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55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肾移植术后随访中检测受者血清胱抑素C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SCys C)浓度检测能否作为肾移植受者随访中移植肾功能测定的理想指标.方法 选择肾移植术后接受长期随访的受者70例,于随访当日检测受者SCys C和血清肌酐(SCr)水平,同时用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FR),比较SCys C和SCr与GFR的相关性,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两者在诊断移植肾功能轻度损伤(GFR<1 ml/s)中的效果.结果 随访的肾移植受者中,SCys C和SCr与GFR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2和-0.66(P<0.01).SCys C用于诊断移植肾功能轻度损伤的敏感度、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PPV)均高于SCr.SCys C的ROC曲线下面积高于SCr(分别为0.935和0.877),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肾移植术后的随访中,受者SCys C与GFR的相关性比SCr更高,可作为评估移植肾功能的较理想指标.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建立大鼠原位异体肾移植模型,为肾移植术后的免疫实验研究提供实验材料。方法 40只SD大鼠分别作为供者和受者,切取供者左肾,经4℃ HCA液灌洗后,原位放置受者切除左侧肾脏的位置,动静脉血管直接吻合,输尿管带膀胱瓣与膀胱吻合。结果 成功建立一种比较稳定的大鼠同种异体肾移植模型,手术成功率为80%,其中2只死于吻合口出血,1只术后第1天出现静脉血栓,1只尿漏;手术时间平均约150 min。结论 此模型简单易行,容易掌握,手术时间短,效果满意,符合实验要求。  相似文献   
3.
无透析肾移植与透析后肾移植临床效果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透析后肾移植与无透析肾移植的临床效果 ,探讨无透析肾移植的安全性与优越性。 方法 回顾分析 1999年 1月到 2 0 0 3年 1月接受无透析肾移植并定期随访的病例 5 0例 ,选择透析后行肾移植病例 5 0例作为对照 ,2组病例年龄、性别、血型、冷 (热 )缺血时间、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配型、原发病、免疫抑制治疗方案等条件相匹配 ,比较 2组病例肾移植术后急、慢性排斥反应和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发生率以及人 /肾存活率。 结果 无透析组中术前曾接受输血者 14例( 2 8% ) ,透析组术前接受输血者 32例 ( 6 4 % ) ,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无透析组 1年、3年人 /肾存活率均为 10 0 % ,透析组术后 1年、3年人 /肾存活率分别为 10 0 % / 98% ( 5 0 / 4 9)、96 % / 94 % ( 4 8/ 4 7) ,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无透析组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 3例 ,透析组 5例 ,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2 5 ) ;术后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无透析组为 6例 ,透析组为 12例 ,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结论 无透析肾移植可以减少患者术前透析及输血带来的潜在危险 ,同时能降低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率 ,有助于术后移植肾功能的恢复 ,提高移植肾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肾移植患者泌尿系统感染(UTI)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其特点。方法 80例肾移植术后UTI患者,按年龄段分为低龄组(22~40岁)和高龄组(41~69岁),对两组性别、年龄、发生UTI次数、尿液微生物检查、透析类型、血清肌酐、免疫诱导、免疫抑制、发生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有无糖尿病史、发生慢性移植肾肾病、发生移植肾失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80例肾移植术后UTI患者中男35例、女45例,女性患者UTI发病率较男性高(P<0.05);其中75.0%(60/80)患者出现至少2次UTI;45.0%(36/80)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32.5%(26/80)患者无任何症状;尿液微生物检查发现39例份尿标本细菌阳性,大肠埃希菌占41.0%(16/39),30.0%(24/80)患者尿液中未找到任何致病菌。肾移植术前血液透析替代治疗的尿毒症患者术后UTI的发生率为70.0%(56/80)。肾移植术后2例膀胱输尿管反流、3例前列腺增生、5例移植肾结石患者均发生UTI。高龄组(66.3%,53/80)UTI患者的发生率高于低龄组(33.8%,27/80),且有糖尿病史、慢性移植肾肾病发生率、移植肾失功发生率均高于低龄组(P均<0.05)。结论年龄、性别、糖尿病、术后输尿管膀胱反流、前列腺增生、移植肾结石及术前长时间血液透析等都是肾移植患者发生UTI的高危因素,且肾移植患者UTI具有高发性、反复发作性、临床表现不典型性、以大肠埃希菌为主要致病菌等特点。高龄组肾移植UTI患者合并糖尿病易增加慢性移植肾肾病以及移植肾失功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6.
