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7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3 毫秒
1
1.
吴光杨  汪宏  朱丽丹  方胜 《安徽医学》2020,41(4):383-386
目的 探讨应用双腹腔镜技术的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双腹腔镜TEP)在腹股沟疝外科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8年6月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微创外科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91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51例(应用双腹腔镜TEP术)和对照组40例(应用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即TEP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对侧隐匿性疝检出情况、术中嵌顿疝内容物探查情况),术后局部血清肿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为(59.76±11.63)min,术后住院时间为(4.23±1.05)d,与对照组[(57.45±11.03)min、(4.22±1.27)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探查出对侧隐匿性疝7例,探查到嵌顿疝内容物12例,优于对照组(0例、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局部血清肿发生率(1.96%)低于对照组(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于TEP术,双腹腔镜TEP术可降低术后血清肿发生率,提高对侧隐匿性疝检出率,并能探查到嵌顿疝内容物。  相似文献   
2.
雷帕霉素对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对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建立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组后给予雷帕霉素常规剂量(1.5mg/kg.d-1)、低剂量(0.15mg/kg.d-1)、高剂量(4.5mg/kg.d-1)腹腔注射,对照组给予相同体积生理盐水。用药21d后处死动物,称量鼠重、瘤重,计算抑瘤率;CD34标记血管内皮细胞后行肿瘤微血管密度(MVD)计数;ELISA法检测血清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常规剂量雷帕霉素明显抑制了肿瘤生长,并降低了肿瘤MVD及血清VEGF水平(P<0.05),低剂量、高剂量组皮下移植瘤、MVD、VEGF水平均受到一定程度抑制,但是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中还发现高剂量组裸鼠体重明显下降(P<0.05)。结论常规剂量雷帕霉素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从而抑制肿瘤生长,这为肝癌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选择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血管生成拟态是在没有内皮细胞参与下,恶性肿瘤细胞通过自身变形形成为肿瘤生长、侵袭和转移提供血供的特有的微循环管道.MMPs、LN、COX-2、VE-cadherin、TrK、TFPI、FAK等以及肿瘤细胞周围的微环境对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其在肝细胞癌中也被发现并被认为可能与肝细胞癌的高侵袭性、高转移性以及短的生存时间相关.  相似文献   
4.
吴光杨  汪宏  朱丽丹  方胜 《安徽医药》2020,41(4):383-386
目的 探讨应用双腹腔镜技术的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双腹腔镜TEP)在腹股沟疝外科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8年6月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微创外科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91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51例(应用双腹腔镜TEP术)和对照组40例(应用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即TEP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对侧隐匿性疝检出情况、术中嵌顿疝内容物探查情况),术后局部血清肿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为(59.76±11.63)min,术后住院时间为(4.23±1.05)d,与对照组[(57.45±11.03)min、(4.22±1.27)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探查出对侧隐匿性疝7例,探查到嵌顿疝内容物12例,优于对照组(0例、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局部血清肿发生率(1.96%)低于对照组(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于TEP术,双腹腔镜TEP术可降低术后血清肿发生率,提高对侧隐匿性疝检出率,并能探查到嵌顿疝内容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肝癌中是否存在血管生成拟态,探讨肝癌血管的形成机理。方法 应用基质胶和I型胶原分别构建肝癌细胞株HepG2的三维培养模型,进行PAS、HE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是否有形成血管样结构。结果 在肝癌细胞三维培养72小时后,伸出细长突起,彼此相互连接,形成环状和网络样结构;经PAS染色,可见环状PAS阳性图案,经HE染色可见肝癌细胞形成网状结构;在扫描电镜下可观察到肝癌细胞在三维培养基中彼此相互连接,形成管状结构。结论 肝癌细胞具有自身变形形成血管样结构的能力。肿瘤细胞似可通过血管生成拟态结构获得充足的血液供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NS-398对人肝癌HepG2细胞株的生长抑制、诱导凋亡及其对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凋亡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的表达。结果NS-398抑制HepG2的增殖活性,经20、40、80和160μmol/L的NS-398处理细胞48h后,其抑制率分别为6.72%、16.21%、20.86%和25.34%,呈剂量依赖效应关系;细胞经160bLmol/L的NS-398处理24h、48h和72h后,G。/G1期细胞由76.07±0.75%分别减少至62.27±0.74%、59.17±1.47%和53.03±1.60%(P〈0.05),S期细胞由11.40±0.79%分别增加至13.23±0.81%、16.20±1.95%和16.60±1.25%(P〈0.05),G2/M期细胞无明显变化;凋亡细胞增多,凋亡率分别为8.47%、16.3%和23.9%;细胞经160μmol/L的NS-398处理48h后bcl-2蛋白与对照组比,表达下调(P〈0.01)。结论NS-398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有抑制增殖、诱导凋亡作用,细胞凋亡的机制可能与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表达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胰管空肠粘膜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预防胰瘘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4月至2014年9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微创外科的19例采用胰管空肠粘膜吻合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9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胰肠粘膜吻合的平均时间为(30±4.2)min,术后胰瘘1例,胰瘘发生率为5.26%(1/19)。结论胰管空肠吻合可降低胰瘘的发生率,且操作简单易行,值得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