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0.5%聚维酮碘口腔预处理对气管插管全麻下老年脊柱手术患者口咽部病原菌变化和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脊柱手术的26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单双数将其分为对照组(麻醉前用0.9%生理盐水口腔清洁预处理)和观察组(麻醉前用0.5%聚维酮碘口腔清洁预处理),每组132例。统计2组患者的手术类型、ASA分级、手术部位、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间及手术时间等手术和麻醉情况。手术结束时,取2组患者咽拭子、痰液及导管套囊黏附物进行病原菌培养,统计2组病原菌检出及住院期间下呼吸道感染情况。结果 2组患者的手术类型、ASA分级、手术部位、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间及手术时间等手术和麻醉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64例患者中共57例检出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阴性菌38例,革兰氏阳性菌18例,真菌1例。对照组患者咽拭子、痰液、导管套囊黏附物病原菌检出率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率为2.27%,低于对照组的9.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麻醉前使用0.5%聚维酮碘消毒液口腔预处理,能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喉罩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14例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7例,对照组给予气管插管通气,观察组给予喉罩插管通气.结果:观察组1次插管成功率为96.49%,对照组为84.21%(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为96.49%,对照组为12.28%(P<0.05).观察组置入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结论:在临床麻醉中应用喉罩插管通气,可提高1次插管成功率,缩短置管之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肺超声评分探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减轻老年开腹手术患者肺损伤的作用。方法选择2019年8月至2020年6月择期开腹手术患者50例,男33例,女17例,年龄65~80岁,BMI 18~25 kg/m~2,ASA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C组)和肺保护性通气组(P组),每组25例。所有患者常规麻醉诱导,采用容量控制的通气模式。C组设置V_T 8 ml/kg,不使用呼气末正压(PEEP);P组设置V_T 6 ml/kg, PEEP 6 cmH_2O,每间隔30 min给予手法肺复张。采用床旁超声评估患者双侧共12个区域的肺部超声,各区域分数累积为肺超声评分(LUS)。记录入室时(T_0)、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5 min(T_1)、手术开始后2 h(T_2)、手术结束时(T_3)、气管导管拔除后15 min(T_4)、2 h(T_5)、术后1 d(T_6)的LUS评分、HR、MAP、SpO_2、PaO_2和PaCO_2。记录T_1—T_3时的氧合指数(PaO_2/FiO_2)、气道峰压(Ppeak)、吸气末平台压(Pplat)和驱动压力(ΔP)。记录术后7 d内肺部并发症(PPCs)的发生情况。结果与T_0时比较,T_1—T_5时C组和P组LUS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T_1时比较,T_2—T_3时C组PaO_2/FiO_2明显降低(P0.05),P组ΔP明显降低(P0.05)。与C组比较,P组T_2—T_5时LUS评分明显降低(P0.05),T_2—T_3时PaO_2/FiO_2明显升高(P0.05)、ΔP明显降低(P0.05)。C组术后7 d内PPCs发生率为20%,P组未发生PPCs(P0.05)。结论床旁肺超声监测下,老年开腹手术患者在全麻期间和术后早期LUS评分升高,肺通气丢失。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降低患者围术期的肺超声评分,减少肺通气损失,降低术后7 d的肺部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监测下丙泊酚复合纳布啡对肠镜检查患者膈肌运动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无痛肠镜检查患者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18~65岁,BMI 18~25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两组(n=20)∶丙泊酚组(P组)和丙泊酚复合纳布啡组(F组)。F组患者在丙泊酚输注前1min静脉推注纳布啡0.1mg/kg,P组给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两组患者TCI模式给予丙泊酚,初始血浆靶浓度为2μg/ml,逐渐调整靶浓度,直至Ramsay镇静评分为5分,开始肠镜检查。肠镜检查中根据Ramsay评分调整丙泊酚靶浓度。超声监测患者右侧膈肌运动情况。记录患者入室平静呼吸时(T0)、丙泊酚输注后Ramsay评分5分时(T1)以及肠镜检查结束后Ramsay评分2分时(T2)的SpO2、MAP、HR、PETCO2、RR、膈肌运动幅度(DM)、吸气末膈肌厚度(TEI)、呼气末膈肌厚度(TEE),计算膈肌厚度变化率(DTF)=(TEI-TEE)/TEI。记录心动过缓、低血压、体动、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结果与T0时比较,两组T1时MAP和SpO2明显降低,HR和RR明显减慢,PETCO2明显升高(P 0.05);P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多于F组(P 0.05);T1、T2时F组DM明显长于,T1时DTF明显高于P组(P 0.05)。P组2例发生体动反应,F组1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两组均未发生低血压、呼吸抑制和反流误吸等不良反应。结论与单用丙泊酚比较,丙泊酚复合纳布啡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对无痛肠镜检查患者膈肌运动的抑制程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