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1篇
医药卫生   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特异性环氧化酶-2抑制剂尼美舒利对食管鳞癌细胞的增生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方法EC109细胞与不同浓度的尼美舒利共同孵育。1)用MTT方法研究细胞增生抑制作用;2)用荧光标记的流式细胞检测技术研究尼美舒利的诱导凋亡作用;3)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前列腺素E2质量浓度,观察尼美舒利对环氧化酶功能的影响。结果尼美舒利抑制食管鳞癌细胞增生,呈浓度及时间依赖性;尼美舒利可诱导食管鳞癌细胞凋亡,可抑制前列腺素E2的合成。结论尼美舒利抑制食管鳞癌细胞增生诱导凋亡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E2的合成而实现的。环氧化酶-2抑制剂有可能在食管鳞癌的预防及治疗上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几种错构瘤性息肉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错构瘤性息肉的特征性表现为正常细胞过度生长和组织结构紊乱。在目前已知的消化道错构瘤性息肉病中,大多数具有发展为消化道恶性肿瘤和(或)合并其他恶性肿瘤的危险性。本综述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几种错构瘤性息肉病的文献回顾,提醒临床医师注意到有可能患此类疾病的人,并对其有针对性地进行筛查和(或)监测。1Peutz-Jeghers综合征Peutz-Jeghers综合征是一种家族性非肿瘤性胃肠息肉病,表现为伴有黏膜、皮肤色素沉着的全胃肠道多发性息肉性疾病,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Peutz-Jeghers综合征基因是位于人19p13·3的一种丝氨酸-苏氨酸激酶(serine…  相似文献   
3.
背景:最新的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RM)芝加哥分类将贲门失弛缓症分为3种亚型,国内外研究发现不同亚型的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和食管动力学特征。目的:应用芝加哥分类标准评价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临床和食管动力学特征。方法:纳入2012年1月-2014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未经治疗的初诊贲门失弛缓症患者25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症状、内镜和食管X线钡餐造影表现以及HRM数据。结果:25例患者中,5例(20.0%)为Ⅰ型,15例(60.0%)为Ⅱ型,5例(20.0%)为Ⅲ型。所有患者均有吞咽困难,4例(26.7%)Ⅱ型患者表现为胸痛。反流的发生率在Ⅰ型、Ⅱ型、Ⅲ型患者中分别为60.0%(3/5)、53.3%(8/15)、20.0%(1/5),3种亚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扩张的发生率在Ⅰ型、Ⅱ型、Ⅲ型患者中分别为60.0%(3/5)、73.3%(11/15)、20.0%(1/5),3种亚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下食管括约肌(LES)长度、LES腹内段长度、LES静息压、上食管括约肌(UES)静息压、完整松弛压(IRP)在3种亚型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次吞咽和吞咽间歇"食管嗳气"的发生率分别为32.0%(8/25)和24.0%(6/25),3种亚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贲门失弛缓症患者中,Ⅱ型最为常见。大样本的多中心资料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埃索美拉唑40mg静脉注射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方法:对内镜证实的25例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征象的患者,随机、双盲分为埃索关拉唑组(n=19)和奥美拉唑组(n=6),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埃索美拉唑和奥美拉唑40mg q12h静脉滴注,治疗5d。观察72h及120h的临床止血疗效及药物不良事件。结果:治疗72h两组临床上无消化道出血征象受试者百分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20h有效率两组均为100%。中位止血时间埃索关拉唑组为41h,奥美拉唑组为20h,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两组相似,均无与药物有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静脉给予埃索美拉唑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疗效不劣于奥美拉唑,和奥美拉唑相比也有很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内镜下治疗原发性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受内镜下治疗的十二指肠原发占位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结果分为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并根据病灶位置及内镜类别进一步分组,回顾性研究患者基线信息、内镜诊疗、创面封闭方式、病理分析和并发症的发生与转归等资料。结果:79例患者资料入选并均成功完成内镜下治疗,其中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59例,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5例,OTSC金属夹辅助的全层切除6例,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9例。全组79例操作围手术期发生并发症8例(10.1%),均发生于降部及乳头部;在全部47例十二指肠乳头及降部的操作中,并发症发生率 为17.0%(8/47),其中1例患者(2.1%)出现术中穿孔,1例患者(2.1%)术后出现迟发出血,6例患者(12.8%)出现轻度急性胰腺炎,患者经治疗后均好转。79例内镜下治疗中,共有2例(2.5%)出现需要内镜或外科手术进一步干预的并发症。十二指肠降段及乳头部的并发症发生率(17.0%,8/47)显著高于非降段及乳头部(球腔、球降交界、水平段)(0.0%,0/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在47例十二指肠降段及乳头部操作中,十二指肠镜组并发症发生率(28.0%,7/25)也显著高于胃镜组(4.5%,1/22)并发症的发生率(P=0.037)。 