建立健康管理系统提高器官移植患者规范化随访管理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器官移植健康管理系统是针对专科疾病特点的特殊数据管理系统,作为医院管理系统的补充,协助医护人员分析判断,做出正确的决策。随诊是指医疗卫生部门为了解曾在医院做过一定医疗处理患者的预后、远期疗效及生存质量,定期或不定期采用家庭诊视、  相似文献   
7.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抑菌素A对小鼠T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环磷酰胺(CTX)作为阳性对照组,生理盐水作为阴性对照,采用不同浓度曲古抑菌素A(TSA)作用于小鼠,以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分别作用于小鼠外周血及脾脏中T淋巴细胞,流式细胞仪观察T细胞数量及CD4^+和CD4^+亚群的变化情况。结果TSA可以显著减少外周血及脾脏中T淋巴细胞数量,且与浓度相关,同时TSA还引起T细胞亚群CD4^+和CD4^+T细胞数量减少,同时也减少了CD4^+/CD4^+比值。本实验为应用TSA抑制T细胞的免疫应答和诱导免疫耐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高危肾移植的临床经验,寻找提高长期存活率的方法.方法 将1991年4月至2008年12月我院治疗的921例高危.肾移植病例分为儿童组(34例)、再次移植(再植)组(169例)、高敏组(35例)、高龄组(297例)、糖尿病组(112例)和肝炎病毒感染或携带(肝炎)组(274例),并以807例普通肾移植受者作为对照组,对受者和移植.肾(人/肾)存活率、急性和慢性排斥反应(AR/CR)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再植组、高敏组以及肝炎组人/肾存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高龄组仅患者生存率低于对照组(P<0.05).同对照组相比,儿童组和高敏组等免疫性高危受者AR/CR发生率高(P<0.05);高龄组、精尿病组以及肝炎组等非免疫性高危受者并发症的种类多,且发病率高.结论 减少AR发生,有利于提高免疫性高危患者的长期存活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提高非免疫性高危患者的长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临床肝肾联合移植(CLKT)进行总结. 方法 为22例肝功能衰竭合并尿毒症患者实施CLKT,每例受者所移植的肝脏和肾脏来自同一供者,采取原位灌注、多器官联合快速切取.10例行经典式原位肝移植术,12例行背驮式肝移植术,均未行静脉转流,肾移植采用常规术式,均为一期移植.术后采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或(和)抗CD25单克隆抗体诱导治疗,采用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和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 结果 22例手术全部成功,移植肝和移植肾功能恢复良好.术后发生移植肝急性排斥反应1例,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2例,他克莫司中毒1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腹腔继发性出血1例.胸腔积液6例,肺部感染2例,腹腔感染1例.本组随访6个月至7年11个月,死亡3例,其中2例患者分别在术后第7个月和第10个月死于肺部巨细胞病毒感染,1例患者在术后第9个月死于急性心肌梗死.受者术后1、3、5年存活率分别为86.4%、81.3%和72.7%. 结论 CLKT是治疗终末期肝病合并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术后早期他克莫司(FK506)剂量及浓度个体差异的原因.方法 肾移植术后早期采用FK506、霉酚酸酯及激素三联免疫抑制剂的受者118例,记录性别、年龄、身高,术后第3、7、14、30天分别记录体质量、FK506剂量,激素剂量、腹泻、血脂、肝功、肾功、白蛋白、血细胞比容等指标,测定每例患者细胞色素酶P450-3A5(CYP3A5)和多药耐药基因1(MDRl)3435、2677、1236位点基因多态性及不同时期FK506全血谷浓度,以FK506浓度/(剂量X体表面积)为因变量分别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拟合度偏低,修正R2值在术后第3、7、14、30天分别为0.284、0.267、0.417、0.324.药物基因组学因素有MDR1 2677、MDRl 1236、MDR1 3435且变化剧烈,不同个体达到相同FK506浓度所需剂量突变型纯合子<杂合子<野生型纯合子.非药物基因组学因素在术后第3天为年龄、白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第7天为白蛋白、年龄和血清肌酐,第14天为激素剂量和天冬氨酸转氨酶,上述影响因素均与FK506浓度/(剂量×体表面积)呈正相关.结论 肾移植术后早期受者FK506剂量及浓度个体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术后用药和受者剧烈的内环境变化,并与受者MDR1基因多态性、年龄、白蛋白、移植肾功能恢复情况、血脂和肝功能有关,术前应充分透析,尽可能改善患者一般情况,术后应当尽量避免使用对FK506吸收和代谢干扰大的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