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5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中骨水泥倒U型注射分布对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因住院并行PVP治疗的70例患者,男性10例,女性60例;年龄60~87岁,平均年龄(73.02±7.74)岁;病程3h^2个月,平均病程(15.35±5.45)d.根据CT检查明确骨水泥的分布情况,依次将患者分为骨水泥呈"倒U型"弥散分布组和骨水泥不规则弥散组.记录术前、术后3 d,3、6个月及1年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椎体高度(body height,BH)及局部后凸Cobb角,对比分析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并记录相关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基线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VAS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倒U型分布组由术前的(7.4±0.8)分降低至术后第3天的(2.5±0.6)分,不规则分布组由(7.5±0.9)分降低至(2.7±0.6)分,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椎体后凸角度(kyphosis angle,KA)、椎体缘高度(anterior body heights,ABH)和椎体中间高度(middle body heights,MB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倒U型分布组均优于不规则分布组(P<0.05).术后并发症方面,倒U型分布组出现8例骨水泥渗漏,不规则分布组出现5例骨水泥渗漏,总体渗漏率为28.9%,所有骨水泥渗漏均无临床症状.继发相邻椎体骨折倒U型分布组4例,不规则分布组6例;非相邻节段骨折倒U型分布组2例,不规则分布组3例.两组间邻近节段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倒U型分布组1例出现骨折椎体再次塌陷,再骨折率为3.1%;不规则分布组5例出现骨折椎体再次塌陷,再骨折率为14.3%.结论PVP可有效缓解胸腰段OVCF患者的疼痛,骨水泥在椎体内弥散分布情况对术后近期治疗效果无明显影响,但可能是PVP术后患椎再骨折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低骨量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椎弓根螺钉置入深度对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2016年12月行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伴低骨量患者109例。依据术后CT显示椎弓钉置入深度将患者分为3组,椎弓根螺钉穿破椎体前缘皮质为双皮质组,椎弓根螺钉未穿破椎体前缘,但紧邻前缘皮质为皮质下组,椎弓根螺钉位于椎体中央或前1/3处为椎体内组。测量并记录术后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计算术后矫正率与末次随访时矫正丢失率,三组间进行比较。[结果]109例患者中,符合双皮质组25例,皮质下组38例,椎体内组48例。术前三组间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双皮质组和皮质下组在Cobb角矫正值和伤椎前缘高度矫正率方面均显著高于椎体内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双皮质组和皮质下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双皮质组和皮质下组的Cobb角丢失值和伤椎前缘高度矫正丢失率均显著低于椎体内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三组均有螺钉松动出现,双皮质组1例,皮质下组2例,椎体内组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均未出现断钉或断棒。[结论]低骨量胸腰段椎体骨折行椎弓根螺钉固定时,应尽可能双皮质或皮质下置钉,以增加固定系统的稳定性与把持力。  相似文献   
3.
退变腰椎软骨终板细胞生物学特征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对人腰椎软骨终板细胞的培养,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和生物学性状,探讨影响其生物学行为的因素.方法 取腰椎退变和未退变终板软骨细胞,在加10%灭火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中培养.建立体外终板软骨细胞培养模型,采取HE染色、绘制细胞生长曲线、Annexin-V/PI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real-time PCR等方法,对细胞形态、活力、生长情况、凋亡、及软骨细胞基质合成进检测.结果 软骨终板细胞可以在体外进行培养;终板软骨细胞的生长情况及细胞表型类似关节软骨,有Ⅱ型胶原表达.退变软骨终板较未退变软骨终板活性及增殖能力降低.细胞凋亡增加,Ⅱ型胶原合成减少.结论 体外成功培养了人腰椎终板软骨细胞,并证明了退变软骨终板细胞凋亡增加,而活性降低,基质合成减少.该研究也为进一步研究终板软骨的生物学性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大鼠三种不同脊柱融合模型的优越性及融合率。 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三组,分别行椎体间(有内固定)、后外侧路(横突间)、椎体间(无内固定)三种不同术式的脊柱融合,3周、6周后进行手法触诊、X线评价、组织学观察,对三种融合模型进行分析。 结果 3周时椎体间(有内固定)融合组、横突间融合组和椎体间(无内固定)融合组均未出现融合;6周时椎体间(有内固定)融合率为40%、横突间融合率为40%、椎体间(无内固定)融合率为20%。 结论 椎体间(有内固定)及后外侧路(横突间)融合均有良好的植骨床,局部相对稳定,手术相对简单易行, 且术后并发症少,是骨替代材料等等具有成骨性或骨诱导性的移植物或药物能否提高脊柱融合率适用的一种动物融合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在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患者和正常人滑膜细胞中表达的差异.方法:取材OA患者(n=22)与正常人(n=8)关节滑膜组织,分别原代培养滑膜细胞,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定量检测两组滑膜细胞培养上清液中PGE2的表达水平.