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9篇
  2023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验证腰4、5侧方入路椎间融合术手术入路的临床应用安全性。方法通过解剖经防腐处理的尸体及术中观察获得相关解剖数据。结果腰4、5侧方入路椎间融合术手术入路安全性高,手术部位显露良好,神经血管损伤风险低。结论后路微创减压加侧路腰4、5椎间融合术手术入路在解决神经受压及腰椎不稳的同时减少手术创伤及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领域研究热点,但目前仍未得到安全、高效的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体系,该实验研究旨在探讨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的适宜培养条件。方法无菌条件下取足月正常新生儿脐带血,随机分为高糖DMEM组、低糖DMEM组以及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组。分离提取的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分别以1×104、1×105和1×106个细胞/ml的接种密度接种于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基中,观察3种培养基及不同接种密度培养下的细胞贴壁生长情况,并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细胞的表面抗原。结果高糖DMEM组未见到贴壁生长的间充质干细胞,低糖DMEM组及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组均可见到贴壁生长的梭形成纤维样细胞(P0.05),在不同的接种密度条件下,1×105组及1×106组接种密度可见到成纤维样贴壁细胞,1×105组得到的细胞数量及细胞生长情况更好,1×104组未见到细胞贴壁生长。结论分离提取得到的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在T25培养瓶中最佳接种密度为1×105/ml,最适合培养基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对初次单侧人工膝关节置换(TKA)术后引流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4-08进行的88例初次单侧TKA,其中实验组44例采用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止血,未使用氨甲环酸的44例作为对照组。记录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术后24、72 h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D-二聚体。观察是否存在下肢深静脉形成(DVT)等并发症。结果对照组4例术后予输注异体悬浮红细胞以纠正贫血,试验组与对照组各1例出现局部切口愈合不良,其余切口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急性假体周围感染,且未出现下肢DVT或肺栓塞及其他严重内外科并发症发生。2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24 h及总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72 h Hb、Hct较术前变化幅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前后D-二聚体的变化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次单侧TKA术中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能明显减少术后引流量,从而降低患者围手术期的贫血相关并发症的风险,降低输血率,提早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并不增加下肢DVT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6.
目的研究唑来膦酸对非骨水泥型全髋术后髋臼及股骨侧假体周围骨密度的早期影响。方法自2013-05—2014-08将5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行全髋置换的骨质疏松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术后应用唑来膦酸)与对照组(术后应用生理盐水),试验组于术后10 d注射唑来膦酸5 mg,对照组术后10 d予注射生理盐水100 ml,2组均分别于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及1年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股骨及髋臼假体周围各个分区的骨密度。结果试验组22例获得随访平均23(18~33)个月,对照组23例获得随访平均26(20~35)个月。在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所有患者股骨侧除1区骨密度增加,在股骨假体周围其余各区的骨密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试验组在7区骨密度于术后6个月及1年时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其余各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髋臼假体Ⅰ区骨密度于术后均呈较早期升高,Ⅱ区于术后3个月2组均有轻微上升,之后降低外,Ⅲ区骨密度始终呈下降趋势,试验组在Ⅲ区骨密度于术后6个月及1年时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区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唑来膦酸能有效防止非骨水泥型髋臼及股骨假体周围骨量减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尺骨冠状突骨折切开复位中空钉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近年收治尺骨冠状突骨折患者45例,根据Regan-Morrey分型,Ⅱ型32例,Ⅲ型13例.均采取手术治疗,行骨折切开复位中空螺钉内固定,修补肘内侧副韧带前束,术后早期开始肘关节功能锻炼.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3.2年,骨折愈合时间为3~5个月,未发现骨折不愈合病例.7例患者术后X线拍片示轻度异位骨化表现.Mayo评分显示,优26例,良12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84.4%.结论 Ⅱ型及Ⅲ型尺骨冠状突骨折均应积极手术治疗,重建平整的关节面,术中应修复重建损伤的内侧副韧带前束,中空螺钉可有效固定骨折块,术后应积极进行关节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肱骨近端骨折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切开肩关节囊与关节囊外间接复位对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对56 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骨折按Neer四部分骨折分类),术中切开肩关节囊复位(不包括术中发现关节囊已破损)26 例(二部分骨折14例,三部分骨折10例、四部分骨折2例),关节囊外间接复位30例(二部分骨折15例,三部分骨折12例,四部分骨折3例),均于术后2天开始肩关节功能锻炼,康复计划持续9个月~1年.结果 56例均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4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根据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肩关节功能评分平均84.5分,总体优良率80.35%.结论 对于肱骨近端骨折行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术中采用关节囊外间接复位的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更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L4、5侧路单枚椎间融合器融合术式的稳定性及力学合理性.方法 建立L4、5侧路与后路单枚椎间融合器融合术式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及小牛脊柱模型,测定二者的位移变化.临床随访2003年12月~2006年12月行侧路单枚椎间融合器融合术式33例,评价腰痛改善率.结果 实验显示侧路模型的稳定性优于后路模型.临床研究显示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半限制性膝关节假体(LCCK)在晚期类风湿性关节炎伴严重膝内翻畸形患者施行初次膝关节置换中应用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应用LCCK对我院关节外科在2012年2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20例晚期类风湿性关节炎伴严重膝内翻患者施行初次膝关节置换.结果 所有患者在3个月~2年复查时膝关节正侧位片显示假体位置良好,体检膝关节屈曲畸形均小于5°,关节活动度均超过100°,关节稳定性好,内外翻应力试验阴性.结论 晚期类风湿性关节炎伴严重膝内翻患者膝关节韧带功能不全,随着类风湿病变进展,若使用非限制性假体施行表面置换早期发生膝关节不稳者较多,此时应考虑使用半限制性假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