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1.
原位肝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1例因急性肝功能衰竭行原位肝脏移植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总结急性肝衰竭实施肝移植的经验。结果21例病人随访时间为3~6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5个月。生存时间为1—1530d,中位生存时间为517d。病人的围手术期存活率为66.7%,1年存活率为66.7%,2年存活率为66.7%。死亡原因包括多脏器功能衰竭、颅内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急性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移植物原发性无功能。14例的远期性生存病人中,13例移植前合并乙型肝炎(乙肝),其中有1例(1/13)在术后1年出现乙肝复发。结论肝移植术是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最有效的方法,严格把握适应证、合理选择手术时机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原位减体积肝移植治疗小儿先天性代谢紊乱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肝移植治疗小儿先天性代谢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同种异体背驮式原位减体积肝移植术及术后控制感染 ,免疫抑制 ,营养支持 ,监测各项临床及血生化指标等综合方法 ,治疗鸟氨酸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 (OTCD)、糖原累积病Ⅰ型各 1例。结果 OTCD患儿术后 6个月 ,正常蛋白饮食 ,各项化验指标正常 ,生长发育和智能发育正常 ,FK5 0 6血药浓度维持在有效水平 ;糖原累积病Ⅰ型患儿术后 15个月 ,正常饮食 ,各项化验指标正常 ,体重增加 7kg ,身高增长 19cm ,FK5 0 6血药浓度维持在 6 7~ 8 4 μg/L。 结论 肝移植不失为小儿先天性代谢紊乱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原位肝脏移植术治疗纤维板层型肝癌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纤维板层型肝癌(FLC)属于一种特殊病理类型的肝细胞肝癌(HCC),生长缓慢,预后较其他类型的肝细胞肝癌好.我院于2005年10月采用原位肝移植术治疗1例纤维板层型肝癌患者,术后随访36个月余,至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采用心脏死亡者捐献供体进行器官移植已经有近20年的历史[1]。考虑到移植物的预后,绝大多数医生采用控制型心脏死亡捐献者所提供的器官[2]。由于等待移植的患者与可供移植的器官数量之间仍存在较大的供求差距,因此,非控制型的心脏死亡供者捐献器官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相较于控制型心脏死亡者捐献的器官,热缺血时间过长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我院开展的共20例ABO血型不符的肝移植病例,并探讨同类患者可能的治疗方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7月,我院共实施ABO血型不符肝移植20例,其中ABO血型不相容(ABO-incompatible,ABO-Ⅰ)16例,ABO血型相容(ABO-compatible,ABO-C)4例,中位随访时间为(13.3±9.2)m.结果 除术前MELD评分外,ABO-C及ABO-Ⅰ组围手术期其他资料、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累积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例患者中死亡5例(ABO-C组2例,ABO-Ⅰ组3例),1年生存率75%.死亡原因为围手术期多器官衰竭2例,肝癌复发2例,脑出血1例.ABO-Ⅰ组术后发生排斥反应2例,术后远期出现胆道并发症3例,术后发生门静脉血栓3例.20例患者中,术后早期发生血肌酐升高共11例,发生率55%,其中6例术前即有血肌酐升高,此6例患者术后血肌酐升高时间均超过7d,其余7例患者血肌酐水平均在术后7d内降至正常.结论 门静脉血流复通前行脾脏切除术,应用巴利昔单抗+他克莫司+霉酚酸酯+皮质激素的四联免疫抑制方案,术后静脉应用前列地尔的治疗方案,对于有选择性的ABO血型不合肝移植患者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携带多重耐药菌器官捐献供者感染状态对移植受者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进行器官捐献且携带多重耐药菌的供者以及对应肝、肾移植受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探讨应用此类器官的安全性及相应的干预措施.结果 71例携带多重耐药菌供者中,分离菌株依次为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49.3%)、耐碳青霉烯类绿脓杆菌(22.5%)、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19.7%)、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7.0%)及耐万古霉素肠球菌(1.4%);分离部位依次为痰(59.2%)、器官保存液(26.8%)、尿(11.3%)、血(7.0%)、深静脉导管尖端(2.8%).共随访移植受者198例;其中,83例受者(41.9%)的移植器官可能有供体细菌累及.术后共发生供者来源性感染2例,均为细菌可能累及捐献器官的肝移植受者,术后经过3周以上抗感染治疗后均治愈.结论 当供者分离出多重耐药菌时,如无明确累及捐献器官的证据时,应用此类器官是安全、可靠的;而对于可能有细菌累及的捐献器官,并非一定是捐献的绝对禁忌证,仔细评估感染风险和适时的抢先治疗可以在最大化应用器官的同时保证受者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由于供肾短缺,每年只有极少数肾功能衰竭患者能接受肾移植,而绝大多数只能通过血液透析维持.国际上已有大量婴幼儿尸体供肾移植的报道,但新生儿尸体供肾移植的报道极少.2011-2012年,我们进行了3例婴儿(2例为新生儿)心脏死亡供肾移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潜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DCD)供者携带耐碳青霉烯革兰阴性菌(CRGNB)的危险因素。方法 器官获取组织评估的潜在DCD供者319例。收集供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基本数据、既往慢性病史、侵入性操作等一般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潜在DCD供者携带CRGNB的危险因素。结果 潜在DCD供者CRGNB分离率为22.6%(72/319);共分离出CRGNB 98株(前3位是鲍曼不动杆菌、绿脓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离标本主要来源于痰液、血液和尿液。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ICU停留>5 d、有呼吸道感染、有糖尿病病史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应用史是潜在DCD供者携带CRGNB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潜在DCD供者携带CRGNB危险因素为ICU停留>5 d、有呼吸道感染、糖尿病病史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应用史。针对此类供者应加强CRGNB筛查,并积极建立早期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利用可控的心脏死亡供者捐献的肝脏对受者进行原位肝移植的预后.方法 利用7例心脏死亡供者捐献的供肝对终末期肝硬化患者进行原位肝脏移植术,并对术前和术后的随访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受者采用此种类型供肝移植后的预后情况.结果 7例受者中,除1例于术后第9天死于上消化道出血外,其余6例受者均长期存活,随访时间均大于1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5.7个月,预后均较好.结论 采用符合荷兰马斯特里赫特(Maastricht)分类第Ⅲ型的心脏死亡供者捐献的肝脏对终末期肝硬化患者进行原位肝移植,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65例潜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者的临床资料.所有供者均行气道分泌物、尿液和血液培养.总结供者感染发生率、病原菌来源和构成比,并进行主要革兰阴性和阳性菌耐药性分析.结果 465例供者中330例存在感染,感染率为71.0%.供者阳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