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16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肺动脉高压(PH)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 研究对象均为2003-06-2005-02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收集病例,以健康者30名为对照组(A组),以肺动脉压正常和并发PH的左向右分流的CHD患儿各30例为观察组(B组、C组).以高效液相色谱法、硝酸还原法及放射免疫法测定其血清精氨酸(L-Arg)、一氧化氮(NO)、血浆内皮素(ET-1)的浓度.结果 血清L-Arg浓度对照组(A组)为(72.00±18.01)nmol/mL,肺动脉压正常的患儿(B组)为(30.74±8.97)nmol/mL,伴PH的患儿(C组)为(23.51±12.37)nmol/mL.血清NO浓度A组为(76.10±17.10)nmol/mL,B组(90.55±26.57)nmol/mL,C组(60.05±17.60)nmol/mL.血浆ET-1浓度A组(50.82±7.58)pg/mL,B组(64.90±16.28)pg/mL,C组(69.64±10.66)pg/mL.结论 血清NO浓度和血浆ET-1浓度及其之间的平衡关系共同影响PH的形成及其程度.血浆ET-1浓度的升高是肺动脉压升高的直接因素,血清NO浓度的降低是间接因素,而血清NO浓度降低是由血清L-Arg浓度的降低引起.  相似文献   
2.
老年患者由于组织的退行性改变,疾病反复、长期治疗等原因,血管一般较脆,弹性及充盈性差,较弯曲,穿刺时成功率较青壮年低,而在老年病科的临床护理中,静脉穿刺技术是护士所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术操作。在临床治疗疾病抢救患者生命中起重要作用,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也可以加强患者对护士的信任感,增强其治愈疾病的信心,如何避免老年患者静脉穿刺的失败,提高成功率,本文通过临床实践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氢气对乳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缺氧/复氧损伤后细胞活力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的SD乳鼠海马神经元细胞,随机分成对照组,缺氧/复氧组和氢气预处理组。对照组常规培养;缺氧/复氧组在100%N2中培养15min后复氧30min;氢气预处理组在2%H2+98%N2中培养15min后复氧30min。采用MTT法检测乳鼠海马神经元细胞活力。结果氢气预处理能够增强细胞活力(P<0.05)。结论氢气预处理对海马神经元细胞缺氧/复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提高细胞活力有关。  相似文献   
4.
袁林  沈世强  卢欣 《腹部外科》2013,26(2):104-106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E-钙粘连蛋白(sEC)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2008年9月至2009年12月间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30例肝良性占位病变患者和30例健康人sEC水平,分析sEC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原发性肝癌患者sEC水平显著高于肝良性占位病变患者和健康人,sEC水平与原发性肝癌TNM分期密切相关(P<0.01),与肿瘤分级、有无门静脉癌栓、有无包膜相关(P<0.05),与年龄、肿瘤大小无关(P>0.05).结论 sEC可以作为原发性肝癌的血清肿瘤标志物,且sEC水平与原发性肝癌临床分期有关,sEC可作为一种判断原发性肝癌预后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5.
6.
北京协和医院肝脏外科于2012年4月10日成功完成1例巨大肝血管瘤切除手术,手术历时11h,肿瘤最长径为48cm。该患者22年前曾因肝脏肿瘤行经胸、腹联合切口探查,但因术中出血较多未能切除肿瘤。该手术的成功受益于精准肝切除,包括CT血管重建技术、三维立体肝脏储备功能评估、术中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以及精细肝切除操作技术的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翻式大隐静脉剥脱术对反流交通支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合并有交通支反流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36例(39条患肢)行内翻式大隐静脉剥脱术治疗,术后采用临床表现严重程度评分(VCSS)评估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采用超声观察交通支反流的变化情况。 结果:36例患者均获术后1年随访。术前VCSS为5.12±1.36,术后1年为1.25±1.48,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超声检查出反流交通支143条,位于大腿部的反流交通支34条,位于小腿部的反流交通支109条;术后1年超声复查共检查发现原反流交通支仍存在28条(19.6%),位于大腿部的反流交通支2条(5.9%),位于小腿部的反流交通支26条(23.9%)。 结论:对合并交通支反流的静脉曲张患者仅施以浅静脉手术就可以达到改善症状及减少反流交通支的目的,浅静脉手术疗效不佳时再进行交通支手术。  相似文献   
8.
病历摘要 患者男,19岁,因先天性胆管囊肿术后13年,腹痛、发热,发现腹部占位1个月余于2007年5月31日收入院.  相似文献   
9.
局部应用抗生素的新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局部应用抗生素是相对于全身用药而言,它不通过口服、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等途径投药,也不需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进行吸收、代谢及重分布,而是将抗生素直接用于需要部位而起作用.局部应用抗生素的投药途径有很多,如鞘内注射、胸腔内注射和腹腔内注射等[1].我们讨论的重点是直接投药于软组织内,治疗软组织感染.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60岁,间断上腹饱胀不适伴烧灼痛30余年,进硬质食物后排2次黑便于2007年9月2日入院。曾在其他医院行胃镜检查,经病理证实为胃黏膜组织慢性活动性炎症,小凹脓肿形成。此次入院查体:腹部平软,未及明确肿块,肠呜音正常。上消化道造影提示:胃窦幽门前区见圆形充盈缺损.表面光滑,钡剂通过欠顺利.胃内见潴留液,十二指肠球部受压;见图1。腹部CT检查:十二指肠球降段右侧黏膜下见一脂肪密度为主的肿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