2/141), 诊断为胆囊癌占55.3%(78/141);影像学[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诊断为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占13.7%(19/139), 诊断为胆囊癌占45.3%(63/139)。术中冰冻组(108例)和术中未冰冻组(47例)的性别、年龄、病程、住院时间、血清CA199、血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胆囊壁厚度(彩超测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两组在手术方式方面采用胆囊癌根治...  相似文献   
7.
正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治疗胰头癌、十二指肠乳头癌、胆总管下段癌、壶腹癌的有效手段,手术切除范围包括部分胰头部、胆总管及胆囊、十二指肠、空肠上端和胃幽门区,手术内容还包括相关脏器周围的淋巴结清除、消化道重建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腹部外科最为复杂的手术之一,术后引流管多,对术后护理提出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并发急性胰腺炎的护理要点.方法 2005年3月至2009年3月开展肝移植手术患者117例,对术后发生高淀粉酶血症的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 117例肝移植手术患者,术后发生高淀粉酶血症51例,24例单纯型高淀粉酶血症,24例轻型急性胰腺炎,3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均痊愈出院,无一例死亡.结论 肝移植术后并发急性胰腺炎的原因较为复杂,积极预防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和发展,加强监护是降低肝移植术后死亡率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肝癌伴胆管癌栓术后并发肝脏衰竭简称(肝衰)的影响因素及预见性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肝癌伴胆管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112例患者均行肝叶切除+胆管癌栓取除术.其中99例肝细胞性肝癌伴胆管癌栓术后未发生肝衰,从中随机抽取37例设为非肝衰组;13例肝细胞性肝癌伴胆管癌栓术后发生肝衰死亡的患者设为肝衰组.对目前国内所公认的不利因素及主要引起肝衰死亡的指标进行回顾性研究,分别对年龄、癌灶大小、肝切除量、术中出血量、术中肝门阻断时间以及术前、术后1,3,7d的总胆红素、白蛋白、白球比、前白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凝血酶原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非肝衰组与肝衰组术前白蛋白、白球比、前白蛋白、凝血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肝衰组与肝衰组术后1,3,7d总胆红素、前白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白蛋白、白球比、前白蛋白、凝血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和术后的总胆红素、前白蛋白变化趋势是术后发生肝衰死亡的预测指标,实施预见性护理,可减少肝功能衰竭的发生,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