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24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患者女性,73岁。无明显诱因突发双下肢剧烈放射样疼痛,伴大便排不尽感及小便失禁3周。在当地医院行腰椎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发现T12~L1锥体水平的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并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病变内有大量异常增生的血管团块,未能切除而关闭切口,转入我院治疗。查体:双下肢肌力Ⅲ级,肌张力降低,右侧腱反射减退,双下肢痛觉过敏,鞍区感觉减退。胸腰椎MR/显示T12-L1锥体水平脊髓圆锥内一类椭圆形,边界尚清,异常信号影,T1W呈稍高信号、T2W呈不均匀高信号,肿瘤邻近区域可见不规则点、线状的血管流空影,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DSA检查见动脉期L1.2锥体水平椎管内造影剂的异常浓集区域,主要由左侧第12肋间动脉供血。手术取原切口进入,剪开硬脊膜,见脊髓背侧团块状迂曲的引流静脉,并在引流静脉腹侧可见棕黄色实质性肿瘤,位于圆锥右侧方的软脊膜下,椭圆形约2cm,与脊髓边界较清晰,血供丰富,手术首先切断来源于脊髓腹侧的供血动脉,然后沿边界小心分离肿瘤,边分离边电凝缩小肿瘤体积,肿瘤与数根马尾神经根粘连,小心剥离保留马尾神经,最后离断肿瘤引流静脉,全切肿瘤。病理报告:肿瘤大体呈花生米粒大小,灰褐色切面,镜下见片状分布小血管,其间夹杂瘤细胞,胞浆泡沫状,核圆,居中,免疫组化S100(+)、Lyso(+)、GFAP(-)、EMA(-)、CD34血管(+),病理诊断为血管母细胞瘤。术后患者神经根性疼痛明显减轻,二便控制良好,复查胸腰椎MRI示肿瘤消失。  相似文献   
2.
3.
目前对神经干细胞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诱导分化与移植领域,使用慢病毒载体,同时进行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hBDNF)和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转染的研究报道尚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位于脑干及脊髓腹侧肠源性囊肿的诊断及显微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位于脑干脊髓腹侧肠源性囊肿8例,其中4例颅颈交界部囊肿采用远外侧手术入路,3例颈段采用后正中入路,1例胸段采用胸椎侧前方入路进行手术切除.结果 MRI是早期诊断肠源性囊肿的有效手段.7例囊肿获得全切除,1例大部切除;所有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肠源性囊肿虽然是先天性良性肿瘤,但多位于脑干、脊髓腹侧,手术易造成脑干、脊髓损伤,全切除难度大;采用枕下远外侧经髁入路或胸椎侧前方入路,通过显微外科操作可在对脑干、脊髓最小干扰下获得全切除.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Labbe静脉的解剖形态和位置,探讨通过3D-CT静脉造影(3D-CTV)的方法 来判断Labbe静脉的形态和位置,为术前决定是否适合应用颞底经小脑幕(经岩)手术入路提供帮助.方法 成人尸头标本10例(20侧)观察Labbe静脉形态,测量与横窦乙状窦岩上窦交界(STP)的距离.8例岩斜肿瘤患者术前通过3D-CTV测量Labbe静脉汇入静脉窦点与STP之间的距离,然后根据术中实际测量值来验证3D-CTV对Labbe静脉位置判断的准确性.结果 20侧Labbe静脉静脉窦汇入点和STP的距离为(22.91±8.09)mm,<10 mm(前置型)共2例,占10%.术前3D-CTV所显示的Labbe静脉形态与术中实际观察的形态完全一致,测量Labbe静脉汇入点至STP的距离和术中实际测量值基本一致.结论 相对于MRV和DSA,3D-CTV检查可以更方便准确地判断Labbe静脉位置.颞底经小脑幕(经岩)手术术前有必要进行3D-CTV检查以明确Labbe静脉的位置.  相似文献   
6.
脑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来的研究显示,脑肿瘤中存在少量具有自我更新,增殖和分化潜能的“脑肿瘤干细胞(BTSC)”。尽管它们的数量极低,却是脑肿瘤发生、发展和复发的根源。本文对脑肿瘤干细胞理论研究的进展进行阐述,同时对该项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针刺治疗遗尿症8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治疗遗尿症83例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130021)许广里长春中医学院崔大明【关键词】遗尿症,针刺疗法遗尿症亦称“遗溺”,是指3周岁以上的小儿,睡眠中小便自遗,醒后方党的一种病症。从1991~1993年,采用单纯针刺的方法对“遗尿症”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8.
崔大明 《中国卫生产业》2013,(14):187-187,189
新型药物的设计和筛选都是通过已知的靶点来完成的,因而对药物靶点的筛选就成为药物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过程,靶点筛选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后期药物的相关研究,所以,许多研究人员尝试各种方法提高靶点的筛选效率,目前,已经有很多比较成熟的筛选方法,除此之外,新的筛选方法也在不断探索中。本文主要对目前药物靶点筛选过程做以总结,并简单概述筛选过程中应用到的方法。本文主要总结了药物靶点筛选的全部流程,并重点介绍了靶点确认及验证的成熟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颞底经天幕经岩手术入路相关的颞骨外表面、岩斜区及岩骨内部结构进行显微解剖研究。方法:观察干性成人漂白颅骨标本10例(20侧)颞骨外表面、岩斜区、岩骨内部中入路相关结构的解剖关系,并测量各结构之间的距离。结果:外耳孔前缘与颧弓根处距离为13.80±1.33mm,上缘与上方骨性隆起的距离为6.18±1.20mm,后缘与顶乳缝前角距离为26.18±3.90mm。破裂孔外缘至三叉神经岩尖压迹中心距离为6.62±1.66mm。面神经管裂孔与岩骨嵴距离为11.79±1.00mm。内听道上壁口至底距离8.28±1.64mm。耳蜗底圈至岩骨嵴距离为8.00±1.07mm,颈动脉管上缘至岩骨嵴距离为10.47±1.34mm。后半规管上肢中点至岩骨嵴距离为4.30±0.60mm。结论:乳突上嵴隆起部可定位横窦乙状窦转角;面神经管裂口作为岩骨前表面硬膜剥除的前界;以内听道为中心可将岩骨分为内侧部、中间部、外侧部,各部分均有各自磨除的范围。  相似文献   
10.
颞底经小脑幕经岩入路的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颞底经小脑幕经岩入路(TBTTA)中岩骨可以磨除的区域,及该入路对岩斜区结构暴露的情况.方法 应用成人湿头颅标本10例(20侧),模拟TBTTA人路,界定岩骨可以磨除的范围,并比较岩骨磨除前后岩斜区结构暴露情况及对颞底所需牵拉的程度.结果 以内听道为中心分中间部、内侧部、外侧部来磨除岩骨.岩骨可磨除范围:中间部宽度6.6 mm,长度在内听道口为5 mm,在内听道底约为2 mm;内侧部长度可为15 mm,宽度为9 mm;外侧部在内听道和上半规管之间区域中,长度为8.7 mm,宽度为5 mm,右半规管区域磨除深度不能超过3.7 mm.通过磨除适当范围的岩骨,TBTTA入路可以明显改善岩斜区结构的暴露;颞底牵拉程度明显减少.结论 不磨除岩骨的单纯颞底经小脑幕入路中,对岩骨后颅窝面的观察仍然受到岩嵴的阻挡;而TRTTA入路从硬膜下磨除适度范围的岩骨,可以明显改善对岩骨后颅窝面及邻近结构的暴露,减少对颞底的牵拉并无需进行特殊的颅底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