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20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锁定钢板与Gamma 3型髓内钉在固定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选择内固定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5对防腐股骨标本,每对标本配对随机分为A组和B组,所有股骨标本制成31-A2.2型骨折模型,A组使用Gamma 3型髓内钉固定,B组使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在力学测试机上进行轴向压缩、扭转、破坏试验。结果在1 200 N载荷时,A组轴向刚度为(306.52±11.32)N/mm,B组为(258.38±14.63)N/mm,A组的轴向刚度较B组高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74,P=0.03)。A、B组在扭转角为0.5°、1.0°、1.5°、2.0°、2.5°时的扭矩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扭转刚度为(1.35±0.06)N·mm/deg,B组为(1.48±0.09)N·mm/deg,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5.00,P=0.13)。A组最大屈服载荷为(3 101.33±174.83)N,B组最大屈服载荷为(2 396.68±142.07)N,A组最大屈服载荷值较B组高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52,P0.001)。结论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在内固定治疗以31-A2.2型骨折为例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时,其轴向负重力学性能不如Gamma 3型髓内钉,不宜作为首选内固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olorado 2TM骶髂板在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中对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稳定性重建的作用。方法 2009年2月-2011年1月,收治8例Tile C型骨盆骨折患者。男3例,女5例;年龄22~52岁,平均34.4岁。交通事故伤3例,高处坠落伤3例,重物挤压伤2例。按照Tile分型,C1-2型5例,C1-3型2例,C2型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5~10 d,平均7 d。经股骨髁上牵引,使骶髂关节骨折脱位复位后,采用Colorado 2TM骶髂板固定骶髂关节,选择性加用骨盆前环重建钢板或外固定支架固定。结果术后X线片复查示骶髂关节垂直和旋转移位均获满意复位,骶髂关节得到有效固定,骨盆后环获得即刻稳定性。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个月。骶髂关节无再移位,螺钉无松动。骨折愈合时间6~12个月,平均9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功能评价标准,获优5例,良2例,一般1例。结论 Colorado 2TM骶髂板固定可使骨盆后环获得有效的即刻稳定性并维持至骨折愈合,是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中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为其在临床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15根防腐(10%的甲醛溶液浸泡)股骨标本并随机分配到A、B、C三组中,A组为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31A1.1骨折组,B组为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31A2.2骨折组,C组为正常无骨折股骨组;每组各5个标本,在力学测试机上测试轴向压缩、扭转、破坏实验。结果三组的轴向刚度、屈服载荷比较,A组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高于A组,同时也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的扭转刚度比较,C组仍好于A、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在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时,其生物力学性能仍不如正常股骨,在固定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时,可以达到坚强内固定和早期活动所需要的生物力学要求,但在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时,不宜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L形锁定钢板在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8年8月—2009年12月,采用L形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患者25例。记录术后是否发生皮肤坏死,骨折愈合时间,术后是否存在感染,有无血管神经损害以及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1个月(平均9.8个月)。术后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无1例患者术后发生皮肤坏死,有1例患者术后创口发生浅表性感染,经积极抗炎及2~3周换药后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血管神经损害并发症发生。根据Johner-Wruhs评价标准,优良率为92%。结论采用L形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具有固定可靠,血运破坏小,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L3-L5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选择一位32岁正常男性,用CT扫描的方法,借助CATIAV5和MSC.Marc/MSC.Mentat软件,建立正常人L3-L5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计算了模型在10N·m纯力矩作用下脊柱功能单位的平均刚度,参照前人尸体标本生物力学测试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本模型可用于进一步的临床生物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下腰椎不同融合方式的有限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建立正常人L3~5节段有限元模型,研究腰椎椎体间、后外侧以及环形融合方式下融合节段的稳定性,融合相邻节段椎间盘应力的变化。