结果:ELISA检测OA患者细胞培养上清液中PGE2的含量为(437.224±325.284)pg/mL,健康人细胞培养上清液中PGE2的含量为(24.020±20.591)pg/mL,具备组间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GE2在OA关节滑膜细胞中表达上调,提示PGE2可能直接参与了OA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下腰痛患者的软骨终板形态改变,并进一步研究软骨终板形态与腰椎间盘退变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研究84例下腰痛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腰椎普通X线及MRI检查,依据MRI正中位像进行软骨终板形态分类及T2像对腰椎间盘退变分级,在侧位平片上进行椎间盘高度测量。 结果 退变腰椎软骨终板形态以扁平型多见。腰椎退行性变其椎间盘退变程度随凹形、扁平形到不规则形逐渐加重,且各型相比有显著性差异;退变椎间盘高度随凹形、扁平形到不规则形逐渐降低,但扁平形与不规则形相比统计学差异不明显。 结论 腰椎退行性变中扁平型软骨终板患者出现几率较高。凹形、扁平型和不规则形腰椎退行性变患者的腰椎间盘退变程度逐渐加重,扁平型和不规则形椎间隙高度降低明显,这对椎间盘髓核假体置换术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一种新型的大鼠脊柱融合模型,并证实不同融合骨量对融合的影响。 方法 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3组(n=20),制备椎间融合模型,取双侧髂骨制成颗粒骨,A组0.3 cm3 颗粒骨植入待融合节段,B组0.2 cm3颗粒骨植入待融合节段,C组空白对照组,融合节段选择第1尾椎。3、6周后进行手触检查、X线评分,6周后组织学观察。 结果 3周时手触检查:A组融合率为10%、B组、C组无一例出现融合;6周:A组融合率为40%,B组为40%,C组未融合。X线评分系统,术后3周:A组(2.567±0.876)分,B组为(2.467±0.878)分,C组为(0.233±0.316)分;术后6周:A组为(3.233±1.218)分,B组为(3.267±1.235)分,C组为(0.467±0.322)分。组织学观察可见实验组已融合区有大量新生骨形成,C组可见纤维组织分布占大多数。 结论 本实验成功验证了一种新型大鼠脊柱融合模型。  相似文献   
8.
分期修复重建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分期治疗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3月至2012年6月,关节镜下分期治疗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14例(14膝)。男8例,女6例;年龄20~49岁,平均(31.8±8.1)岁。患者均行X线、MR检查,提示10例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及内侧副韧带损伤,4例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及后外侧角损伤。合并内侧半月板损伤4例,外侧半月板损伤2例。Ⅰ期手术治疗内侧副韧带损伤、后交叉韧带及半月板,术后固定3周后开始主被动功能锻炼,3~6个月后膝关节活动范围正常且存在明显松弛时Ⅱ期重建前交叉韧带和(或)后交叉韧带。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等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4~80个月,平均48.9个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Lysholm评分达87.1±2.8,优于术前19.6±0.9(t=12.3,P0.01)。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级:9例接近正常,5例异常。结论 :关节镜下分期治疗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能有效恢复膝关节稳定性和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白细胞介素18(IL-18)和前列腺素E2(PGE2)在骨性关节炎(OA)患者滑膜细胞中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取材OA患者(n=30)关节滑膜组织,分别原代培养滑膜细胞,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定量检测滑膜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8和PGE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ELISA检测OA患者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8的含量为(51.559±27.614)pg/ml,PGE2的含量为(327.036±333.561)pg/ml,统计学分析表明,30例患者膝关节滑膜细胞上清液中IL-18和PGE2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0.863,P<0.01).结论 在OA病变过程中,IL-18的增高可能引起PGE2含量的增高,两者相互作用,从而在OA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间断皮下注射信号选择性甲状旁腺素(PTH)模拟肽对大鼠脊柱融合的影响.方法 32只雄性SD大鼠行后外侧路脊柱融合术,术后即用PTH模拟肽(Gly1,Arg19)人甲状旁腺素(hPTH)(1~28)[“G1,R19(1 ~28)”]、hPTH( 1-34)和(Gly1,Arg19)hPTH(1~ 34)[“G1,R19(1~34)”],经手法触诊、X线、融合节段骨矿含量(BMC)和骨密度(BMD)测定、显微CT(Micro-CT)和组织学综合评价各模拟肽对脊柱融合区骨组织生长的影响.结果 手法触诊G1,R19(1 ~28)组、hPTH(1~ 34)组、G1,R19(1 ~ 34)组和空白对照组融合率分别为37.5%、50.0%、87.5%和50.0%;X线评分在G1,R19(1 ~28)组、hPTH(1~ 34)组、G1,R19(1 ~34)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88±1.36)、(2.58±1.32)、(3.88±0.75)和(2.54±1.32)分;融合节段BMC证实G1,R19(1~34)组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1);Micro-CT分析证实融合区骨体积在G1,R19(1 ~28)组、hPTH(1~34)组、G1,R19(1~34)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94.358±49.481)、(343.340±106.744)、(401.010±97.120)和(339.790±44.200) mm3.结论 间断皮下注射G1,R19(1~34)能够增加大鼠后外侧路脊柱融合率及融合区的体积,且比hPTH(1~34)的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