结论:内镜下治疗原发性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对于十二指肠降段及乳头部的操作和使用十二指肠镜的情况下,要更加警惕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普通圈套器电切、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类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5年6月病理符合消化道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普通圈套器电切治疗(普通圈套器电切组,12例)、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EMR组,47例)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ESD组,39例)的组织学完全切除率、并发症,以及术后随访6~36个月观察其疗效。 结果内镜治疗消化道类癌的组织学完全切除率为78.57%(77/98)。普通圈套器电切组的组织完全切除率为66.67% (8/12),EMR组为82.98% (39/47),ESD组为76.92% (30/3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463)。仅1例ESD治疗后发生穿孔,其他患者未出现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6~36个月,均未复发。 结论内镜治疗对病变未超过黏膜下层的小的消化道类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联合黏膜切除术(ESD+EMR)在非壶腹部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9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应用ESD术及ESD+EMR术治疗的14例非壶腹部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ESD组和ESD+EMR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方式、并发症发生情况与转归、病理结果及手术时间等资料。结果 1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内镜下治疗,整块切除率为100%(14/14)。其中ESD 4例,完全切除率为100%(4/4),ESD+EMR 10例,完全切除率为80%(8/10)。总体并发症发生4例(4/14,28. 6%),均为围手术期穿孔。在4例ESD的操作中,1例来源于黏膜下层的病变最大直径较大(16 mm),术前予外科手术备案,术中发生穿孔(1/4,25. 0%),行腹腔镜下十二指肠修补术后好转出院。在10例ESD+EMR的操作中,发生穿孔3例(30%,3/10),其中2例行内镜下金属夹封闭术治疗后好转; 1例为内镜下金属夹封闭术治疗不佳,转外科开腹探查修补术后好转出院。ESD组与ESD+EMR组内镜下病灶最大直径分别为(16±7)、(16±6)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971);手术时间分别为(71. 8±39. 7)、(32. 0±18. 4) 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22)。结论对于空间狭小、操作困难的非壶腹部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ESD及ESD+EMR治疗均是安全有效的,相比于ESD,ESD+EMR操作更快捷有效,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烟草乙醇提取物(ethanol extraction,EE)的促增生作用和核因子KappaB(nuclear factor of kappa B,NF-κB)抑制剂二硫氨基甲酸肽吡咯烷(pyrrolidine dithiocarbamate,PDTC)的抑制作用对NF-κB活性的影响,从而探讨NF-κB在烟草相关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EE分别与PDTC预处理的2株ESCC细胞共同孵育24h后,用噻唑蓝法检测细胞增生情况;AnnexinV+PI双染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凝胶迁移率、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干预前后EE对NF-κB活性的影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测定ESCC组织标本中NF-κB的表达,并比较吸烟与非吸烟组阳性率的差异。结果 PDTC在25~200mg/L浓度区间可抑制2株细胞的增生,呈剂量依赖性。EE作用24h后,对2株细胞均呈现剂量依赖的促增生和抑制凋亡作用。EE能促进2株细胞中NF-κB的活性。PDTC预处理后,EE的上述作用均减弱。ESCC组织中NF-κB的阳性率为79.59%;吸烟组NF-κB的阳性率高于非吸烟组。结论 EE可促进ESCC细胞株中NF-κB的活性,这种作用可被NF-κB抑制剂所阻断;ESCC组织中NF-κB呈高表达,吸烟可能增加ESCC组织中NF-κB的活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吸烟及饮酒对河北省武安地区食管黏膜低级别瘤变发病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病例组与对照组采用1∶4配比,问卷调查获取资料,χ2检验、Logistic回归及分层分析计算统计指标OR值和95%可信区间。结果吸烟是食管黏膜低级别瘤变的危险因素,OR值为2.282,95%CI为1.164-4.471,P<0.05。对吸烟组进行分层分析,每天吸烟1~10支,患食管黏膜低级别瘤变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3.450倍;每天吸烟≥11支,患食管黏膜低级别瘤变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4.025倍,吸烟与食管黏膜低级别瘤变的发病存在剂量关系。饮酒不是食管黏膜低级别瘤变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在食管癌高发区河北省武安市,吸烟是食管黏膜低级别瘤变发生的危险因素,并且随着吸烟者吸烟剂量的增加食管黏膜低级别瘤变的发病亦呈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中国武安市食管癌高发区胃镜普查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在河北省武安市食管癌高发区建立普查基地,在大规模食管癌普查工作前,先进行预试验研究。方法对武安市上团城乡上团城村一街的居民进行逐个入户调查,对年龄40~65岁的居民登记,进行问卷调查;获取知情同意后,进行胃镜检查,筛查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结果共对92名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对88名居民进行了消化内镜检查。19例居民普通内镜或者色素内镜怀疑食管癌或癌前病变者进行内镜下活检,并送病理检查。发现7例为轻-中度异型增生,2例为高度异型增生/原位癌,1例为进展期癌,异型增生及癌变者碘染色不染或者淡染。结论本研究在食管癌高发区进行胃镜普查早期发现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可行性,为以后长期的研究摸索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