方法选择一名32岁正常男性,采用CT扫描,借助CATIAV5和Marc/MSC.Mentat软件,建立正常人L3~5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通过模拟手术失稳及在此基础上的椎体间、后外侧及环形融合,建立相应的4种有限元模型。各模型施加载荷,观察其应力分布、融合节段的角位移变化及邻近节段椎间盘的最大有效应力。结果环形融合的稳定性优于椎体间融合与横突间融合,其中以前屈与后伸加载时尤为明显。除前屈外,椎体间融合的稳定性总体优于单纯横突间融合。融合邻近节段椎间盘的最大有效应力均出现于前屈时,然后依次为侧弯、扭转、后伸。椎体间融合时邻近椎间盘的最大有效应力增加最小,横突间融合次之,环形融合时最大。结论下腰椎后路减压后行融合术时,环形融合的稳定性最好,椎体间融合的稳定性优于横突间融合。椎体间融合引起邻近节段退变的可能性最小,环形融合可能性最大,而横突间融合介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多枚空心钉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笔者所在科自1997年以来采用闭合复位多枚空心钉固定治疗35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对术后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及股骨头坏死情况进行随访。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1年5个月~7年3个月,32例患者获得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8周,骨折不愈合者3例。仅9例发生不同程度股骨头缺血坏死。结论:闭合复位多枚空心钉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术前良好的骨牵引、术中骨折精确复位、坚强固定及术后避免过早负重对骨折愈合及预防股骨头缺血坏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全反式维甲酸对鼠胚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的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tinoic acid,ATRA)在鼠胚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cells,NSCs)增殖和分化中的作用,寻找促NSCs分化为神经元的较佳ATRA浓度. 方法 分离孕12~16 d(平均15 d)胚胎大鼠脑皮层,用无血清但含神经生长因子(20 ng/mL bFGF、20 ng/mL EGF)的培养液悬浮培养,细胞接种密度为1×106/mL,7 d传代.取第3代NSCs,分别在含0.5、1.0、5.0和10.0 μmol/L ATRA(实验组,分别为A、B、C、D组)及不含ATRA(对照组,E组)的DMEM/F12完全培养基中培养,于培养第1、2、3、4、5、6及7天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计数形成的细胞球数;于培养后1、3、5、7及9 d采用BrdU免疫荧光染色,分析各组细胞增殖效应.另取第3代NSCs,5?S培养基调整细胞密度为1×106/mL,接种至6孔板内,分别加入0.5、1.0、5.0和10.0 μmol/L ATRA,作为各实验组(即A、B、C、D组),对照组不含ATRA(E组),于培养后3、5及7 d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 结果 培养后1、2、3、4、5、6及7 d,各实验组增殖细胞球数目接近(P>0.05),但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实验组在培养后1、3、5、7、9dBrdU阳性细胞球增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各时间点BrdU阳性细胞球明显多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实验组ATRA促使NSCs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明显增高,NSE阳性细胞分化率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最高,在培养3、5、7 d分别为29.46%±0.47%、47.25%±0.46%、66.81%±0.57%,而E组NSCs主要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NSE阳性细胞分化率在培养3、5、7 d分别为11.11%±0.59%、14.10%±0.32%、15.92%±0.70%.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培养后3、7 d,促神经元分化比例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ATRA具有显著的促NSCs分化为神经元的作用,1.0 μmol/L ATRA诱导分化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总结78例骨肿瘤患者穿刺活检的结果,探讨穿刺活检在骨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003午1月-2009午6月德阳市人民医院骨科在影像设备监控引导下,采用套管活检针对肿瘤进行术前穿刺活检,分析穿刺活检的结果。结果本组78例患者均未发生穿刺部位血管神经损伤或感染等并发症,无针道肿瘤播散证据;组织获取率为100%,准确率为84.62%。无效穿刺活检的12例患者中,6例为原发性骨恶性肿瘤,3例为骨巨细胞瘤,3例为转移性骨肿瘤。结论穿刺活检准确性较高,是肿瘤术前明确诊断的较好选择,但其准确率受多因素影响,不可单一依赖穿刺活检病理结果对患者实施诊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总结临床治疗经验。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10年2月37例颈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患者的Il盘床资料及治疗后6个月的随访资料,以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运动评分及脊髓损伤步行能力评定(WISCIⅡ)评价临床治疗效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7例患者ASIA运动评分术前平均为(58.7±17.4)分,术后6个月平均为(84.4±13.4)分,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中治疗无效3例,有效10例,优良19例,治愈5例,优良率为64.9%。结论大部分颈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患者经手术治疗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手术干预可明显促进脊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